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固原自古以来是战略要地,秦昭襄王时期,该地区被纳入秦国版图,并建立了长城与乌氏县,隶属于北地郡。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了确保政令畅通,实施了“车同轨”政策。随着秦朝郡县制的确立,对甘肃、宁夏的控制加强,范围扩展超过了战国时期秦国修筑的长城范围。
秦始皇在王朝稳定后巡视各地,于始皇帝二十七年(前220年)考察了陇西、北地郡等地。当时的固原仍是北地郡的一部分,郡治所在义渠。固原地区设有乌氏县和朝那县,秦朝在乌氏县境内设立了瓦亭关,在朝那县境内设立了萧关,这些关隘成为长安防御西北的重要门户。
动物纹瓦当-战国时期(前475—前 221)
直径14厘米,廓宽1.4厘米,厚2.5厘米,泥质灰陶。模制,圆形当面,中部模印虎形图案。2017年从宁夏固原市原州区出土。
动物纹瓦当-战国时期(前475—前221)
直径19厘米,廓宽1.8厘米,厚3厘米,瓦长24厘米,泥质灰陶。模制,圆形当面,中心模印动物形图案,外饰一圈凸弦纹。2017年从宁夏固原市原州区出土。
灰陶排水管-战国时期(前475—前221)(图1)
圆管通长51厘米,管口径26厘米、28厘米,壁厚0.8厘米,灰陶。轮制而成,整体为圆筒插口式,分大小口。外壁饰绳纹,内壁饰布纹。2014年从宁夏固原市原州区征集。
灰陶排水弯管-战国时期(前475—前221)(图2)
两端口径分别为16厘米、22厘米,壁厚0.8厘米,灰陶。圆管直角折拐,分大小口。外饰绳纹。2014年从宁夏固原市原州区出土。
夹砂灰陶釜-战国时期(前475—前221)(图1)
口径15厘米,腹径17.5厘米,高14厘米,夹砂灰陶。侈口,方唇,平沿,短束颈,溜肩,鼓腹,圆底。器表腹部以下附加方格网状堆纹。2011年从宁夏原市原州区出土。
夹砂灰陶釜-战国时期(前475—前221)(图2)
口径17.5厘米,腹径17.8厘米,高15厘米,夹砂灰陶。直口,方唇,短颈,溜肩,鼓腹,圆底。器表肩部以下饰篮纹。2011年从宁夏原市原州区出土。
夹砂红陶銴耳釜-战国时期(前475—前221)
口径14厘米,腹径18厘米,高13.5厘米,錾耳长4.5厘米,夹砂红陶。侈口,平沿,短束颈,溜肩,鼓腹,圆底有三乳钉足。腹部一侧有一中空銴耳,器表腹下饰凹弦纹。1985年从宁夏固原市原州区出土。
青铜短剑-战国时期(前475—前221)
通长26.5厘米,刃长18厘米,刃宽4.5厘米,青铜质。扁圆铃状剑首。柄部饰数道斜线纹,剑格下斜,剑脊凸起,上宽下窄,呈柳叶状。2015年从宁夏固原市原州区出土。
铜戈-战国时期(前 475—前221)(图1)
援长11厘米,胡长9.8厘米,内长8厘米,内宽3.5厘米,青铜质。援斜直,前锋呈弧形尖削,三面刃。胡上有三穿孔,阑长出胡端。内呈长方形,上有一圆形穿孔。2019年从宁夏固原市原州区出土。
铜戈-战国时期(前 475—前221)(图2)
援长11.2厘米,胡长9.8厘米,内长7.8厘米,内宽3厘米,青铜质。援斜直,前锋呈弧形尖削,三面刃。胡上有三穿孔,阑长出胡端。内呈长方形,上有一长方形穿孔。2019年从宁夏固原市原州区出土。
銮铃-战国时期(前475—前221)
高17厘米,宽10厘米,青铜质。上部呈扁球状,有外廓,球内有一实心青铜圆珠,可晃动。球体镂空面呈“米”字形。下部为长方体,内中空,可与车衡木连接,前后有对穿孔。2019年从宁夏固原市原州区出土。
刀币-战国时期(前475—前221)
通长13.8厘米,宽1.3厘米,厚0.21厘米,铜质。刀形,弧背凸刃,刃柄扁平,面文“明”字。刀柄端为圆环,刀柄面背有二直纹进入刀身。战国时燕国主要铸币。2000年从宁夏固原县出土。
玛瑙、绿松石串珠-战国时期(前475—前221)
个体长0.5—2厘米,直径0.5—2厘米,孔径0.4厘米,宝玉石。呈扁柱体、椭圆体,中间穿孔,手工磨制而成。1989年从宁夏固原县城区出土。
玉带扣-战国时期(前475—前221)
长5厘米,宽3厘米,厚0.5厘米,玉质。面扁平微鼓,一端呈圆形,另一端为方形带孔,孔呈半圆,背有一桥形钮。1984年从宁夏固原县大湾乡大湾村出土。
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悠久的历史背景赋予了原州区在宁夏的文物富集地位,区域内遗存了大量具有深厚内涵和独特魅力的实物和遗迹。这些文物以其多样性、璀璨光彩和鲜明特色,在宁夏各县(市、区)中独树一帜,不仅见证了原州区悠久而厚重的历史文化,也承载了其斑斓而厚实的历史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