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台酒早已家喻户晓,但是对“茅台”这个地名的由来始终没有确切的解释。目前公认的最早记载茅台这一地名的,是元末明初怀德司安氏族谱。追根溯源后发现, 元朝的水西
最早记载茅台这一地名的,是元末明初怀德司安氏族谱。追根溯源后发现, 元朝的水西土司,安姓土司的先祖与元朝有过长达百年的交集。据元史记载,至元十九年(1282年)忽必烈曾派皇孙帖木儿不花驻营今贵州宣慰司的“亦溪不薛”(“亦溪不薛”系蒙古语音译)。茅台镇就在水西控制的“亦溪不薛”地区。
有一天,皇孙帖木儿不花带领一支人马路过赤水河东岸,忽然发现此处有多处井水,便下马饮水,发现此地井水甘甜可口,顿时令人神清气爽。这时,喝完水的马忽然躁动不安,不料发现,井水周围竟然有成群蛇出没,于是蒙古军人大喊:“茅戈台、茅戈台”,随行的彝人不知道蒙古语说的什么。
从此,蒙古军人经常和彝族人来此饮水,每次蒙古军人来就说“茅戈台”,于是彝人也习惯性的叫此地为茅戈台,还把它写进了家谱当中,直至元朝末期。
元朝以后,在县以下分设寨、村、坪、部、才正式定名为“茅台村”。后来又称“茅村”。到了明朝,茅台街上修了万寿宫,在宫外建有一座极为罕见的半边桥,当地居民,过往客商过半边桥去宫里进香拜佛,因此人们又叫茅台街上为“半边桥”。
历史上贵州茅台镇有过几个不同名称古代世居着濮僚部落,马桑树漫山遍野,故名“马桑湾”。 后来,在赤水河岸边(茅台镇银滩村大坡组,又名仁溪沟,即贵州醉泉酒业有限公司处)发现了一股纯净的泉水,濮僚部落砌了一口四方形的水井,方便来往行人饮用,深得人心,时间长了,人们便习惯称此地为“四方井”,代替了“马桑湾”(《中枢区志》,中枢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1992年12月出版)。 据考证,茅台名称还有另外一种说法,当时沿河地带人类活动频繁,逐步开发利用,濮僚人在街后筑土台,立杆祭祀祖先,对先人开荒破草表示崇敬,惯称“茅台”。不管名字如何而来,茅台酒好这是公认的。而且濮人酿“枸酱酒”也是不争的事实。据传远古大禹时代,赤水河的土著居民濮人,已善酿酒。汉代,今茅台镇一带有了“枸酱酒”。《遵义府志》载:枸酱,酒之始也。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公元前135年,唐蒙出使南越,曾专程绕道取此酒归长安献与武帝饮而“甘美之”,成为茅台酒走出深山的开始。唐宋以后,更逐渐成为历代王朝贡酒,通过南丝绸之路,传播到海外。
无论如何,我们知道“茅台”可能跟蒙古语有关系,而且我们还记住一个蒙古语单词:“茅戈台”--蛇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