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票魔法师》是一本非常经典的书籍,1000多人评价,评分高达8.8,以我豆瓣已读书目574本书的经验来看,能有这个分数的书绝对有理由。
实际上,这本书讲了如何交易成长股的完整框架。
这本书的框架很完整:结合了基本面、技术面、风控等综合策略,看完之后我也给了5星。这本书偏交易:并非价值投资读物,进出场主要根据市场行情,不看PE和DCF。这本书的主要品种是股票:而且是美股,我大A可能也适用;期货的话,如果你没有“主连”的图,需要考虑移仓换月的话,那么各主力合约因为不连续,不好分析交易量,本书对行情的分析是离不开交易量的。这本书主要做多:众所周知,做股票的基本上是多头,美股也一样。不考虑杠杆:非保证金交易。1,基本理念:跟随强者作者曾经玩过价值投资,但做过价投的都知道,你很可能买在半山腰,因为市场是有惯性的,估值和行情是不可兼得的。又要便宜,又要好,买了最好能尽快涨起来,这种机会10年碰不到一次。林教头认识一个大佬,2012年白酒跌出黄金坑的时候卖房全仓茅台,但此后10年来,你再也等不到这样的机会。
A股里面,林教头较喜欢的公司之一迈瑞医疗,已经横盘了3年了。之前听价投派的投资者说,一般拿住3年,你的票就能起飞,3年不行就5年——迈瑞已经横盘3年了,除非你跟巴菲特一样有上千亿美元的资金,否则我不信哪个散户有这样的耐心。
所以作者放弃了价投,转向跟大A游资一样的“买强”策略,并总结了SEPA原则:
趋势:不是因为估值便宜了,有安全边际了才买,而是行情处于上升通道中即可考虑买入,哪怕PE高得吓人。进出场:不是上升趋势就能买,而是要寻找好中最好的进、出场点。基本面:不是只看图就行,而是背后要有基本面支撑,而且同价值投资者综合地分析ROE、现金流并计算DCF不同,成长股短期内爆发的原因在于净利润的增长,也就是增长解决一切不服。催化剂:增长是要有原因的,一些事件会带来净利润的边际增加,这种带来边际增加的因素就是催化剂。比如新产品上市、新领导上台、新政策利好、库存周期刚好到来、或者大毛二毛打了一仗……具体落实到分析上,包括4个方面:基本面、技术面、交易量、市场基调。
那么,如果技术面和基本面产生冲突,优先考虑谁呢?优先考虑技术面,也就是选股的时候,是先把符合技术面形态的选出来,再从中一个个分析基本面。你的分析都对,市场就是不认,那也无济于事,所以技术面优先。
图形好看,但基本面不行,买不买呢?不买,因为没有“合力”,赚不了大钱。
有一些有经验的读者已经看出来了,这本书所讲方法的底层逻辑就是戴维斯双击,寻找业绩增长(EPS)×市场开始热捧(PE)的票。很多人知道戴维斯双击,但道理都懂,怎么做?这本书讲明白了。
2,市场的四阶段论作者提出,一只股票的走势是存在四个阶段的,我仔细读了一下,和威科夫的交易法相吻合。作者所谓的第一到第四个阶段,其实就是威科夫所说的吸筹、上涨、派发、下跌。
所以林教头对本书技术面部分的解读,是建立在威科夫交易法的基础上的,不做过多赘述。之前写过威科夫交易法的解读:
《》
作者的买入点,也是在上涨初期,买方放量突破阻力位(威科夫所说的JOC)。所以光看形态不行,必须结合交易量。下图就是放量JOC之后,下跌是缩量的(LPS),意味着上涨需求很大,但下跌没人卖。从威科夫的观点看,JOC之后,出现缩量的LPS,在支撑位出现Spring的时候出手最好。
不知道JOC、LPS、Spring是什么意思的,先看《》。
所以,为了能抓到上涨趋势的票,作者给出了较为量化的指标。
根据知名外汇交易员魏强斌先生的“势位态”理论,市场的四阶段论只是判断“势”,但要说能出手吧,却为之过早。威科夫也强调先看市场的背景,先判断是在吸筹,还是派发,至于出手,还需要从技术面上寻找更精确的位置。
3,基本面好的股票,是基本面、技术面共振的。
对于成长股来说,EPS的增长解决一切不服。所以成长股讲究的是一个爆发性,至于价值投资者们关心的ROE、应收账款、杠杆率、现金流等,无所谓。
但既然是基本面分析,就不能光看表面上的EPS增速。因为作者是在美股进行交易的,美股投资者以机构为主导,所以很少出现大A的无厘头行情——比如川普获胜,川大智胜涨停之类——美股的成熟投资者们还是不好忽悠的,他们会关心:净利润的增速如何?能持续多久?可信度有多少?
所以分析这个,需要一点财务基础,看林教头写的《七步读懂财务报表》就行了。
这里就记录几个要点:
EPS增长是不够的,关键是要超预期,这个跟A股是一个道理。因为EPS超预期往往源自行业高景气,是行情赏饭吃,所以如果一家公司超预期,业内其他公司也有可能也超预期。景气度是可以持续的,如果一家公司的业绩超预期,接下来几个季度也有望持续超预期。上市公司是会做预期管理的,分析师会故意保守地提供业绩预测,等季报发布了,超预期,股价才会涨,市场才会觉得XX分析师真午逼。反之,如果分析师过于乐观地预测,最后季报发布了,盈利确实大涨,但没有超预期的话,反而会引来股价下跌(和A股一个道理,老股民们都清楚)。这说明了什么呢?说明我们不能只看业绩超预期就行,因为这是一个普遍现象,还要看看是不是真的有边际改善的逻辑,也就是超预期的故事能不能说得通。如果是真的超预期(不是分析师故意的),那么当业绩发布之后,分析师会向上修正他们对该公司全年盈利的预期,可以寻找这些向上修正预期的公司。你需要寻找的不光是最近一个季度同比上涨的公司,而且这家公司过去2~3个季度中要开始盈利。很多成长股基金经理要求最近1~3个季度中至少要有20%~25%的同比增长。真正成功的公司在其成为明星股时期一般会有30%~40%甚至更大的利润增幅。牛市中你可以将你的最低值设置得更高一点,比如最近2~3个季度净利润增幅40%~100%。净利润的增速的增速(二阶导)也要是递增的,比如这个季度增长20%,下个季度增长至少21%。当然万事没有完美,偶尔一个季度没有加速也没问题,但整体的增长趋势必须是在的。如果一个行业都高景气,那就买龙头——当大盘还在走熊的时候,那些抗跌的、第一个拐头向上的便是。作者明确指出,他是以“突围的顺序”来定义龙头的,第一个爆发上涨的就是龙头。炒过一波的很难再炒,所以要关心更新的产业、公司。总而言之,基本面的分析是以EPS的增长为核心,基于相对主观的思维进行判断的,需要投资者有一点商业的判断力,而且作者的经验都在美股,能不能适用于A股,说不准。
4,找精准买点知名外汇交易员魏强斌先生提出过“势位态”理论:先看大趋势,是不是向上?是了,才去寻找位置(支撑位),然后在这个位置上,出现合适的形态做多。
这和威科夫的观点总体上是一致的:先看大背景,空头市场下不做多,多头市场下不做空。做多的话,在支撑位附近,出现缩量的Spring形态时进入。
如果没有量价分析的基础,建议先看《》。
《股票魔法师》的方法,和威科夫的内核一样,所以理解起来非常容易。作者明确表示,上来就看什么“形态”而不分析市场背景的,就像仅仅因为自己胆固醇指标下降了就觉得尿毒症好了一样。
从下图可以看出,作者购买的点,基本上是JOC突破震荡区间(TR)后,在《新威科夫交易法》中,孟洪涛主张的是保守的做法——JOC后先不买,等一部分出货,出现缩量下跌(LPS)后再进入。
然而本人的真实感受是,如果市场强劲,你根本等不来类似LPS的回撤,你只能眼看着股价一路飞奔向上。
所以要机会,还是要风控,这是门艺术。
作者说最好的位置不是具体某根支撑位,那都是你自己画在图表上YY的东西,合适的“位”是一片区域,这个区域叫做“稳固期”,也就是威科夫说的LPS的位置:在这个位置上,原先赚了钱的一部分开始出货,但是市场并不跟随,表现为小碎步、缩量的回撤,下跌维持在一个较小的幅度中。
而下图标有“第二阶段”的大涨,可以理解为威科夫说的SOS或JOC形态:一种上涨非常顺畅、无阻力的感觉,和“稳固期”形成鲜明对比。
所以我才说,《股票魔法师》对图表的解读,和威科夫是相通的。
5,波动收缩规律(VCP)威科夫说,上涨后的LPS,表现为缩量小碎步:卖得磨磨唧唧,下跌不干脆,没人卖,跌不顺畅。
《股票魔法师》说:我选择的买点,是在稳固期内,波动不断收窄,同时交易量明显收缩。
这不是一样么!
上图是书中贴出来的VCP模式,先是一轮比较大的下跌,持续时间也较长,波动率31%;向上修正后,再回撤,但这一次只有17%;接着是8%、3%……每当下跌的时候,交易量是收缩的,表现为市场不想卖,一直到最后空头的力量更少了,波动率小+交易量少。
这个VCP模式背后的力量是供求关系,而不是某种技术指标或者形态,这一点也和威科夫相通。
当VCP不断缩小波动率后,庄家吸筹完毕,机构大资金进入,会出现放量的JOC或VDB。随后市场进入跟随状态,表现为上涨顺畅,虽然会有出货、下跌,但磨磨唧唧跌不动,并伴随交易量下降(LPS)。上涨顺畅且交易量大,表示需求旺盛,当下跌的时候,跌幅小且交易量小,说明供应少。
有一种现象,我在威科夫的体系里没有看到,但在本书中得到了解释。那就是稳固期后的价格突然升高现象。
如图,股价在某处有一个放量的突然升高,看似是一次成功的JOC,但随后市场就开始回撤,并掉到强支撑位之下。这种情况是因为突然间出现了什么利好,出现超买,也就是威科夫体系中的BC现象。超买之后需求衰竭,必然引起回撤。但这种现象出现后不一定会进入派发阶段,可能引起新一轮上涨。
6,更精确的买点:转折期再回顾魏强斌的“势位态”理论:一直到VCP现象出现,都还只是停留在“位”的层面。是不是在这个“位”上都可以随便买呢?当然不是。
最后一个是寻找“态”,就是符合上涨形态的信号。在威科夫体系里,可能是Spring现象,在国内散户眼里,可能是类似“红三兵”之类的东西。
在《股票魔法师》里,这个买点称为转折点:最后的阻力线,可惜的是作者没有明确定义这条阻力线的位置,不过如果你熟悉威科夫交易法,应该不难判断。
上图VCP不断缩窄,且伴随成交量下降,此时股票跌不动,卖的少,所以交易量小。此时只要有一点点需求进入就能把股价推高。这种位置就是作者所说的转折点。转折点前后变化非常明显:交易量从几乎没有,到突然放大,被动型从萎缩,到出现顺畅的大阳线。
那么,是在转折点买入,还是突破转折点之后,出现JOC的时候买入?无论是作者还是威科夫,都主张后者。我们不要预测市场,只是跟随市场。虽然买得贵了一点点,但换来了确定性。
但世界没有100%确定的,尤其在资本市场。
如果JOC成功,就表示市场进入了上涨阶段,因此需要看到跟随——市场认可了牛市的来临,上涨顺畅,下跌磨叽。价格即使有回撤,但波动不大,整体在MA20均线之上,不管怎么说,计划你的交易,交易你的计划,不要因此人为地止损,如果没有触发当时计划的止损线,那就拿着。
7,风控专业与业余的投资者之间的差别,就在于他们是否把风险控制放在第一位。
以下是要点记录:
做一份应急手册,想好任何可能发生的事情,万一发生了,你如何应对。
让你的预期损失=收益/2,如果你的成功投资中,平均收益率是15%,那么初始止损设置在7.5%,最多不超过10%。
如果股价波动太大,意味着行情不好,可能进入了派发,而不是“顺畅”上涨,因此更不应该放宽止损,不得将初始止损大于10%。下图是准确率为40%时,同样是2:1的盈亏比,收益率的不同。可以看到,初始止损10%,预期收益20%时,这个系统的收益率是最大的。当你放宽亏损,比如允许亏损30%,但预期收益率放大到60%时,你是亏的。
如果市场环境不好,你的准确率在下降,应该做的是减少初始止损和预期收益,比如本来初始止损是10%,现在可以降低到5%左右,而预期收益也从20%降低到10%。
单笔风险最多允许下跌10%,且一旦发生,对总账户的影响不得超过0.5%,可以推算出作者使用的初始仓位是5%:比如100万资本,最初建仓仅用5万,如果下跌10%就是损失5000元,刚好是总账户的0.5%。但个人认为这个方案偏保守,可以考虑使用凯利公式来计算科学仓位。
集中持股,一般4~6只,如果是4只,每一只仓位25%。分散化会让你的业绩变平庸。
当盈亏比达到3倍时,移动止损使之盈亏平衡,即不能让盈利的头寸变亏损。
学会这样的人生哲学:期待最好的事情,并准备应对最坏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