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者网》谢莹洁
与高温酷暑、疾风暴雨形成鲜明对比,A股IPO日趋清冷。随着监管政策和市场环境的变化,IPO企业批量叫停,撤单数量大幅超越历史同期水平。
批量撤单缘于发行人对半年报数据有效期的考虑,每年6月都是IPO扎堆申报的月份,7月申报数量必然减少,但IPO批量叫停的情况极为罕见。
据不完全统计,截止6月27日,今年以来沪深两市终止上市的IPO企业数目共约216家,其中超三成的企业在这最近的一个月里被叫停。这也是自注册制改革以来,沪深两市单月终止上市数目的最高纪录。
终止审核数量创新高
刚进入6月,就有5家公司宣布IPO终止,分别为百佳年代、中智股份、金标股份、德和科技和美康股份,5家公司的保荐机构依次是华泰联合证券、中信证券、东方证券、民生证券和东兴证券。
随后的6月24日,深交所公告中航科电、美晶新材、海纳医药撤回上市申请;同日上交所公告,兆讯科技、赞同科技、德聚技术、华盾防务撤回上市申请;同日北交所公告,公元新能、佳和电气撤回上市申请。九家IPO告终的公司涉及:创业板3家,科创板3家,沪主板1家,北交所2家。
6月27日,上交所公布对5家IPO企业终止审核的决定,其中科创板2家:山东华光光电子、博创智能装备;主板3家:湖南五新智能科技、山东绿霸化工、福建海电运维科技。
而这只是IPO批量叫停的一个缩影。
在2024年4月以来近三个月时间里,沪深两市便有144家企业直接从IPO的“中止”状态跳转至“终止”审核,这一趋势仍在蔓延,今年6月已有82家公司主动“撤单”。
在这个号称史上最严的财务数据更新季中,已有超过三成的已申报上市企业撤回了申请并终止上市。截止6月27日,沪深两市中尚待更新财务数据处于“中止”状态的拟IPO企业还有264家,而完成财务数据更新已恢复IPO审核的企业仅59家。
从已公开的问询情况来看,企业经营业绩的稳定性、是否符合板块定位等问题是IPO审核关注的焦点,其中不乏有公司可能因达不到IPO新规的上市门槛而提前离场。
头部券商撤否单量居前
从分布板块来看,今年以来IPO终止的公司,欲登陆创业板的最多,有46家。其中有10家公司拟募集金额在10亿元(含)以上,募资金额最高的是潍柴雷沃,此次IPO欲募资50亿元。拟募集资金排名第二的是歌尔微(31.91亿元),歌尔微早在2021年12月便获受理,历时两年半无缘创业板。
申报创业板上市的企业中,美科科技、小伦智造、浙江雅虎3家公司IPO均已在2023年上半年过会,但时隔近一年,3家公司却迟迟未完成注册,纷纷于近期终止IPO。三家公司家族色彩较浓,其研发投入技术先进性等方面是否符合创业板定位,以及公司治理问题受到审核关注。
北交所IPO的终止数量也不少,今年以来有40家。不过和其他板块相比,北交所企业IPO拟募资金额普遍在5亿元以下,超过5亿元(含)的仅有5家。
在今年以来IPO终止的177家公司中,仅有一家终止原因为审核不通过,即胜华波,该公司是国内主要的汽车雨刮器总成配套企业之一。还有多家已过会企业也选择撤单,比如景创科技和六淳科技,这两家公司均于2021年6月获受理,并于今年5月终止IPO。
从行业来看,制造业公司占比较高,多家公司来自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从企业类型来看,八成以上是民营企业。从IPO审核时间来看,有公司自受理到撤单,IPO进程超过两年;也有时间较短的公司,申报IPO不到半年,即迅速离场。
随着注册制实施,监管层加大对中介机构的监管力度,将“IPO撤否情况”纳入对保荐机构的考核,由此进一步压实“看门人”责任。
《投资者网》统计发现,IPO终止潮中,头部券商撤否单量居高不下。保荐机构中,中信证券、中信建投、海通证券和中金公司的撤否家数排名前列。
在2024年6月终止IPO的74家企业分别由29家券商保荐,其中,撤回项目最多的为中信证券,达到了13家;紧随其后的则是中信建投,为8家;海通证券则以7家保荐企业的撤回数位列第三,中金公司排名第4,当期已有5家保荐的IPO企业被叫停。
而将时间拉长至2024年上半年,中信证券今年来有33家首发项目主动选择撤回,为众多保荐机构之最,撤回率达到了38.37%。
此外,中金公司有21家保荐首发项目撤回,撤回率46.67%;中信建投主动撤回家数20家,撤回率33.33%;海通证券保荐失败数目为22家。撤回率41.67%;民生证券45个项目有15个主动撤回,撤回率33.33%。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2月,科利德科创板IPO终止,到了5月8日,上交所连发四份罚单,均指向科利德IPO项目。作为科利德IPO的保荐机构,海通证券被上交所通报批评。
和龙头券商相比,中小券商保荐项目本就不多,在严监管的市场环境下,其IPO保荐业务承压,撤否率遥遥领先。年内IPO撤否率在50%(含)以上的券商有18家,撤否率达100%的有10家。比如太平洋证券、九州证券等,今年以来仅有一单保荐项目且撤回。
IPO新规持续“显威”
与A股市场运行30余年的核准制发行不同,注册制发行把选择权交给市场,以信息披露为核心,对新股发行的价格、规模等不设任何行政性限制,本质就是要改变股票发行中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让政府更好地发挥作用。
科创板试点注册制并开板四年来,A股市场的炒新、炒烂、炒小痼疾明显淡化,新股破发屡屡出现,投资者教育在合理的制度安排下得到显著提升。
根据Wind数据,从实际终止审核的时间来看,1月至6月分别有34家、18家、30家、51家、41家、82家企业终止审核。其中,6月份的撤否数量创下了近年单月IPO撤否数量的新高。
4月12日,新“国九条”出台,其中一条便是严把发行上市准入关。
具体而言,提高主板、创业板上市标准,完善科创板科创属性评价标准;将上市前突击“清仓式”分红等情形纳入发行上市负面清单;从严监管分拆上市。之后证监会及交易所相继发布了相关配套制度,并于4月30日正式落地。
5月,证监会在2023年执法情况综述中指出,坚持“申报即担责”。证监会强调,对于涉嫌存在重大违法违规行为的发行人和中介机构,即使撤回发行上市申请,也要坚持一查到底,杜绝“带病申报”、“病从口入”,从源头上提高上市公司质量。
公开资料显示,自全面注册制实施以来,深交所于2024年1月对再融资发行人思创医惠予以5年不接受申请文件的纪律处分,4月对IPO发行人晶宇环境予以3年不接受申请文件的纪律处分。6月对IPO发行人思尔芯及相关责任人予以纪律处分,因虚增营收,5年内不接受其IPO申请文件。
可以预见的是,发行上市监管领域将会出现越来越多的资格类处罚。(思维财经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