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猎冰》原型刘招华:化学天才成头号毒枭,说来也是苦孩子

围炉煮世界 2024-03-08 07:24:32

刘招华,一个不那么熟悉的名字。

但你如果知道,他就是张颂文新剧《猎冰》中男主角黄宗伟的原型,可能会倒吸一口凉气。

高中没毕业的他,自己研制配方,制造出31吨冰毒,浓度高达99%,连那些有组织的全球贩毒黑帮集团都对这样的产量目瞪口呆。

从1996年开始,警方对刘招华展开了将近9年的抓捕,刘招华3次从警察眼皮底下逃脱。其中一次,他居然狂妄地在墙上留下自己的名字。

逃亡期间,刘招华还化身投资商,准备进行高达3亿多元的林场投资。也是在逃亡期间,他曾因路见不平抓小偷,还上过当地报纸。

被抓时,他神色淡定,签字时面带微笑。警方和记者再次向他确认身份时,他斜睨了一眼:“这有什么好问的,这不明摆着吗?”

当警方问他为什么要制毒时,他的回答,更是让人大吃一惊。

刘招华的胆量,从17岁时便已显现。

1965年,刘招华出生于福建福安的一个小镇上。高二辍学的他,不到参军年纪,却私自篡改了年龄,以期达到征兵要求。

在平潭岛服了7年兵役后,刘招华已升至正排级干部。

1989年,刘招华转业到福安法院,成为一名法警。他曾荣立三等功,也曾被评为“先进工作者”,但那些荣誉和稳定的工作环境,似乎对他欠缺足够的吸引力。

没过两年,利用工作之便积累了一点人脉的刘招华,自己办起了厂,取名“福建宏发塑胶有限公司”。

表面上看,这是家塑胶公司,实际上干的却是走私汽车、名酒的勾当。

随着国家对走私的查处力度加大,刘招华也知道,这样下去不是长久之计。于是,他想到了自己的“天赋”。

论天赋,还真不是吹的。

早在读中学时,刘招华的数理化成绩就相当出色,尤其是化学,曾在省竞赛中得过二等奖。

1988年,还在部队服役时,因为一次执行任务,他听一个台湾人聊过“甲基苯丙胺”,俗称冰毒。制作这种毒品,有一样东西是必须的,那就是麻黄碱。不过,国家对麻黄碱的管控是相当严格的。

但这居然没有难住他!

他弄来多种试剂,进行调配,竟然在没有麻黄素的条件下,制成了冰毒。

技术上,他也不是没遇到过卡点,可他想的办法,简直让人觉得不可思议。

当时,一切都调配成功,但刘招华不清楚要如何达到结晶的程度。他通过熟人找到西安交大一化学教授,谎称自己要研制减肥药,不知结晶工艺怎么达成。

单纯的教授哪会想到,自己这一教,居然教出个大毒枭。

从1996年5月底开始,刘招华在福安塞江边的3层别墅,成了他的制毒窝点。最多的时候,一天可以生产出一吨冰毒。

一个多月后,刘招华的毒窝被警方发现。可接下来警方的抓捕路,困难重重。

1996年7月4日,福安闹市区一处停车场,两个人在交易毒品,被警方一举抓获。其中一人,供出了刘招华。

警方迅速出动,来到塞江边刘招华的别墅时,早已不见刘招华踪影。堆在屋内的化学试剂,多达40多种。

警方翻找了半天,发现一个早已挖通好的地道,直接通往江边。顺着地道走过去,警方这才看到,在江对岸,停着一艘快艇。

原来,刘招华知道自己手下被抓的那一刻,就预感到会被供出,产生了警觉。等到警方到达时,他早已溜之大吉。

接下来的3年间,无论警方如何搜寻,都没得到刘招华半点消息。

直到1999年11月,警方在广东破获了另一起贩毒制毒大案时,才顺藤摸瓜再次发现了刘招华的窝点。

警方得知刘招华平时住的宾馆,迅速赶往此处。巧的是,正当警方进入宾馆时,刘招华也走到了宾馆门口。

他估计警察的目标是自己,但他还是跟着警察一起进了电梯。刘招华的房间在八楼,当他看到警察按的就是“8”时,这才按了个“7”,离开宾馆。

警方发现又扑了个空后,迅速全城戒严,机场、火车站到处都布满了公安人员。谁成想,刘招华使用的出逃方式,出乎所有人的预料。

出了宾馆后,他弄了辆自行车,不紧不慢地在大马路上骑着。任何一个城市,在大马路上骑自行车的,基本都是本地人。刘招华就这样把自己隐藏在了人群中,从广州逃到厦门。

接下来他做的事,电视剧都不敢这么拍,小说都不敢这么写。

其他逃犯,知道自己被警方盯住了,通常要么整容,要么出国。

刘招华不一样,他大摇大摆做起了投资商。当然,真名他是断然不能再用了,化了个假名“李森青”。

刘招华来到桂林,在当地林场租了2万4千亩土地,声称要在三年内,投资3亿元,种植红豆杉,誓要把这片林场打造成全世界最大的红豆杉种植基地。

为什么会选择桂林,是因为他早就请人算过,“五行缺木”。所以,他不仅把自己的逃亡地选择在了桂林,就连孩子的名子,也都带个“木”。

2003年2月6日,当地报纸上还出现了一则勇抓小偷的新闻,那个“见义勇为”者,就叫李森青,也就是刘招华。

上了报纸,成了名人,又满怀理想种植红豆杉,同时,刘招华也不忘暗地里继续制作毒品。他把制毒点选在了一处山洞,打着的幌子是“洋葱精厂”。

2004年11月24日,公安部向全国发出对五名在逃犯的通缉令,其中一人,就是“中国第一大毒枭”刘招华。

通缉令播出时,刘招华也看到了,当时,他正和朋友一起在一家店里吃饭。

店老板望了望电视,又望了望眼前的“李森青”,明明很像,但从“李森青”脸上看不到一丝慌乱。

刘招华还和他打趣:“像吧,你觉得就是我吗?”老板摇了摇头,打死也不信。

吃完饭,刘招华还不急着走,和朋友一起待到6点多,直到妻弟开车来接他,两人直奔阳朔,逃到了一个雷达站。

到了雷达站后,刘招华想想,又让妻弟把车开回市里,想要造成一种逃出了阳朔的假象。随后,他和妻弟找了处山洞藏身。

等警方找到山洞时,看到的是满地的矿泉水瓶,还有方便面包装袋。墙上留下一排字:“李森到此一游。”字的末尾,还写下了他的名字“刘招华”。

三次从警方眼皮底下逃脱,刘招华此时已狂妄自负到了极点。

2005年3月,刚过完春节,刘招华的第三任妻子给他发去了消息:家里很安全,没事,回来吧。

刘招华回到了自己位于福安的家中,他没想到,自己再次进入了警方视野。

3月5日凌晨,刘招华被破门而入的警方一举拿下。所有人都兴奋得大喊,“就是他,就是他”“太好了,终于抓到了”。

只有他,面色平静。

被抓时,他的床头柜上还摆着一本化学专业书。

被押上警车时,警察和随行记者再次确认,“你是刘招华对吧?”

他一副很是不屑的神情:“唉呀,就是的啦,已经都这样了,有什么好问的嘛。”

被收押签字时,他脸上依然无波无澜,嘴角还挂着一丝淡淡的笑。

当被问到“为何要制毒”时,他笑道:“我想卖给外国人。以前是他们用鸦片打开了中国的大门,我也想用毒品报复他们。”

这样的申辩,既狡诈,又无用。

有人问他,当初看到公安部发布通缉令时,是怎么想的。他还是一副戏谑的样子:“我当时心里想,唉哟,我还不错嘛,厉害。”

2009年9月15日,这名疯狂的头号毒枭被押赴刑场。有人拍手称快,也有人为之惋惜。

在刘招华从小长大的镇上居民口中,他是个懂礼貌,人缘好的人。尤其是他的成长过程,说是充满辛酸,一点也不为过。

原本家里兄弟姐妹就多,全家上下仅靠父亲做点豆腐生意维持生计。12岁那年,刘招华父亲去世,四年后,母亲也瘫痪在床。

纵然他在学习上颇具天赋,纵然他对数理化深怀兴趣,可等待着他的,仍只有辍学这条路。

1996年,大哥的儿子被意外电死,大哥看破红尘出了家,大嫂也削发为尼。二姐的两个孩子先后夭折,二哥也在几年后去世。

从小,他的内心就充满着一种匮乏感,尤其是对金钱的匮乏,这也导致他铤而走险犯下大罪。

多年的逃亡生涯,他不断编造假身份,编造各式谎言,好像生活在这种虚幻的假象中,才能让他心安。

他从未想过,生活的路,还可以有不同的方向。如果真的热爱化学,工作后选择继续深造读书,未尝不是一条更优选。只是那条路,会苦,会累。

可他选择的,是获得金钱的捷径,坑害了别人,也坑害了自己。

在许多行业中,我不否认,是有少数一部人,踩中了风口能起飞。可这个社会大多数人,真正赚取收益的方式,还得踏踏实实一点点积累技能、经验。

所谓的“捷径”之下,藏着一个最大的坑,那就是人性贪婪。

.END.

0 阅读:0

围炉煮世界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