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有两个网友的话,引起了我的注意:
1、大学生,文言文爱好者,应该不是中文系学生
他在微信上跟我说,他自小对古文感兴趣,只受过校内文言文的训练,想培养自己自如阅读古籍的能力,但很多字词换一篇文章就不解其意,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原文一
我从小对古文就有些兴趣,但除了校内学习,没有系统学过文言文。读文章大意能疏通,其中很多字词句意不看注释仍不能理解,想培养出自如阅读古籍的能力。
原文二
是的,不自谦的说,我阅读文言文的量较同龄人可谓多矣,但阅读古代经典仍然不易。总觉得学校教学总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对于字词释义仍是死记硬背的多,疏通方法者少,换一篇文章依旧不解其意,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2、成年人,我公众号粉丝
他在公众号后台留言给我,问我古文观止卷五史记选文《屈原列传》中的“楚人既咎子兰以劝怀王入秦”和“屈平既嫉之”这两句中的“既”字该如何解释。
我回复他,前“既”训“皆”,后“既”训“愈”。
他又问我,为什么他的《古代汉语词典》里面,“既”字没有这些义项?
我只能回复他说,他的字词典不足够多。
大家可以翻一翻自己家的《古文观止》,去看一看《屈原列传》中,这两个“既”字的译文。
此处,我不带任何情绪,列出市面上的知名版本,碰到难解的字,它们是如何“意译”的(自己想象意思是什么)。
上古版《古文观止》
楚国人都因为子兰劝怀王入秦而终于不归而抱怨子兰。屈原也因为怨恨子兰。
中华版《古文观止》
楚国人都抱怨子兰劝怀王去秦国而不能生还。屈原也憎恨子兰。
岳麓版《古文观止》
楚国人都抱怨子兰,因为他怂恿怀王到秦国去,竟使怀王不能回来。屈原也十分嫉恨子兰。
北大版《古文观止》
楚国人都抱怨子兰,因为他劝怀王入秦而终于未能回来。屈原也为此嫉恨子兰。
宋晶如版《古文观止》
楚国的人都怨恨子兰,因他劝怀王入秦,却一去竟没有返国。屈平既是很怨怀王。
安徽文艺版《古文观止》
楚国人都埋怨子兰,因为他劝怀王到秦国去而未能回来。屈原也恨子兰。
齐鲁书社版《古文观止》
因为子兰怂恿怀王入秦而未能回来,楚国人都抱怨他,屈原也对子兰很痛恨。
其他的版本就不罗列了。
大家看出问题在哪里了吗?这些版本中,第一个“既”都惊人地一致,皆训为“皆”;而第二个“既”,都在译文中加了一个“也”字,但是,遍查所有的虚词词典和其他字典,都没有“既”训“也”的义项。
这就是上述大学生的惊天一问:我阅读文言文的量较同龄人可谓多矣,但为什么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文言文的)问题呢?
我不知道上述全注全译古文观止版本,哪一个版本是最早的?
但我猜测那些后出的、亦步亦趋的版本,都少有思考,径自把第一个版本的译文一抄了事。
如此一来,我们的孩子,如同那个大学生一样,就是读了再多的文言文,也不能真正解决文言文问题,实现不了“读文言文”自由。
3、我的理解
第一个“既”字训作“皆”,大多数字词典皆可以查到,比如《汉语大字典》、《汉语大词典》、诸虚词词典等。
但第二个“既”字,理解起来就有一定难度。只不过,因为这个字理解起来有难度,我们就该蒙混过去吗?以下仅列两处来源:
王叔岷《古籍虚字广义》P180注:“既”犹“愈”。
尹君《文言虚词通释》P212注:既,副词,极,甚,很。
为什么我认为第二个“既”该训“愈”呢?
汤炳正“《<屈原列传>理惑》”一文,考证过《屈原列传》窜入了后人添加的部分。《屈原列传》中,一会儿称“屈原”,一会儿称“屈平”,可作例证。
汤先生说:
“屈平既嫉之”后面应该抽掉(汤先生认为这一段是后人窜入)下面这一段
虽放流,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然终无可奈何,故不可以反,卒以此见怀王之终不悟也。人君无愚、智、贤、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然亡国破家相随属,而圣君治国累世而不见者,其所谓忠者不忠,而所谓贤者不贤也。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兰,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此不知人之祸也。《易》曰:“井渫不食,为我心恻,可以汲。王明,并受其福。”王之不明,岂足福哉!
意思是说,“屈平既嫉之”的后面,直接衔接的是“令尹子兰闻之,大怒,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顷襄王怒而迁之。”。
子兰大怒所为何事?按照上述“也”的翻译,既然楚国人皆咎子兰,屈原亦咎子兰而已,何以就放逐屈原呢?
显然,子兰怒,一是怒“楚人皆咎子兰”;二是怒“屈平愈恨子兰”。
如此一来,上下文文义顺畅,读来大呼过瘾。
我把上述两个“既”字句译作:
楚国人都怪罪子兰劝说怀王进入秦国却没有回来呢。屈原越发憎恨子兰。(剔除窜入部分)令尹子兰听说了这事,大怒,最终让上官大夫向顷襄王诋毁屈原,顷襄王气愤因而放逐屈原。
总结一下:
首先,今天的孩子(就是明天的我们),之所以不能彻底实现读文言文自由,最主要的原因是,他们要学的科目太多了,可用于文言文的时间太少了。
其次,我们在学校学文言文,或者买书自学文言文,都遇到意译这个最大的障碍。当孩子们问老师,这个字是什么意思的时候,老师说,你懂这句话的意思就行了(实际上老师也不知道这个字的意思)。当孩子们试图去买书自学的时候,他们发现,这些书和老师说的“懂这句话的意思就行了”是一样一样的。意思是说,就是这么少的学校学文言文的时间,还被“老师”和书本给“意译”糊弄了事,这样还怎么能学好呢?
古人学文,都经过了几年的识字训练,都有不错的“小学”(字学)功夫,而现在,有“小学”功底的语文老师简直如凤毛麟角。
但是,倘若有真正逐字注释、逐句直译的古文选本供孩子们学习,是不是能帮助他们“筑基”文言文呢?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