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很多老烧一样,我也有很深的平头情节,无论我曾经体验过多少副入耳式耳机,到最后手头上依然会留着几副平头塞,尤其是入睡前,作为我的睡觉塞伴我入眠的,往往是一副小小的平头。原因无他,入耳式耳机的声音经由导音管从耳道中央传出,不管它采用了何种调音,其带来的压迫感都会随着时间的增加逐渐引起不适感,换句话说听久了总会累的。但平头塞就不一样,它被固定在耳廓上,声音从外耳道慢慢传入内耳道,伴随着些许的漏音,那些引发不适的气压也能从耳廓边缘的缝隙中逸散出去,所以听起来并没有入耳塞子的那种侵略感。
只可惜平头耳机近些年愈发小众,渐渐被一些烧友视为已经被时代抛弃的产物,对于我们这些有着平头情节的老烧而言,也算是“时代的眼泪”了吧。好在还有凯声,一直在坚定地推出着高品质的平头耳机,之前他家的钛铃阴阳师、钛铃PLUS,都是我非常喜欢,也一直在安利的平头塞。而凯声最新推出的DB1,以其平头塞特有的宽松听感,新锐动圈的大动态与强瞬态表现,再加上相对易推的体质,长短线的多种玩法,再次成为了我本年度将会强烈推荐的平头好塞。
相比一般的平头塞,DB1的内容非常丰富,包括塞子本体加三根配线。预售版多了一根2.5mm平衡插头的主线。剩下就是正式版附带的3.5单端、4.4平衡以及直插、绕耳式的分线器。凯声并没有设计可更换式插头,而是把替换式接插件安装在了分线器上,这样的处理方式,还是颇有新意的。
至于平头塞为什么还要附送绕耳式的线材?那自然是因为凯声DB1额外提供了一种绕耳的佩戴方式。以往的平头耳机通常会在腔体下方设计一根线柄,让耳机线从线柄处朝下顺出来。因此人们在佩戴时习惯于把耳机从侧面卡进在耳廓上,然后再用手指按紧。但这样真的就意味着把平头塞戴紧了么?其实不一定。此时的耳机可能还是会和耳道呈现出一个微小的倾角,随着线材与前端的不断拉拽,这个倾角也会稍稍变大。尽管此时你仍然觉得已经把耳机戴牢了,但是低频漏音与声音打在耳道上形成的反射还是会一定程度影响听感,从而出现一种空有大声场,低频敲铁皮,人声距离也非常远的奇怪感觉。如果在这种姿势下测量频响,同样会得到一条如同示波器一般的离奇频响曲线。各位手上有平头耳机的朋友不妨试试,当你听到这种奇怪听感时再用手按一下耳机,会不会觉得人声更贴耳,声音更直接了呢?其实就是这个道理。
所以平头的正确戴法其实是:首先给耳机套上海绵套,然后把它以一个略微偏上的仰角形态从上往下放进耳廓,双手用力把腔体卡进耳窝里。按紧,使腔体与耳朵保持平行。但考虑到千人千耳,人们的耳窝大小并不一致。有的人可以轻松卡紧,比如我常年佩戴从不会感觉到异样,所以我对平头耳机有着浓烈的情节与好感,也乐于分享它们的听感与使用体验。但我在交流中也发现,其实很多人戴不好平头塞。用力塞进去后,轻轻一拽便会滑出来。外出听歌时,总要时不时地用手把耳机往耳朵里按,十分麻烦。渐渐地,这些人对平头也失去了热情。
但如果换作绕耳式佩戴,当耳机线向下坠时,会先向耳廓的上方施加一个牵引力,耳朵下半凸起的部分本来就可以把耳机卡紧,此时上下两头一同向内侧发力,耳机就这样被牢牢固定在了耳朵上面。我让身边几位戴不好平头的朋友尝试了一下DB1,果然获得了他们的一致好评。
既然平头塞绕耳式佩戴的优点颇多,那为什么迄今为止只有凯声DB1乐于去做这方面的探索与尝试?这是因为绕耳式佩戴会对人机工学提出了相当高的要求:耳机的尺寸必须正正好好,小一分则填不满,大一分可能戴不进去。凯声在平头塞领域深耕多年,经历数次产品迭代,掌握了众多的用户数据与相关反馈,对腔体尺寸的把控十分精准。DB1对比前作钛铃plus仅将腔体外径缩小了0.1mm,但是却大幅降低了重量。这是由于耳机自重同样会影响绕耳佩戴的牢固程度。太重了,它自己更容易掉出来。但如果使用非金属外壳,又很难把混响控制好。于是,凯声动用了更为精密的日本进口五轴机床,将坚韧的钛金属外壳切削得极其轻薄,使得DB1单边耳机的重量仅有3克。而圆滑细腻的外壳也提供了充足的佩戴舒适度。
完善的绕耳式佩戴,解决了困扰部分人多年的佩戴顽疾。不难看出凯声寄托在DB1之上的野心——利用平头耳机宽松、自然,毫无压迫感的听感,一举冲出现今小众圈子的壁垒,去更广阔的便携市场开拓出一片新天地。而近些年正值飞速发展的动圈技术,则为他们提供了能让梦想照进现实的源动力。平头耳机的优势在哪里?是利用相对较大的腔内空间,布置面积更大的动圈单元。动辄14-5mm的动圈振膜,可以有效增加发声面积,进而降低振膜的最大摆幅,减少由分割振动造成的失真,加快振膜的响应速度。这就是平头耳机拥有宽松氛围,以及相对宏大声场的缘由。“原道”仅凭九块九的售价,就可以收获广大发烧友的一致好评,也概因于此。
然而宽大的振膜面积亦是一柄“双刃剑”。平头耳机想要继续提高自身的声学素质,只能选择进一步升级振膜刚性。但如果发声单元变得愈发坚韧,便携前端的驱动力又跟不上了。台式机倒是可以为平头提供充沛的推力。而盛夏时节,那些酷爱聆听大耳机的玩家往往会觉得双耳闷热难耐,正迫切地寻找一种合适的替代品。正巧,平头的听感与开放式动圈类似。其改用高阻线圈,利用台式机高压摆但电流控制能力更强的特性,配合上刚性更高的有机惰性振膜,可以有效提升耳机的素质。所以,这里便成了多年来平头耳机最后的阵地。
而如今随着技术的更新迭代,高刚性动圈的结构也迎来了脱胎换骨一般的变化。振膜越做越轻薄,性能也越来越强韧。不仅磁铁的磁通量获得了成倍提升,就连驱动线圈的换能效率也迎来了质的飞越。这一切的一切都在预示着,动圈变得更好推了,即便搭配便携前端,它同样可以拥有不俗的动态与抗失真表现。而平头耳机天生的大振膜优势也因为这次“超进化”而变得如虎添翼。
凯声为DB1设计的这枚“专利型夹钢式钻石切割悬边膜片α”,与如今较为常用的大冲程-大动态动圈单元有所不同。它是由一整张材质,通过复杂的热压成型工艺制作而成,从而保证了振膜材质的均匀度与一致性,使其在振动过程中产生的力量,传导起来也是均匀且一致的。从而最大限度地避免了拼接振膜上容易出现的相位失真问题。要知道相位一旦乱了,我们欣赏音乐时,聆听到的乐器结项也会显得愈加凌乱不堪。而凯声DB1自始至终保持着一种相当自然、平和的状态,这当然要归功于研发人员对振膜设计的不懈坚持。在包装盒内的硫酸纸上,凯声同样画出了DB1的详细结构爆炸图。除了那颗显眼的动圈振膜,硕大的线圈由自研的特殊加工铜线缠绕而成。磁铁部分则是采用了漏磁较少的内磁式结构,配合N55磁铁,可实现高达1.8特斯拉的磁通量。至少DB1在动圈单元的设计上对比其他竞品丝毫不落下风。
然而凯声还有一套独门绝技,那就是后腔体的专利迷宫结构。好比一位经验丰富的调音师为听音室设计音响与家具的摆放位置,他会事先通过测算,将反射到家具上的杂波进行梳理,让它们自行减弱甚至消失,以此来降低空间内可能出现的混响失真。平头塞大多采用金属腔体,对腔内的混响控制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BD1通过这种迷宫式结构,巧妙地散射掉了腔体内的部分中低频混响,避免驻波产生,使声音变得更干净、通透,同时也带来了更明晰的层次感。
鉴于平头耳机独特的佩戴与发声机制,它既不需要考虑耳廓、耳窝对频响曲线的影响,也不用像入耳式耳机那样,为耳道内的弯折做出响度补偿,因此,它的频响更接近一条平滑的曲线。其听感的顺滑程度,相对自然的音色,以及接近真实的声场,都是入耳式耳机难以实现的。凯声钛铃Plus算是平头塞中的典范,在便携耳放亦或是台式机的加持下,它做到了与音箱十分接近的听感——中正大气之余、对人声与器乐细节的刻画同样惟妙惟肖。而到了DB1这一代,为了让更多的朋友对平头塞产生兴趣,凯声的调教也在慢慢向便携市场倾斜。DB1的动圈振膜变得更加轻薄易推,灵敏度从钛铃Plus的103db提升到了110db,便是最好的证明。对比拥有标杆式调音的钛铃Plus,DB1即便搭配入门级播放器或者小尾巴,低频鼓点听起来也要更轻盈灵动,人声的线条感相对强一些,距离耳朵也近一些。但是其对乐器音色的表现力终究还是受到了自身素质与前端的控制力的影响,相比钛铃Plus少了一丢丢丰润感。在处理比较明显的尾音时,BD1收束的也更快。鉴于平头耳机针对高频能量,拥有更加平实、缓和,不加修饰的释放特点。其耐听度与舒适度对比入耳塞往往要更胜一筹。为了强化这种印象,DB1对整段高频的能量感也进行了一定的下压。单论听感,DB1给我的感觉更像是许多年前的老派调音:更加注重歌手情感的表达,处理伴奏则侧重于烘托氛围,渲染气氛,不仅没有明显加强,部分频段还适当予以弱化,让人久听不累。
两副塞子的定位像极了手机界的Pro与ProMax。身为ProMax,自然要做成一个六边形战士,不留任何短板,哪怕一丝一毫的小细节也不能放过。而Pro版则拥有更大的自由度,可以通过一定取舍满足个性化的需求。而对于那些恰好get到“好球区”的朋友们,Pro版反倒更有吸引力。
这是官方提供的DB1频响曲线。从中我们不难看出,DB1对所有中低段频的器乐处理得极其顺滑,并没有添加任何突兀的加强与削弱。从50-1KHz处整体上抬了5个db,使得它们可以提供更温暖的氛围感,以及稍显厚实的音色。于此同时,每件乐器也会处于应有的位置上,有条不紊地演奏着乐曲。人声则会恰到好处地从背景音乐中分离出来,站在一个相对合适的位置。虽然歌手的存在感很十足,但也没有极端地贴脸。2.5KHz处的稍稍上扬,有效加强了歌手的底气,也丰富了音色,使演唱变得更扎实而有力。而5KHz处的小波峰则是为了稍稍凸显歌手的尾音与换气声,将歌手演绎出的华彩勾勒得更加绚烂多姿。8KHz处的波谷压住了齿音,让耳机的高频听感变得细腻柔和。10KHz后不高的两处突起意味着,即使量感不大,释放缓和,但DB1同样有着相当丰富的高频细节。如果能够全程保证正确的佩戴,相信您也会获得一致的听感。
使用DB1聆听音乐,给人的感觉就像是一副声场更大,压迫感不强,高频也没那么刺激的高素质动圈入耳。鼓点声、贝斯声、吉他声似是化作一位灵动的舞者,在台上辗转腾挪。她的动作连贯舒展,看似舞姿翩翩,实则举重若轻,对力度与美感的把控那是分毫不差。站在一旁的主唱亦是状态正佳。她正沉下心来,将自己的全部思绪融入到歌曲的意境当中,用心去感受每一句歌词,每一段音符,将歌中唱出的心境,完完整整地呈现出来。歌声悠扬通透,最后如同水雾一般在空气中弥散开来,引得众人喝彩。这种调音基本上能驾驭所有的曲风。当然,主打人声的曲目表现更佳。
如果非要把凯声DB1的各项硬素质与两三千元价位的几条入耳动圈塞比较一番。我相信,它的解析力,声场规整度,分离度肯定能轻松挤进第一梯队。可能有些耳机的人声密度与低频动态会更胜一筹,但这也是用个性化的调音与更强的压迫感换来的。爽,但是听久了同样没那么舒服。相反,使用DB1则可以保持一个相对轻松的心态与欣赏这些歌曲。
尽管在固有印象当中,现代高素质平头塞对前端的要求会相对苛刻。但DB1确实有些反直觉,只需要七彩虹M1,达音科DTC500级别的小尾巴,选择平衡输出,便可以发挥出它七八成的功力。此时,DB1的动态表现、三频分布与最强形态相差不大,只是由于前端的控制力与储备功率稍欠,导致声场小了一圈,分离度没那么明显,信息量也有些差强人意。但如果给DB1配上一台中端级别的播放器,例如DX240,山灵M6U,飞傲M11Plus诸如此类,它也终于得以展现出平头耳机应有的广阔声场,清晰且强弱分明的乐器结项,以及相对宽松、丰润的高频细节。整体听下来,颇有些开放式动圈大耳的风范。但DB1 相对易推的体制并不需要这些播放器启用中高增益模式,在失真相对最小的低增益模式下,即可实现最佳的听音效果。
然而这就是凯声DB1的极限了吗?显然不是。DB1可换线设计也给它带来了更多可玩性和进一步提升的空间。无论是屏蔽尚佳的纯银线,比如屡次出镜的ddHiFi Nyx,还是线径粗壮、做工精致的纯铜线,像是Neotech的“深海帝王鲑”,都会对DB1的声音走向产生巨大的影响。Nyx可以进一步放大了声场,强化器乐结项,人声也会愈发细腻动情。但一般的便携播放器实在撑不起那轻盈的低频,只有回归到台机的澎湃驱动力,才能让纯银线搭配DB1的听感达到最佳状态。反过来,铜线这边就显得友好了很多。虽然低频乐器的线条会被描摹得粗犷一些,但动态却明显增强了,信息量也没有受到影响。动次打次的鼓点带来了更强的节奏感,人声也会变得愈加厚实,在聆听一些流行、摇滚类的歌曲时,更容易带动观众们的情绪。
精工细作的外形,轻若鸿毛的重量,别出心裁的绕耳式佩戴,平实、自然却又饱含深情的声音表现,轻松惬意的听音感受。DB1乍看之下只是一副中规中矩的平头耳机。然而实际体验下来,这副平头身上却有着亿点点不一样。如果你早已厌倦了入耳塞子那种咄咄逼人的听感,又苦于没有条件尽情地享受大耳机,那不妨去尝试下凯声的DB1。相信它绝对可以给你带来耳目一新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