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的差距在哪里?
中国转型和战略问题专家邱震海博士是这样回答的:中国从14亿人里选人才,而美国则是77亿。
中国只能在国内选,而美国可以在全世界选,实情真的是这样吗?是什么造成了这种情况?
人才培养人才培养关乎一个国家的未来发展,美国和中国作为世界前两大经济体,在这方面却好像有着不同侧重点和做法。
美国高度重视从源头培养天才人才。
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美国政府就制定了一系列法案,从小学阶段就对天资超群的儿童进行重点培养,为国家储备人才资源。
1988年,美国国会通过了"杰出智力儿童教育援助法案"。
该法案要求各州为智力超常儿童提供适合其需求的特殊教育,并拨款资助相关项目。
1994年,国会再次通过了"儿童教育援助法",进一步要求学校为天才儿童量身定制个性化教学计划。
在这些法案的指导下,美国教育体系对天赋异禀儿童采取了多种培养方式。
比如推行探究式学习,让学生自主提出问题并亲自动手探索解决方案;加速课程安排,让学有余力的学生提前修读高年级课程;分级教学,根据学生能力进行分组授课等。
同时,美国教育界也大力支持针对性的夏令营、竞赛活动等,为天才儿童搭建展现能力的舞台。
这些活动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实践能力,更重要的是让他们结识志同道合的伙伴,相互激励、共同成长。
除了教育体系的重视,美国政府在资金支持方面也是同样慷慨。
联邦和各州每年拨款数十亿美元,用于天才儿童教育项目的运营。
这些资金不仅覆盖了教学人员的费用,也为硬件设施建设提供保障。
相比之下,中国在义务教育阶段则注重普及教育,确保全体适龄儿童接受九年制义务教育。
这一阶段的教育重心是夯实学生的基础知识,而非重点培养少数天才学生。
直到高中阶段,中国教育体系才开始对学生进行分流,从全体学生中选拔出成绩优异者,进入重点中学或省市重点高中就读,为将来升学深造做准备。
当然,中国也并非完全忽视了早期培养天才的重要性。
1978年,中国从北京、上海、江苏等地遴选出88名6-14岁的早慧儿童,招收到北京大学附属实验小学特殊教育班就读,这是中国第一次探索培养儿童天才的尝试。
之后,类似的少年班在全国范围内逐步推广开来。
在培养模式上,这些少年班主要采取错位入学、缩短学制年限、加大课外活动比重等特色教育方式。
除少年班之外,近年来中国也开始注重利用寒暑假期间,为天资儿童提供夏令营等校外培养机会。
在教育资源的投放上,中国政府也开始加大对重点教育项目的支持力度。
人才流失人才是一个国家最宝贵的资源,是推动国家发展的根本动力。
然而,人才流失才是中国一直面临的一大难题。
每年都有大量优秀人才选择出国深造后留在国外发展。
这无疑给中国的人才储备带来了严重冲击。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美国能以优渥的待遇条件、先进的科研环境和顶尖的学府,成功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杰出人才,形成了庞大的77亿人才基数。
这为美国的持续创新和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中国人才流失的主要原因,归根结底在于国内的学术环境和科研条件仍然滞后,难以为优秀人才提供施展才华的舞台。
以诺贝尔奖得主、生物学家许晨阳为例,他曾在1985年前往美国深造,最终选择留在美国从事研究工作。
许晨阳本人就直言,当时国内的科研条件和学术氛围都远远落后于美国,难以支撑他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创新研究。
在美国,他不仅能获得充足的经费支持,更能结交同路好友、与同行切磋探讨,营造了极佳的学术环境。
与许晨阳情况类似的,还有诺奖得主颜宁。
他在1987年前往美国芝加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后,也最终选择了留在美国发展。
颜宁坦言,当时国内的科研条件和学术氛围都比不上美国,难以支撑他在物理学领域的创新研究。
当然,近年来中国政府高度重视这一问题,通过加大科研投入、改革科技体制等措施,努力为人才创造良好环境。
但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仍然存在。
尽管中国科研经费投入逐年增长,但在科研经费占GDP的比重上,与美国等发达国家仍有较大差距。
充足的经费投入,是保证科研工作顺利开展的基础。
长期以来,中国科研评价过于注重论文数量,缺乏对原创性的重视;科研人员职称评定过于死板,影响了人才的合理流动等。
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科研创新活力。
许多高精尖领域,中国在大型科学装置、关键核心技术等方面与发达国家仍有差距,制约了相关领域的创新发展。
此外,中国科研院所与高校之间,以及不同地区之间的学术交流也较为薄弱,难以形成良性互动的学术生态。
可以说,中国科研环境的种种不足,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才的施展和成长,成为导致人才外流的重要原因。
人才回流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人才已经成为各国努力争夺的宝贵资源。
无论是中国还是美国,都在实施各种人才引进和培养计划,力图在激烈的国际人才竞争中占据优势。
过去的几十年间,中国一直饱受人才流失的困扰。
然而,近年来这一格局正在发生变化。
特朗普政府上台后,出于对华裔科学家的不信任和对科技领域的严厉管控,使得不少在美国的华裔科学家重新考虑回国发展的可能。
这为中国重新吸引人才回流创造了契机。
吸引优秀人才回流的关键,首先是要提供与国际接轨的优渥待遇,解决人才的后顾之忧。
不仅要有可观的薪酬,更要在住房、子女教育等方面提供更多优惠和便利。
其次是要为人才创造优质的科研环境,搭建施展才华的舞台。
这包括充足的科研经费投入、先进的科研设施和装备、高水平的科研团队等。
只有这些硬件和软件环境俱备,才能为人才兑现他们的创新梦想。
而且要建立公平、公正的评价和晋升机制,确保人才合理流动和公平竞争。
要摒弃过于僵化的职称评定、论资排辈的陋习,真正树立创新导向的用人理念。
近年来,中国政府非常重视为人才创造良好环境。
2008年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首次明确规定,党政机关可以根据工作需要公开选调具有专门知识和工作能力的优秀人才;2011年启动的"千人计划"则更直接地从国外引进大批战略科技人才。
与此同时,中国科研投入持续增长,过去十年中国R&D经费投入年均增长17%,高于同期GDP增长水平。
一些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装置不断落户中国,为人才创造了良好的发展平台。
正是得益于这些利好政策和努力,近年来不少优秀人才开始纷纷回流中国。
比如姚期智院士,他在2010年就主动放弃了在美国斯坦福大学的常务教授职位,选择全职回到中国发展。
"能够回到祖国发展是幸运的,我很高兴回到了我出生和成长的地方。"
如今,他在大连化物所高分子物理及重点实验室工作,领衔承担多项国家级重大科研项目。
与姚期智院士的故事类似,还有曾在美国多家知名高科技企业工作并担任高管的李开复。
2005年,他毅然选择回国创业,现如今所创立的视 +" AI 公司"已发展为行业内一支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
当然,当前中国在吸引人才回流方面还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比如在政策落实上还需进一步细化完善,在营造包容、宽松的人才环境上还需更多努力。
但方向是正确的,人才引进步伐正在持续加快。
结语人才是民族振兴的重要资源。让更多人才扎根中国、贡献国家,不仅是人才个人的事业追求,更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重要基石。
相信在全体人民的共同努力下,一个人人渴求知识、人人尽展其才的时代必将来临。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