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勒泰地区幅员辽阔,各种资源异常丰富,是位于我国北方边陲的一颗明珠。但就是这样耀眼夺目的明珠,却差点与我们失之交臂,沦为异国领土。
提起清末清王朝的无能,国人无不愤懑不平,但多亏了它在覆亡前的一个“无心之举”,这才使得这近12万平方公里的瑰宝留了下来。
当时正值晚清,在经历过鸦片战争打开国门之后,西方的列强们才发现,原来数百年前那个强盛的帝国,如今已经行将就木。自古流传下来的道理告诉我们,“匹夫无罪,怀璧其罪”。
于是乎,列强纷纷跃跃欲试,想从中国身上撕下来一大块“肉”这其中,德国占胶州、日本割占台湾和澎湖列岛等等,在这其中,沙俄,也是一大主力军。
可就是在这样的内忧外患的环境之下,清政府歪打正着的一项举措,竟然使阿勒泰地区竟然奇迹般的从沙俄手中保了下来。
实际上,清朝从18世纪中期以来,一直没有放下对于阿勒泰地区的防御。因为阿勒泰作为重要的地缘政治节点,所以曾经多次巩固对其统治。
然而,随着19世纪末清政府内部衰败的加剧,特别是太平天国运动和其他内乱的影响,清政府对于的边疆管理逐渐松懈,对外政策出现了明显的失误,这才让沙俄有了可乘之机。
时间需要追溯到1881年,当时清政府因内忧外患不得不在一系列不平等不利的外交谈判后,就被迫向俄罗斯帝国割让了伊犁地区。
这一割让条约未能明确界定伊犁以北地区(即阿勒泰地区)的具体边界,留下了一个领土管理上的巨大漏洞。
清政府在签订条约时,并未详尽考虑到阿勒泰地区与伊犁的实际边界,也未能充分评估到这一地区在地缘政治和经济上的重要性,使得该地区的控制权和归属权逐渐模糊和混乱。
也因此,此后沙俄便频繁的袭扰阿勒泰地区,来这里侵占丰富的矿产资源和渔业资源。在当地居住的人们看到“异邦来人”如此抢占资源,自然是奋起反抗。
吃了这一次瘪后,沙俄的人乖乖退去。但是时间一久,沙俄还是按捺不住自己的狼子野心。这次他们声称“这片土地归属于他们”,将这里的原住民们哈萨克人统统赶了出去。
当时任科布多参赞达成的瑞洵,听闻此事后勃然大怒,决心势必要守护国土。
1901年,他上奏朝廷,让朝廷向沙俄索还阿勒泰借地,并且再三强调了阿勒泰此地的重要性。
当时的清廷已经被列强吓破了胆,但又不得不为自己考虑,于是便派遣钦差大臣长庚前去认真勘察,务必要持谨慎态度,以免引发争端。
当长庚到了阿勒泰地区时,眼前的景象让他不由得火冒三丈。哈萨克人流离失所,请求清廷保护他们,土地随着哈萨克人一同归属清廷。长庚当即同意了哈萨克人的请求。
随即便向朝廷请奏收复阿勒泰,而清廷看自己亲派的钦差大臣也如此说,就听取了二人的意见。专门设科布多办事大臣,用来处理阿勒泰地区的借地情况以及蒙古和哈萨克人的事务。
此后的时间里,科布多和阿勒泰地区便分开管辖,阿勒泰便直属朝廷管辖。看似一切尘埃落定,但是关于阿勒泰地区的争议,才刚刚开始。
随着清朝政府在20世纪初期的衰退和辛亥革命的爆发,中国的政治局势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然而,阿勒泰地区的归属问题并未得到清晰解决,留下了一片不确定的地缘政治空间。
这一地区的争议在1911年后仍然存在,成为我国与其邻国在领土归属方面的重要争端之一。外蒙古也曾试图来分一杯羹,想要侵占阿勒泰地区,可他们的美梦却破碎了在杨增新将军的手里。
此时的新疆,科布多地区已经被外蒙的军队所占,下一步他们的目标便是阿勒泰地区。当杨增新将军抵达阿勒泰时,为时已晚。他只得驻扎在阿勒泰,谨防敌人染指这片净土。
此时风景如画的阿勒泰,却不得不沦为了战略冲地。这是杨增新将军所不能忍受的。他认为,阿勒泰这个地方是我国西北边的战略要地,一旦这里失守,新疆地区就成了待宰的羔羊。
于是乎,杨增新将军便从此镇守在了这片土地上。他率领军队,数次击退来犯之敌。这一下可是让沙俄方寸大乱!一直在向当时的京城政府施压。那沙俄的威胁,会有用吗?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杨增新将军仅仅把这威胁当作笑话,一笑而过。他表示寸土不让,才是他杨增新的底线!
随后到了1913年,因为一战,沙俄无力在亚洲开辟战场,光是应对同盟国已经是力不从心。再加之他的帮凶外蒙始终被杨增新将军挡在国门之外,只好放弃了对阿勒泰的觊觎之心。
1913年11月5日,中俄双方在北京签署了一份声明,在这份声明中提到,阿勒泰地区不属于外蒙古的领地,自然也不归外蒙古管辖。
至此,阿勒泰地区的归属问题才算是彻底落下帷幕。而杨增新将军并未就此离开,反而是留在了阿勒泰,保卫这里的一方安宁。
他在这里积极地发展当地经济,守卫人民平安。在这段时间里,中原大地饱受军阀割据混战之苦,而阿勒泰地区却安居乐业,成为了人间一处桃花源。
清朝覆亡前在阿勒泰地区的无意举措,尽管最初带来了领土管理上的混乱和不确定性,但最终为中国在后续历史进程中,争取和确立领土主权提供了一定的历史契机和基础。
而杨增新将军,则是用其寸土不让的信念,为我国保留下了这一片美丽的土地。
想当初有左宗棠抬棺出征收复新疆,又有杨增新守卫阿勒泰,不少人都称其继承了左宗棠的意志,扛起了守土的职责。
他,当之无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