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发现在大学期间进行非学费投入的大学生越来越多,投入的金额也有上升的趋势,大学生为自身的发展所进行的非学费投入已成为大学生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的非学费投入能增加投入主体的人力资本存量,投入的最终目标是实现职业期望和顺利就业,而投入的结果则具体表现为大学生知识、能力和身体素质的增强,因此,它是一种人力资本投资行为,能直接或间接地促进投入主体的发展。
除了对个人的影响,基于职业期望的大学生非学费投入行为还会对政府、高校和社会产生影响,合理的非学费投入能间接提高高校的就业率,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还能维护政府的形象,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因此,基于职业期望的大学生非学费投入的现状和问题应受到政府、高校和社会各界的关注。目前,学术界对大学生非学费投入现象的关注集中在个别非学费投入行为方面,大学生非学费投入的整体研究将为更好地引导大学生非学费投入行为做出贡献。
研究的意义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对策和建议。研究具有显著的理论和现实意义。首先,通过实地调查取样,所获取的大学毕业生职业期望的相关数据,在一定意义上能帮助我们进一步了解大学生的职业期望和职业价值观,有助于我们依据市场需求对其职业期望和职业价值观进行引导,缓解大学生的就业压力。
文章针对政府和高校对大学生非学费投入行为重视不足、引导不到位的现实,研究了我国政府在公共政策方面存在的问题,以及高等学校、大学生自身存在的缺陷,所提出的建议和对策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政府对社会教育中介机构的管理不到位,增加了大学生非学费投入的成本。社会教育中介机构在我国大学生非学费投入的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十分重要,一方面,它是大学生非学费投入的主要信息来源渠道,相当比例的大学生在进行投入之前都从社会教育中介机构获取相关信息;另一方面,社会教育中介机构又是大学生的非学费投入目标得以实现的重要推手。
目前,我国社会教育中介机构的发展非常迅速,各种培训班、辅导班都在校园里张贴和发放宣传资料。
但是,虚假广告、骗取钱财和管理混乱等现象时有发生,这不仅影响了高等学校的正常教学活动的开展,也大大增加了大学生非学费投入的成本。
我国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对社会教育培训机构的监管基本上采取“民不举,官不究”的态度,其具体表现是政府对新成立的社会教育培训机构的师资力量和硬件设备等缺乏主动规范意识和行为,对发展中的社会教育培训机构缺乏主动监管。社会教育培训市场亟待政府的严格规范。
理论意义首先,本研究运用管理学和经济学的相关理论研究分析教育经济学领域的问题,其视角的创新在一定程度上能丰富教育经济学研究的内容。其次,国内外学术界对大学生非学费投入问题的研究不多,其相关研究也并不成熟。
本研究是建立在人力资本理论、人才资源管理理论和有限理性理论基础上的实证研究,揭示不同性别、专业和学校的大学毕业生在非学费投入各方面的特点和差异性,其研究方式和结论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和理论意义。
大学生非学费投入信息的主要来源渠道的性别差异在其他渠道方面,测得P<0.05,说明大学毕业生在其他渠道方面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18.1%的男生和20.4%的女生的非学费投入信息来源于其他渠道;信息主要来源渠道在政府的相关文件、社会教育培训机构的宣传和广告、高校的就业指导方面不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P>0.05。
基于职业期望的大学生非学费投入信息较主要的来源渠道有两个,即社会教育培训机构的宣传和广告和高校的就业指导,选择这两个渠道的毕业生在被调查总人数中所占的比例分别为39.2%和33.9%。
在就业过程中,由于生理、性格等原因,女生往往受到很多不公平待遇,她们比男生的压力更大。同时,有研究表明,男女大学生在稳定性、敏感性、幻想性、忧虑性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女生在敏感性、幻想性和忧虑性上明显高于男生。
她们在进行非学费投入之前,会比男生更在意非学费投入信息的其他来源渠道,如网络资源等等,为了在将来的就业过程中能更好地实现自身的职业期望,她们会比男生更全面地搜集各种信息。
大学生平均每学期可自由支配的资金的学校差异不同层次高校的大学毕业生平均每学期可以自由支配的资金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t=5.313,P<0.01,平均每学期可自由支配的资金在500元以下的本科院校毕业生和高职高专院校毕业生的比例分别为10.7%和14.4%,平均每学期可自由支配的资金在500-1000元的本科院校毕业生比例和高职高专院校毕业生的比例分别为33.2%和38.3%,平均每学期可自由支配的资金在1000-2000元的本科院校毕业生比例和高职高专院校毕业生比例分别为35.1%和32.9%,平均每学期可自由支配的资金在2000元以上的本科院校毕业生比例和高职高专院校毕业生比例分别为20.9%和14.4%。
本科院校大学毕业生平均每学期可自由支配的资金金额高于高职高专院校毕业生的可支配金额。大学生在学杂费和基本的衣食住行等费用之外,还能自由支配一部分资金,这部分资金是大学生进行非学费投入的主要资金来源。本科院校毕业生平均每学期可自由支配的资金比高职高专院校毕业生的多。他们的非学费投入金额并没有比高职高专院校的毕业生多,说明他们将很大一部分可自由支配的资金没有用在能增加知识、能力和素质的活动方面。
反映的问题分析本科院校大学毕业生比高职高专院校大学毕业生更期望从事公务员职业,平均拥有的证书数量和平均每学期可自由支配的资金金额较高职高专院校大学毕业生多,更多的本科院校学生的非学费投入信息来源于社会教育培训机构的宣传和广告;高职高专院校的大学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更注重专业对口的因素,更多的高职高专院校学生的非学费投入信息来源于高校的就业指导。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大学生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是大学生非学费投入行为产生的重要原因,而高校的课程和专业设置不合理等问题则使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更加严重,迫使大学生的非学费投入金额不断提高。
展望大学生在大学期间的非学费投入是一笔重要的支出,今后的研究可在以下几个方面继续深入:第一、完善问卷的相关工作,问卷可设计其他问题,获得更多的有效信息。未来研究可扩大调查样本的范围,将其他城市的部分高校也纳入问卷调查的范围,增强数据的准确性,深入研究大学生非学费投入的特点和原因。第二、对调查对象进行进一步分层。
未来研究可对重点大学和非重点大学学生的非学费投入行为进行比较研究,也可对不同年级的大学生的非学费投入行为进行研究,得出更多的结论。同时,查阅更多的文献,思考研究反映的问题,提出更全面的对策,并对对策进行可行性分析。第三、如果人力、物力和财力等条件允许,未来的研究可继续深入,进一步研究大学生非学费投入的投资回报问题。
基于职业期望的大学生非学费投入现象是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逐渐产生的,国内学术界的整体研究还不成熟。笔者由于知识存量有限,在问卷的设计、问卷调查的开展和对策的提出方面可能不够全面,对大学生非学费投入和产出的问题还未深入思考,这也是未来研究所要解决的问题。
总结从以上结论我们分析了大学生非学费投入存在的问题,认为政府的公共政策体系不够完善,高校的课程和专业设置存在缺陷,大学生职业期望和消费结构不够合理。基于职业期望的大学生非学费投入现象是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逐渐产生的,国内学术界的整体研究还不成熟。
研究是建立在人力资本理论、人才资源管理理论和有限理性理论基础上的实证研究,揭示不同性别、专业和学校的大学毕业生在非学费投入各方面的特点和差异性,其研究方式和结论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和理论意义。我们针对大学生非学费投入行为各有关方的缺陷提出了建议和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