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捞出一件“王献之书法”,曾失传300多年,如今仅剩13行

墨有五体八法 2024-01-28 20:21:11

受到李世民贬低“小王”的影响,后人不重视王献之书法,任由法帖遗失、毁损,导致他的传世书迹十分稀少,目前只有《中秋帖》、《鸭头丸帖》等寥寥几件,基本以行、草书写就,篇幅短小,甚至有几件存在米芾“仿作”这一争论。

直到明代万历年间,有人在西湖捞出一件王献之书法,经专业书家鉴定,它就是失传300年的《玉版十三行》,消息一出,轰动书坛,毕竟王献之推崇“一笔书”,日常书信、创作法帖多用行草书,楷书颇为罕见,尤其是这般精绝的楷书。

原文乃三国文学家曹植写的《洛神赋》,文辞华丽生动,故事情节唯美动人,引起文人墨客的共鸣,王献之自然不例外,一生抄写许多遍,可惜大部分失传,唯有楷书抄写的版本,流传至今日。

卷中字体端庄挺拔、神采超然,笔画遒劲浑实、圆转典雅,例如卷中的“采”字,形态看似奇异倾侧,一边短小,一边浑厚,实则上面一横的轻重变化,巧妙维持住了平衡,这一结字方法险绝而有趣,既坚守楷书法度规范,又不乏活泼生动,因此《玉版十三行》又被世人誉为“小楷极则”。

无愧于董逌夸赞此作曰:“字法端劲,是书家所难。偏旁自见,自相映带,分有主客,趣向严整,非善书者不能也”,张怀瓘也说:“能极小真书,可谓穷微入圣,筋骨紧密,不减于父。”

由于王献之写于麻笺纸上,容易磨损、腐烂,唐代字迹略有模糊不清,为了使其流传百代,北宋米芾的儿子,米友仁将前9行重新修补、整理,并撰写了题跋,之后传入收藏家贾似道手中。

贾似道费劲心力,又寻到了4行,所以全卷仅剩余13行,这也是《玉版十三行》一名的由来,为防止辛苦搜寻的字迹,再次遗失、毁损,贾似道命人将其刻入碧玉石板,南宋不慎沉入西湖300多年。

于明代“重新现世”,清朝秘藏内府中,近代流散民间,直到1982年北京一文物商店中,来了2兄弟,贩卖一块石板,经商家仔细观察,发现“王献之”几字,顿觉不简单,以1.8万的价格买下。

之后专家详细研究,发现它就是王献之的《玉版十三行》,身价翻了数倍,估值高达上千万,兄弟2人知晓后,与商家打起官司,最终两方均未拿到所有权,如今收藏在北京首都博物馆,堪为“国之重宝”。

实际上,王羲之风靡之前,南北朝时期的书坛一直崇尚王献之,将他的字视作必备范本,无人不学,这点陶弘景曾记载曰:“比世皆尚子敬书”,“海内非惟不复知有元常,于逸少亦然”。

因此当代书坛不少学书者认为,王献之《玉版十三行》超越了王羲之,卷中笔画灵动秀美,融合了外拓笔势,字体舒展明朗,一派皎皎君子之风,完全能跟王羲之一决高下,当然也有人表示反驳。

您对王献之的《玉版十三行》有何见解,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2 阅读:178

墨有五体八法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