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郎被丁太升痛批媚俗,央妈和官媒却下场力挺,网友评论一针见血

翱翔史书 2024-10-21 01:56:04
前言

刀郎的歌是“阳春白雪”还是“下里巴人”?

有人说他的歌曲通俗清幽,富有意境,亦有人说他歌词曲调有些“低俗”。

10月12-13日,刀郎的巡回演唱会在南京火热展开。

53岁的他宝刀未老,唱功依旧出众,现场座无虚席。

随着演唱会的顺利进行,一场围绕刀郎音乐作品的争议也随之而来。

著名乐评人丁太升对刀郎的音乐作出了严厉批评,称其“俗不可耐”。

然而,央视等多家官方媒体却纷纷发声支持刀郎,这一反常现象引起了网友们的广泛关注。

究竟是谁站在了时代的对立面?

“俗”与“不俗”的辩论

凭借《2002年的第一场雪》这首歌,刀郎成为炙手可热,红遍大江南北的民谣歌手。

在沉寂多年后携新专辑《山歌寥哉》强势回归。

他的复出引发了刀粉们的狂热追捧,刀郎的演唱会更是一票难求,甚至吸引了众多明星前来捧场,可就在一片叫好声中,乐评人丁太升的一番言论却如同一盆冷水,浇灭了不少人的热情。

很多人可能会好奇,这位丁太升是何许人也?

丁太升是国内著名的音乐评论家,他以犀利的点评和毒辣的言辞闻名。

他曾多次对当红歌手提出尖锐批评,包括华晨宇、萨顶顶等。

这次,他将矛头对准了刀郎,认为其音乐“制作粗糙简陋,缺乏专业性和艺术性,歌词和旋律都充满了‘乡土气息’,迎合了大众的低级趣味”。

还拿《老鼠爱大米》和《两只蝴蝶》来类比刀郎的音乐水平。

丁太升的言论一出,立即引发了歌迷们激烈的讨论。

支持者认为他敢于直面“音乐审美降级”的现实,批评者则指责他用精英主义的姿态俯视大众文化。

不可否认,刀郎的音乐确实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感染力。

他的歌词通俗易懂,没有华丽的辞藻,却能直击人心。

他的旋律简单流畅,没有复杂的编曲,却能让人不自觉地跟着哼唱。

无论是《2002年的第一场雪》、《冲动的惩罚》还是《西海情歌》等作品都唱出了普通人的喜怒哀乐,反映了底层人民的生活状态。

然而,丁太升的批评也并非毫无道理,作为一名资深乐评人,他对音乐有着近乎苛刻的标准。

他认为音乐作为一门艺术,应该追求更高的艺术性和审美价值,而不是一味地迎合大众口味。

他批评刀郎的音乐制作粗糙,是因为他认为音乐制作应该精益求精;

批评刀郎的歌词和旋律“俗”,是因为他认为音乐作品应该具有更高的文学性和艺术性。

事实上,丁太升的批评也指出了刀郎音乐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例如音乐制作不够精良,歌词和旋律过于简单直白等。这些问题,也正是刀郎音乐一直以来饱受争议的原因之一。

细想之下,丁太升的批评或许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

他过于注重音乐的专业性和艺术性,却忽视了音乐的社会价值和文化意义。

音乐作为一种艺术形式,从来不是遥不可及的。

它来源于生活,也应该服务于生活,好的音乐不仅要有感染力,让人们产生共鸣。

还要传递正面的价值观,而不仅仅是追求完美的形式。

刀郎和丁太升的争论,其实是两种不同音乐观念的碰撞。

丁太升代表的是精英主义的审美观,他强调音乐的专业性、艺术性和创新性。

而刀郎的音乐则更接地气,简单好懂,能触动很多人的心,满足大众的情感需求。

这两种观念没有谁对谁错,音乐本身就是一种多元和包容的艺术形式。

官方力挺,谁才是“小丑”?

面对丁太升的猛烈抨击,央妈与官方媒体则纷纷力挺刀郎。

央视在刀郎的新歌《花妖》发布后,引用了多位音乐学者的评论,认为这首歌“哀转凄美”,值得深入解析。

“刀郎的歌曲,仿佛是弱势群体的化身,让我们看到自己在奋斗的过程中,努力向上的身影。”

央视主持人王小骞也曾多次为刀郎的音乐正名,称其作品代表了弱势群体的声音,使人们在奋斗中找到了共鸣。

不仅如此,浙江文旅局还利用刀郎的作品为地方美景宣传,充分展现了其在民间文化和传统音乐复兴方面的重要性。

在众多官方声音的支持下,刀郎的音乐得以更广泛地传播。

有网友指出,刀郎的作品在情感与旋律上都非常贴近普通人的生活,因此其“俗”的一面反而是音乐的真实体现。

然而,丁太升所代表的部分圈内人士则坚持认为,优秀音乐应具备更高的艺术价值,刀郎作品的流行正是流行音乐的一种悲哀。这种分歧恰恰反映了当今音乐界的多样性。

一方面是传统民谣与当代流行文化的碰撞,另一方面则是专业与大众审美的交融。

事实上,刀郎的音乐确实植根于民间,吸收了大量的民间音乐元素,对于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积极意义。

当今社会,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文化的多元化发展,“高雅”和“低俗”的界限越来越模糊,大众的审美也越来越多元化。

人们不再盲目追捧所谓的“阳春白雪”,而是更加注重音乐作品本身的感染力和共鸣感。

刀郎的音乐之所以能够再次走红,正是得益于这种多元化的审美趋势。

他在53岁的人生阶段,依然活跃在舞台上,尽管外界的评论各异,但这一切并没有对他的创作和演出产生实质性的影响。

面对批评,他保持了从容与自信,如今他并不需要再向任何人证明自己,或是追求更高的音乐地位,而是真正享受创作的过程,活出自己的风格。

在这场争论中,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两种音乐观念的碰撞,更是一场关于文化包容性的讨论。

丁太升的批评固然有其道理,但也不应忽视刀郎音乐所承载的文化价值和社会意义。

官方媒体的支持,某种程度上也反映了国家对于多元文化和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视。

音乐的魅力在于其多样性,不同风格、不同层次的音乐都有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无论是追求艺术性的“精英音乐”,还是接地气的“大众音乐”,都应该得到尊重和理解。

真正的音乐审美,应该是包容并蓄,而不是非此即彼。

或许我们更应关注的是刀郎所代表的音乐精神和文化传承。

无论是丁太升的苛刻评判,还是官方媒体的力挺,都在不断推动着音乐审美的多元化发展。

而在这个过程中,谁是真正的小丑,已然一目了然。

每个人都在为自己所坚持的价值观发声,这本身就是一种可贵的文化现象。

我们期待看到更多元、更包容的音乐文化生态。

让不同风格的音乐都能找到自己的舞台,让更多的人在音乐中找到共鸣和力量。

结语

刀郎的音乐,不论是被称之为“俗”还是“优秀”,都在呼应着一部分人内心深处的情感。

他所传达的不仅是旋律与歌词,还有那种源自生活、触动心灵的力量。

在这场围绕刀郎的争论中,希望我们能够更理性地看待音乐,去体会其背后广阔而丰富的文化底蕴,真正欣赏每一位音乐创作者的辛勤付出与坚持。

参考资料

九派快讯:《乐评人丁太升再谈刀郎:他的歌旋律流俗、歌词媚俗》发布时间2024年10月15日

红星新闻:《乐评人丁太升再谈刀郎:他的歌旋律流俗、歌词媚俗》发布时间:2024年10月15日

0 阅读:0

翱翔史书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