一代大儒王阳明拒绝包办婚姻,留下传世“拒婚书

墨有五体八法 2024-04-04 02:45:46

王守仁(1472—1529),字伯安,别号阳明。浙江余姚人,曾筑室于会稽山阳明洞,自号阳明子,被人称为阳明先生。明弘治十二年(1499)进士,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

1368年明朝建立,王阳明处于明朝中叶,当时社会动荡不安,农民与地主阶级之间的矛盾也日益尖锐,各级官员利用自己的职权侵占农民的土地。面对统治阶级的打击压迫,社会矛盾急剧激化,农民走投无路,在各地纷纷发动农民起义。再加上统治者荒淫无度、昏庸至极,让宦官当道,扰乱朝纲,统治阶级内部斗争也十分严重。

内外产生的双重危机,使得明王朝的统治摇摇欲坠。当时的王室大多信奉宋明理学,标榜仁义礼智信,却行着不仁不义之事,不仅王室里的道德沦丧,整个明王朝都充斥着知行不一的道德败坏现象,面临着知行脱节的危险后果。王阳明面对当时社会道德混乱的现象,感叹道:

拒婚帖

“今天下波颓风靡,为日已久,何异于病革临绝之时,然又是人己见,莫肯相下求正。”

王阳明竭力想挽救这个时代,通过科举考试而进入仕途,由于他通晓兵法,善于用兵,之后平定了藩王的叛乱,镇压了少数农民起义。但从这一系列的经历中,他深刻体会到单靠镇压只能 使明王朝表面上看起来风平浪静,但是本质问题仍 没有得到解决。他决定要寻求一种有效的办法,使得人们在思想上打消对封建制度的反抗念头,于是“心学”就应运而生。

何陋轩记

这封拒婚书就诞生于王阳明北上麻溪平乱之时,《拒婚书》行草书相间,用笔流畅,行气清爽,将王羲之、欧阳询、米芾等书法家之众长于一炉,独立于时风之外,实为难得。

整篇文章来看,字体排布前松后紧,松则阔大,紧则含蓄,给人以从容自得之感。

《拒婚书》以厚重的两笔草书开篇,确定了整篇基调,也是整篇《拒婚书》最为粗壮蓄和平缓的两个字。接下来的部分用笔爽利,顺势而为,一气呵成之劲不可阻挡,文章动静相谐,收放自如,足见王阳明书法技术之熟练,功夫之扎实。

徐渭曾经说过“王羲之以书掩其人,王守仁则以人掩其书”,众所周知,王守仁是个大儒, 更是被当时的统治者推为“两肩正气,一代伟人”,作为这样的伟人,其他所长都会被他本身所掩盖,包括被人称为小道的书法,都被掩盖得严严实实,因此,其书法的存世量非常少。

不过,从他所存的书法墨迹来看,其水平之高,完全可以跻身于有明代一流书家之列,后人也是十分的认可,故朱彝尊称其“诗笔清婉,书法尤通神,足为临池之模范”。

0 阅读:0

墨有五体八法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