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钦正 图/网络
◐
王者都洛
——北魏孝文帝与汉魏洛阳城
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
近日,董宇辉老师洛阳之行,再次带火了这座被称为“神都”的城市。在洛阳,我们看到一个面对历史频频拱手作揖的年轻人,一个对待中华文化时刻保持谦卑与思考的读书人,一个立志阅尽山河的行路人。同时,也让我们再次领略了洛阳这座千年王都的独特魅力。
宇辉老师说洛阳历史上有过四次伟大的相遇:第一次是春秋时期孔子在洛阳问学于老子,这指的是儒家与道家的相遇;第二次是东汉时期佛教传入中土,汉明帝下令兴建白马寺,这是“儒释道”三教的相遇。
第三次是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汉族与多民族在此相遇融合。第四次是大唐双子星李白与杜甫在洛阳相遇。可以说,洛阳这片土地见证了太多中华文明的融合与发展!
近日,读田余庆先生的《拓跋史探》,讲的正是鲜卑民族拓跋部落,也就是后来的北魏王朝,从落后状态乘时崛起,结束十六国纷乱局面,到孝文帝迁都洛阳,开启全面汉化,担当了孕育隋唐,促进民族大融合的历史重任。
于是,就想聊一聊北魏孝文帝与汉魏洛阳城。
东汉年间,随着匈奴西迁,拓跋部落不断向南迁徙,最终扎根于昔日的匈奴故土。进入三国乱世,在拓跋先祖力微的带领下,拓跋部落日益崛起。后来道武帝拓跋珪在平城建立了北魏王朝,把拓跋部落联盟带进了文明社会。
到孝文帝拓跋宏登上皇位之际,北魏王朝经历了前期的政治清明、经济繁荣与文化昌盛,然而也面临着民族融合与政权稳固的严峻挑战,所以孝文帝意欲迁都洛阳,但是多数鲜卑贵族不愿离开故土平城,反对迁都。
于是,公元494年,孝文帝以征南为名,率文武百官及二十万大军南下。到了洛阳,秋雨淅沥,道路泥泞,将士疲惫,人心动摇。
孝文帝说行军岂可半途而废?若不愿南征,就在此定都,百官再无异议,于是就将国都迁到了洛阳。
在孝文帝迁都洛阳之前,东晋朝廷亦曾对迁都洛阳有过激烈的争论。彼时,桓温北伐收复了河洛故土,便欲借此东风,迁都洛阳,重振汉家江山;及至东晋末年,刘裕亦怀此志,欲将帝都迁往洛阳。
然而,南朝的士大夫们却持不同看法,他们认为东晋在江东经营多年,根基已固,而河洛之地饱受战乱之苦,疮痍满目,不宜作为国都。于是,迁都之议终未得行。
不过从桓温、刘裕的迁都之议中,可见东晋对洛阳并非弃之不顾,而是期待着天下太平之日,重返洛阳,实现大一统的梦想。
在他们心中,洛阳仍是统一帝国的神圣之都,是最终的归宿。他们的策略是先以建业为根基,稳固政权,积蓄力量,待时机成熟,再挥师北上,迁都洛阳,实现大一统。
然而,孝文帝却独辟蹊径,他深信洛阳是未来统一帝国的都城,唯有先迁都洛阳,方能获得正统之名,凝聚天下人心,进而实现天下一统。他的这一远见卓识,确实非一般胸怀者所能及。
孝文帝迁都洛阳,不仅是其政治智慧的体现,更是其胸怀天下、志在华夏统一的决心和信念的彰显。
迁都洛阳只是第一步,孝文帝的志向乃是实现大一统。而实现大一统单凭武力征伐是远远不够的,尚需文化的润泽与治国的智慧。
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大力推行汉化改革,数年间频繁巡幸,以华夏正统之姿祭奠历代皇帝、忠臣及孔子,并敬祭山川,彰显其正统思想与天下情怀。
在数次巡游中,他派遣使者前往历代君王陵地敬献香火。汉高祖的雄图,汉光武帝的伟业,汉明帝的智慧,汉章帝的仁政,皆在他的心中闪耀,他诏令保护汉、魏、晋历代帝王的陵寝,以示对先贤的敬仰。
尧舜禹三位远古圣人的庙宇,更是被孝文帝亲自修缮,隆重祭拜,以彰显对先古贤哲的尊崇。在名山大川之中,泰山和华山也被孝文帝视为神圣之地,派遣使者前往祭祀,以表达对天地的敬畏与感恩。
孝文帝对孔子的礼遇更是超越了所有帝王。对于其他帝王的陵墓,他派遣使者前去祭祀,但对于孔庙,他则亲自前往,亲祠至圣先师,以示对孔子学问的深深敬仰。
同时,他拜孔氏和颜氏后人为官,选择孔子后人封侯,并在兖州为孔子修建坟墓,树立石碑,以此褒扬孔子的圣德。这一切都反映了孝文帝尊崇儒学、实施礼治的政治理想。
孝文帝迁都洛阳的另一大贡献,是为洛阳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比如北魏洛阳城和龙门石窟。
魏晋洛阳城在历经“八王之乱”的硝烟与五胡十六国时期刘曜、石勒等军队的践踏后,王都的辉煌风貌已荡然无存。曾经的琼楼玉宇、金碧辉煌的宫室,只剩下断壁残垣,满目疮痍,荒草萋萋,路人凄切。
然而,正是在这废墟之上,孝文帝敕令营建新都,使洛阳成为当时中国最大的城市,同时也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城市。
并且拓跋皇室信奉佛教,北魏诸王、后宫诸妃、群臣多奉佛法,他们有的舍宅立寺,有的捐资造像,一时间佛寺林立,香火不断。
据《洛阳伽蓝记》记载,当佛教鼎盛时,洛阳城内外有佛寺一千多所,就连江东的“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也甘拜下风了。
随着洛阳城内佛教活动的蓬勃兴起,位于城西南的伊阙,凭借其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和优质的石灰岩石质,成为了开凿石窟、塑造佛像的绝佳之地,大规模开凿自北魏太和年间开始,直至隋唐盛世;后来到了宋元,乃至明代也都有开凿的记录。
龙门石窟以其精湛的技艺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跻身中国三大石窟艺术宝库之列。其中,北魏时期的造像和碑刻如“龙门二十品”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历史价值,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一部河南史,半部中国史”,在我看来,这一部河南史中,至少又有一半书写在河洛地区。
五千多年的文明史,四千多年的建城史,在这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先后有十三个朝代在洛阳建都,留下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
自夏商周汉的辉煌,至魏晋隋唐的繁华,无论是周公精心筹划的洛邑,还是百姓生活的烟火气息,这片土地都承载着岁月的厚重与沧桑;那“唯有牡丹真国色”的盛景,诗仙诗圣的吟咏酬唱,无不诉说着这座城市的辉煌与美丽,洛阳“神都”之美誉名副其实!
*作者︱王钦正:90后方城人,目前在郑州荥阳市某单位工作。「青眼有加qyyjtcq」专栏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