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子来了》是姜文是出色的代表作之一。他的一系列电影, 都体现出对人性的探索和人生的思考, 形成了带有“姜文”标签的主题: 中国式的荒诞。这一点, 在影片《鬼子来了》中表现得尤其突出, 它通过主人公一系列徒劳无功的行为, 又最终难逃被砍头的命运, 凸显荒诞主题, 使观众获得崭新的审美感受。
01
何为荒诞?
存在主义哲学认为, 世界是荒诞的,人生是孤独的。在 异形世界里人与人之间无法沟通, 永远存在着隔膜,同时, 世界充满了丑陋和罪恶, 失去了中心和理性。
受存在主义思潮的影响, 20 世纪 50 年代, 西方出现了荒诞派戏剧和小说。比如,卡夫卡的小说《变形记》, 以主人公“变形” 为 甲虫的这种荒诞来直接反映人生的荒诞和人对于社会现状的无力。
荒诞的本义是不和谐的, 荒谬的;它的形式是怪诞、 变形;它的内容是不真实的……只有认清存在的荒诞, 才能从荒诞中找寻真理, 找到人存在的真正意义, 所以, 荒诞的本质仍然是对人生的理性沉思。
02
姜文电影《鬼子来了》荒诞性的表达
姜文的电影《鬼子来了》 抛开事件是关于历史战争的,他真实主要表达的是对民众生存状态、 精神诉求进行探究,从而对底层民众生存现状的荒诞性进行淋漓尽致的剖析和展现。 也正是在此意义上,它在当时斩获了多项国际电影大奖。
影片背景虽为战争时期, 但并没有主要表现战争兵慌马乱和肆意杀戮的残忍场景,甚至有很多看似不符合现实的“荒诞场景”:比如当日本人出现时孩子们过节一样纷纷欢呼着跑到路边观看, 还饶有兴趣地模仿日本军官骑马的动作。更不可思议的是,日本军官给孩子们发糖, 轻抚着孩子们的头表示对他们的喜爱。这样的场景完全避开了我们民族对于当时战争的愤恨。社会背景的淡化,消解了社会主要矛盾,使人物行为、性格以及命运变得荒诞无理。
姜文的电影总是在不断对人生进行深刻的剖析,但他并不是一味的道德说教,而更多采用滑稽的喜剧效果和艺术手法来表达悲剧的主题从而揭示人生真理,这是其电影的主要特征之一。
《鬼子来了》 中设置很多极具喜剧效果的情节来展现荒诞情节,许多严肃的大事件,村民们都以滑稽的方式来处理。比如, 大家决定要处死两个俘虏,但他们每个人都非常忌讳杀人,于是用最古老的抓豆子的方式决定谁是执行人。影片通过一系列滑稽的情节,打开了喜剧与荒诞的通道,借喜剧方式反映了人物生命的机械和干瘪,体现了人生的僵化与荒诞。同时也体现了人与周围环境的不协调甚至背离, 其背后是人生价值虚无和作为个体人存在的毫无意义。 当然,也与影片严酷的抗日背景相背离,令人发笑, 又让人无奈,充分展现出人生百态的荒诞和个体生命的无助与空虚。
03
审美的荒诞性展现人性的无力之感
作为审美范畴的荒诞, 就是要表现人物在客观环境下的无力感,表现人物与生活交手后的无能为力,同时表现了人物对人生的未知和不可把控上。影片《鬼子来了》中,人对自己生活的选择权和主动权统统被剥夺,人物无论付出多大的努力都无法把控自身的命运走向,表现了对人生的无能为力。
马大三作为卑微普通的农民, 过着自己平凡琐碎的生活。在一天深夜, “ 我” 突然敲门,并扔给马大三两个俘虏让他看管。马大三对“我” 一无所知,只是机械地听从了“我” 的命令,而这个“我” 却一去不复返。故事就这样在毫无理由的情况下展开。出乎常理,马大三对日本鬼子没有感情上的恨意。反而怕他挨饿受冻给他盖棉被、借白面,自己却挨饿受冻,并且饱受村民的讽刺。就这样,马大三供奉祖宗一般尽心尽力照顾二人。然而马大三的一切努力都是徒劳, 他始终是别人手中的一颗棋子。
姜文的电影总是给人一种不可思议的感觉,个体的生命无奈至此、 荒诞至此。本是以抗日战争为题材的影片,却抛开了传统抗日战争影片的情节设置和表现手法,但却通过这种滑稽、讽刺的艺术效果向我们展示了人类的生存状态的荒诞性: 荒谬、空茫、无助、 悖理,没有价值意义,以及对外部世界无能为力。但却给观众带来了一定的审美震撼。不得不说,姜文为我们贡献了一道艺术盛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