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朋友到仇人不过一步之遥,张耳陈余的友情之坑你懂规避吗

从菡聊历史 2024-01-21 08:15:29

张耳与陈余,《史记》将其合为一传,主线就是二人从刎颈之交到生死仇敌的过程,对今天的人际交往特别是友情维系具有普遍借鉴意义。

张耳、陈余,两人都是战国时期魏国都城大梁人,家庭出生穷苦,但都爱好读书,颇有才华,从小志向高远。

张耳年轻的时候,因某些原因被消除了本地户籍,在本地呆不下去他逃亡到了一个叫外黄的地方。外黄有家大富豪,女儿长得非常漂亮,却不慎嫁给了个愚蠢平庸的丈夫,女子心有不甘选择逃婚,后经人介绍改嫁给了张耳。

在女方娘家物质财富和人脉资源的援助下,张耳迅速摆脱困境,不但做上了外黄的县令,还大肆招揽门客,实力大增,名声大噪。

陈余也是因为娶了一位大户人家的女儿,在女方娘家的大力资助下,四处游历求学,积累丰富的人生阅历,增长见识才干,实现了人生的层级飞跃。

也许是相似的经历和遭遇,相近的志向爱好,两人结为断头无悔的朋友。

秦灭魏后,两人作为魏国知名人士,被朝廷悬赏捉拿。为了活命,不得已改名换姓,逃到陈地,两人又一起度过了一段艰难的苦涩岁月,情谊经受了苦难的考验,更加牢固坚韧。

陈地,在秦末汉初可是一个非常有名的地方。

陈胜吴广在大泽乡揭竿而起后,迅速打到了陈地,不久陈胜在陈地自立称王。

作为当地的有志青年,张耳、陈余很自然地加入到了陈胜的起义大军中,成为了反抗暴秦的斗士,并很快受到陈胜的重用,被任命为将军武臣的左右校尉,一起率三千人马,向北攻取原来赵国的城池。

战事非常顺利,三人很快就攻下了赵国全境,部队也扩充到了好几万人。

在那个有兵就称王的年代,武臣自然也不甘寂寞,很快便脱离陈胜的控制,自立为赵王。张耳、陈余一路出谋划策有功,分别被任命为右丞相和大将军,开始走上飞黄腾达的快车道。

显贵的同时,两人的友情也开始遭遇重大考验。

不久后,朝廷派名将章邯为主将,王离为副将猛攻赵国,都城邯郸陷落。张耳率部逃入巨鹿城,被秦将王离死死围困。陈余则收容约5万残部,驻扎在巨鹿城北。

城内兵寡粮少,危在旦夕,张耳日夜盼着陈余入城一起抵抗秦军,并多次派人突围向陈余求救。

巨鹿被围数月,陈余一直没出兵相救,他认为自己的残败之兵,不是秦军的对手,根本解不了巨鹿之围,贸然出兵只能自寻死路。

城中的张耳却不这么认为:试都没试,怎么知道没用?曾经不是说好要同生共死的吗?现在却见死不救,是何道理?

从此,张耳对陈余充满怨恨。

从当时的客观实际来分析,陈余的做法是对的,以他当时的实力盲目救援,只能是飞蛾扑火,不去救援保存实力,反而是一种威慑,让秦军不敢放手攻城。

让陈余舍命去做力不所及的救援,希望朋友在自己身处困境时,不计成本代价的帮助,张耳是在强朋友所难,是在苛求友情,是对友情的重大误解。

两人友谊决裂的真正原因,还不在于此。

巨鹿被围期间,张耳曾派出两名心腹爱将突围向陈余求救。陈余不同意出兵,张耳的这两名部将则坚持要杀回城中,陈余便给了两人五千兵马。

结果可想而知,如同羊入虎口,两人及五千人马灰飞烟灭。

几个月之后,牛人项羽率楚军强渡黄河,大败秦军于巨鹿城下,张耳得救。

劫后余生的张耳,见到陈余的第一件事,就是追问两名出城搬救兵的部将哪里去了?陈余自然是如实相告,张耳却认为是陈余因不愿出兵相救而杀了这两个人。

无论陈余如何解释、如何发誓,张耳就是不愿相信。陈余大怒,认为朋友之间连最起码的信任都没有了,友情还能继续下去吗?由于,正式与张耳决裂,带着一帮心腹出走了。

张耳不相信朋友的真话,对友情的不信任,是导致友谊彻底翻船的根本原因。

如果两人就此分手,情谊虽没了,但还不至于成为生死仇敌。但往往,曾经的挚友,一旦闹翻,成为仇人的概率要成倍增加。

几年后,秦国灭亡,西楚霸王项羽大封各路诸侯。同为抗秦人士的张耳,由于功劳和人脉,被封为常山王,而自认为贡献并不比张耳小的陈余,却只被封为侯。

陈余心理极度不平衡,非常恼怒,并将心中的怒火不自觉地发向了张耳,处处针对张耳,多次率兵攻打张耳,并扬言定要致张耳于死地而后快。

陈余的嫉妒,让两位成经的密友,变成了不共不戴天的仇敌。

汉三年,张耳终于找到机会,在兵仙韩信的加持下,打败陈余率领的军队,成功杀死了陈余,为这段友谊画上了句号。

友情如同鲜花,需时时呵护,如苛求、不信任甚至嫉妒,从刎颈之交到生死仇敌,也不过是一步之遥,张耳与陈余就是很好的例子。

0 阅读:0

从菡聊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