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崇祯的一生有两句名言,这两句名言的第一句是:“诸臣误我”,第二句是:“文官人人可杀”。
第二句直接指明是文官,而第一句的诸臣指的也是文官。因为明朝的官僚体系文官占到大部分,毕竟他们是政策的主要执行者。
而崇祯之所以说出这两句名言,主要是取决于他这一生被文官伤的实在是太深。
甚至可以说,以他的角度出发,他的一生就是毁在文官的手上。
当年他要与后金议议,正所谓攘外必先安内。
但文官却一个又一个的跳出来反对,大明作为天朝上国,怎么能跟昔日的小弟,现如今的建奴议和。
后来崇祯要南迁,文官也是一个又一个的跳出来反对,皇帝要是南迁,那么大家又岂会有信心坚守北京。
更何况,祖宗的宗庙陵墓可都在这,你作为皇帝怎么能走。
按道理来说,文官一个个大义凛然,应当是坚决的抵抗派,但事实是怎么样的呢?他们是坚决的投降派。
崇祯十七年三月十七日,李自成兵临北京城下,负责驻守各个城门的就是这群大臣,其中有内阁的、吏部的、兵部的。
但结果他们是什么反应呢?全部打开城门投降。
说要抵抗的是他们,投降的也是他们,可想而知崇祯痛恨他们痛恨到什么程度,倘若不是他们,他又岂会落得一个自尽的地步。
要知道,崇祯对于明朝的灭亡固然有一定的责任,但文官要是一个个都为明朝考虑,明朝又岂会在崇祯十七年三月十七日灭亡。
其实这一切早就有征兆,这个征兆就是“松锦大战”。
02
崇祯继位十二年,在这期间,后金无数次攻打明朝,但每一次攻打的方式都很特别,那就是绕到蒙古,从长城进攻。
要知道,后金位于辽东,相当于他的每一次进攻都需要翻山越岭。
有的人或许会说,这不是南辕北辙吗?他直接从辽东进攻不是更好吗?不是他不想从辽东进攻,而是不能从辽东进攻。
因为位于辽东的关宁锦防线根本无法突破。
早在天启六年,他的父亲努尔哈赤就在这里吃过一回鳖,据说还将命搭了进去。
因为当时从宁远里射出来的一发炮弹直接击中一座黄龙帐。
一座帐篷,又是黄色,又绣着龙,可想而知谁才有资格住在这种帐篷里,但后金对此却死不承认。
而到天启七年,努尔哈赤已经去世,皇太极跟随他父亲的脚步,对关宁锦防线发起进攻。
原因无非有三:第一、他要立威;第二、他要抢劫;第三、他要为他的父亲雪耻。
结果呢?他连墙砖都拿不走一块。
经过这两次的失败,后金算是彻底意识到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关宁锦防线基本上不可能突破。
因为首先、关宁锦防线有着关宁铁骑镇守,而关宁铁骑是明朝唯一一种能抗衡八旗的兵种。
其次、位于关宁锦防线的将领哪一个都不是善茬,就比如祖大寿。
最后,关宁锦防线位于河西走廊,有一部分与大海连接在一起,包围对它根本不管用,因为后金没有海军。
而在崇祯十三年,皇太极终于决定对关宁锦防线动手,因为他根本无法再忍受那种长途跋涉。
更何况,关宁锦防线这个问题他必须要面对。长痛不如短痛,倒不如直接干一把大的。
大到什么程度呢?整整十二万大军,其中的将领也个个都是精英中的精英,多铎、多尔衮、济尔哈朗都在其中。
自此,松锦大战拉开序幕。
03
当时后金整整十二万大军驻扎在锦州附近,而以锦州一座城池而言,根本不可能是后金的对手,那怎么办呢?只能靠援军。
对于锦州这一座城池,朝廷是救还是不救呢?当然是救。
当时的明朝,在辽东也就只剩下那么几座城池,要是放弃锦州的话,后金的下一步就是宁远。
而宁远一旦失去,那就是山海关。
一旦山海关破,明朝也基本上可以宣布停业。
因为山海关到北京的那一段距离,基本上都是平原,后金的主力又是骑兵,可想而知后果有多严重。
因此,明朝拿出十三万大军,负责统帅这十三万大军的就是洪承畴。
当年将李自成从数万大军打到只剩下十八骑,同时逼进商洛山的有两个人,一个是孙传庭,另一个就是他洪承畴。
而洪承畴的功劳更大于孙传庭,因为当时孙传庭面对的李自成仅仅只有上千大军,他的数万大军去哪了呢?已经全部被洪承畴干掉。
当时洪承畴的战略计划是在辽东与后金打持久战,也就是双方对峙,倘若有机会的话,再进攻,没有机会的话,就在那里耗着。
“久持松杏转运,锦守颇坚,未意撼动,若敌再越今秋,不但敌穷,朝鲜亦穷矣,此可守而后可战之策也。”——《国榷》
而这个战略也得到锦州守将祖大寿的认可。
因为锦州作为关宁锦防线的前线,关于粮食、武器方面的准备不是一般的充足,随随便便都能耗上个一年半载。
当然,最主要的原因是明军不可能是后金的对手。
04
按道理来说,前线最重要的两位主帅都已经做出了一样的决定,那么朝廷应该认同他们的决定,但事实是怎么样的呢?
一开始崇祯是认同他们的决定,但是到后来,崇祯的态度却发生了改变,其中的主要原因在于兵部尚书陈新甲。
陈新甲作为兵部尚书,按道理来说,应该相比于崇祯更加的懂兵事,但是呢?当时的他竟然一而再再而三的鼓动崇祯要求洪承畴立刻发起进攻。
因为他觉得明军打得过后金军,但至于如何打,他没有做出任何的方案。
而当时十三万大军一年所耗费的银两高达数十万两,这对于朝廷而言是一项压力。
“出关用师年余,费饷数十万,而锦围未解、内地又困,何以副圣明,而谢朝中文武之望乎。”——《明史纪事本末》
正是因此,崇祯的立场发生改变,而虽然改变,但却是相对柔和的改变,并不是一道一道的下圣旨要求洪承畴立刻进攻,仅仅只是写了一道密信。
要知道,洪承畴可是一名老将,不可能因为皇帝的一道密信就带着十三万大军冒险,而陈新甲的一招直接将洪承畴逼到死地。
当时的兵部并不止一个陈新甲鼓动进攻,还有职方司郎中张若麒也鼓动进攻。
陈新甲为了将他的主张贯彻下去,特地叫张若麒前往前线督战,以至于洪承畴不得不放弃原本的计划。
这不是相当于送死吗?这的确是相当于送死。
这也是为什么洪承畴打算忽悠张若麒一把,那就是故意只带三天的粮食攻打制高点乳峰山。
倘若有机会的话,再进攻,没有机会的话,就撤退,这样一来也对朝廷有一个交代。
毕竟我想打,但是没有粮食,我也没有办法。但可惜的是,他误判了一点,那就是后金的反应太过于迅速。
因为他这一招是有风险的,这个风险就是笔架山粮道。
要知道,他只带三天的粮食,倘若粮道被占的话,后果不言而喻。
恰好当时皇太极看出这个问题,当即发兵占领笔架山粮道。
当时的明军虽然失去补给,但体量放在那里,皇太极也不敢轻举妄动,只要他有理有据的突围,那么是一定能够突围得了的。
毕竟后金的兵力是分散的,还有一部分驻扎在锦州附近。
而昔日里的那个主战派张若麒却跳了出来,说什么粮食不足,应当赶紧撤退。
“各帅既有回宁远支粮再战之议,似属可允。”——《明史·陈新甲传》
原本军心就不行,经过他这个上面来的人这么一说,军心瞬间涣散。
以至于洪承畴的突围计划根本没有实行,八路总兵就各自率领着自己的大军独自突围,十三万大军瞬间乱成一锅粥。
后金当即抓紧时机发动进攻,十三万大军土崩瓦解。
而洪承畴在乱军之中集合起上万大军占据松山,准备伺机撤退。
但这个退他是肯定撤不了的,因为皇太极已经决定死磕。
而那十三万大军已经是明朝在辽东的全部家底,现如今大败,哪里还有兵力去救洪承畴。
更何况,当时聚集在辽东的将领全部都是从乳峰山跑回来的,你指望他们去救洪承畴,可能吗?
终于在崇祯十五年,松山副将夏承德将城门打开,洪承畴被俘虏,紧接着,祖大寿也投降,毕竟已经没有了守下去的必要。
有意思的是,洪承畴已经投降,但是明朝那边接收到的却不是投降的消息,而是殉国的消息。
以至于崇祯还风风光光的为洪承畴办了一场葬礼,同时不对他的妻子动手。
这也说明,当时的明军在辽东怂到什么程度,连松山都不敢靠近。
05
这一仗对于明朝而言可谓是事关国运的一战,因为随着这一战的战败,明朝再也不可能在辽东聚集起一支像样的大军。
原本局面就已经够被动,现如今变得更加被动,以前后金打明朝一巴掌,明朝起码还能反抗,但现在明朝再也无法反抗。
而这一切的始作俑者张若麒竟然跑了回来。
由此可见,文官都是一群什么角色,不用他们拼命,他们叫的声音比谁都大,而一旦让他们拼命,跑得最快的就是他们。
而到最后张若麒有没有死呢?没有死。
相反,他还相继成为大顺政权的臣子,清朝的臣子,对于他也就只能用无语来形容。
而当时明朝的大部分臣子都是这种情况,就比如当年反对南迁最强烈的给事中光时亨。
所以崇祯不如他哥。他哥让他不要杀魏忠贤,他偏要杀,最后被上台的文官集团给坑了。阉党好歹还是心向明朝的,东林党就是一群不作为甚至乱作为的文人。
但这是崇祯自己认命的大臣,有什么样的皇帝,就有什么样的大臣,和平时期崇祯还是明君,复杂期况缺乏手段。
文人既无立场,也无风骨,更无信仰,见风使舵,精致利己 ,擅长买办,卖国获利
明末崇祯手里哪有兵权[得瑟]但凡他有兵权,也不至于处处被文官掣肘?
能说出“诸臣误朕”和“文官个个可杀”,就证明猪油碱是个合格的亡国之君。
你是皇上,谁敢误你!南宋存活一百多年,例子在这里摆着,陪都就是这是时候用的!有长江天险,有相当数量兵马可用,富庶之地,自己本身又不是荤君,无非就是狭隘些!为何不南迁
吴三桂,尚可喜,左良玉…这些可都是武官呀
那些大臣虽然反对议和反对迁都,但他们只有提议权,最多发发绕骚,最终的决策权都在你皇帝手里,自己优柔寡断决策失误,怪谁?有大臣支持议和支持迁都,提议持久作战,但你皇帝自己都不采信,怪谁?
现在就是这样
水太凉
满嘴仁义道德是他们的职业,私下男盗女娼都比他们高尚
历史证明!要对付无耻的东林党等文官,用跟他们一样不要脸的阉党是最好的选择。
现在的 公知就是如此吧[思考][思考][思考]
崇祯自己没本事,怀人家?当家的是你不是谁,
河西走廊在甘肃吧?
都是揣摩了他的心思提出来的?
崇贞杀了大太监,权力失衡,看不到东林党危及皇权,被文官架空,所以崇贞的能力有限,换个明君,大太监和东林党同步削弱或杀一批,还能弄个盛世。
不解崇祯为何死磕关外还只用几万人,为何不派五百万人去吃光关外再回来!
卢象升是不是文官?孙传庭是不是文官?自己不会用人,硬说没好官。
守是守不住的。不敢进攻是最大毛病。
于谦为大明立下盖世奇功,却被私心皇帝杀了,这些皇帝干了什么鸟事,它们自己不明白?装什么清高
这是魏忠贤的话[笑着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