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毛主席病逝,49年前的同一天,毛主席靠一把银元死里逃生

赤色风暴 2024-05-12 07:25:27

在阅读文章前,麻烦您点下“关注”方便您后续讨论和分享,感谢您的支持,我将每天陪伴你左右。

1967年夏天,中央工艺美院的学生刘春华,忽然接到一项任务,要创作一幅反映毛主席第一次去安源的油画。由于时间紧,任务重,刘春华立刻和其他创作者动身,前去安源搜集创作材料。

近一个月的考察之后,刘春华有了基本的构思。站在巨幅的油画布前,刘春华白天执笔绘画,夜里还要反复揣摩。一连好多天,刘春华吃不下饭,睡不着觉,一心扑在创作上。

就在正式绘制前,刘春华的想法遭到了意想不到的阻挠,阻挠方说毛主席的出现不应该是满天乌云,而且一个人孤零零,无法体现出深入群众。

“画群众就有群众观点,那画多少群众,一个还是两个?黑云代表老百姓生活在苦难中,如果都是东方红太阳升,还要毛主席发动什么群众,闹什么革命?”刘春华毫不客气地回应道。

就这样,刘春华按照自己的想法,将这幅《毛主席去安源》创作了出来。在当时各种政治因素的加持下,这幅油画立刻被推上了很高的地位,一时间全国闻名,人尽皆知,各种印刷品上都能看到这幅画。

当这幅油画的印刷品流传到安源之后,当年曾经见过毛主席的老百姓指着画像说:“就是他,当年都叫他张先生。”

1927年,毛主席在长沙参加完会之后,连夜赶往安源传达会议精神。当时秋收起义发动在即,毛主席在安源张家湾召开军事会议,具体部署了起义的行动计划,会议成立了前敌委员会,毛主席亲自担任前委书记。

为了促成起义的成功,毛主席主动要求前往最远的铜鼓,直接指挥驻在那里的第三团。

为什么毛主席会作出这一舍近求远的决定?除了承担起最重要的任务外,毛主席对于三团团长苏先骏很不放心,此人毕业于黄埔军校,心高气傲,对谁也不放在眼里。

在苏先骏的领导下,三团军心并不团结,因此毛主席决定亲自坐镇。

在出发前,为了保证毛主席的安全,安源市委指派潘心源和易子义护送。毛主席化装成煤矿的采购员张先生,带着证明信和潘、易二人就上了路。

刚开始的两天,毛主席一行还算顺利,可到了第三天就出现了问题。由于前行探路同志留下的路标被风吹动,毛主席一行三人绕过了国民党重兵把守的萍乡,却误入了团防局设卡的七溪坳。

“不要慌,我来应答。”毛主席见易子义有些紧张,小声叮嘱道。三个人走到哨卡之后,毛主席从容不迫地掏出证明信,称自己是煤矿的采购员。许是毛主席的口音引起了怀疑,毛主席一行当场被扣了下来,全部押往团防局。

就这样,毛主席落入了民团之手,也成为毛主席一生中唯一一次被捕。

其实当时民团抓人纯粹是为了完成任务,交不上人自然要挨罚,因此团丁们就到处乱抓人。毛主席知道自己一旦被带到团防局,性命就有危险,因此他表面不慌不忙跟着团丁走,心中却已经开始暗想对策。

由于毛主席持有煤矿采购员的证明,团丁对他也十分客气,没有用绳子捆着他。但民团的小头目见毛主席“不老实”,专门派了一老一小两个团丁专门看着他,安排在队尾寸步不离。

早在被扣押前,毛主席为了以防不测,就向潘心源要了一些银元带在身上。一路上,毛主席都在四处观察地形,不时还和看押自己的两个团丁聊天。得知小团丁是刚被抓进来后,毛主席的心里有了数。

走着走着,毛主席被地上一块石头“绊倒”在地,等站起身来后已经一瘸一拐,走的速度更加缓慢,有时还要坐在田边休息一下。小头目见天色不早,耐不住这么磨磨蹭蹭,便叮嘱两个团丁把毛主席看好,自己自顾自地押着其他人先走。

见众人走远,毛主席趁机和老团丁拉起了家常,不但故意将自己身上的银元弄得叮当作响,还探听老团丁一个月能挣多少钱。老团丁一提起薪金顿时一阵恼火,说自己一个月就挣八块大洋,还要被队长克扣,一个月下来根本剩不下什么。

老团丁的表现让毛主席心里有点底,开始思考逃跑的方案。眼瞅着天色逐渐暗了下来,距离团防局所在的地方已经只有二百米,周围有村庄,有水沟,有竹林,事不宜迟,毛主席拿出一些银元塞进小团丁的手里。

小团丁机智地将老团丁拉到路边,毛主席趁机有塞了一些银元到老团丁手中。老团丁立刻喜笑颜开,看了一眼渐行渐远的小头目,嘴一努示意毛主席赶快跑。毛主席一闪身跳过旁边的水沟,躲到了远处的草屋后面。

两个团丁放走了毛主席后,就开始想着应对交差的办法,见毛主席已经不见了身影,前面的团丁又不时回头张望,干脆扯着嗓子大喊:“有人跑了!跑人了!”

团丁们立刻向毛主席离开的方向追去,潘心源和易子义抓住机会,朝着他们离去的反方向跑,一时间队伍乱作一团。

其实,毛主席离开队伍的时候,还是不慌不忙地走着。一听到有人在后面喊话,立刻拼命跑了起来,穿过竹林之后,毛主席纵身跳进了水沟,靠着茅草和灌木将自己遮蔽起来,整个人都趴在泥水里。

团丁们有几次已经搜到毛主席身边,但因为天色渐暗,根本没有发现毛主席的踪迹。

自从安源出发之后,毛主席已经三天没有好好休息过,不知不觉在水沟里打起了盹。等他再醒来的时候,周围已经一片寂静,毛主席站起身来,整个人已经成了一个泥人。

等毛主席走出水沟的时候,才发现脚上的鞋已经跑丢了。他坐在一块大石头上,想着如何才能走到铜鼓,结果身后传来了一阵脚步声,毛主席回头一看,原来是个担着柴的老农民。

毛主席赶忙上前去打招呼,请老农民帮帮忙。在老农民的帮助下,毛主席吃到了一口热乎饭,睡了一个安稳觉,还有了一双新草鞋。第二天一早,老农民将毛主席送到了去往铜鼓县城的路口,毛主席也默默将老农民的名字“陈帷德”记在了心里。

等毛主席赶到铜鼓县城的时候,秋收起义已经爆发。毛主席立刻传达了起义计划和军事部署,带领工农革命军踏上了中国革命的漫漫征程。

后来毛主席上了井冈山之后,曾派人回来寻找陈帷德,一来感谢他的救命之恩,二来要接他上井冈山。可惜送信的人说自己要先去办事,回头再来接陈帷德,结果一去就再也没有回来。

巧合地是,在49年后的1976年,毛主席在同一天离开了人世,算是为他革命的道路画上了一个句号。毛主席的嫡孙后来在铜鼓曾说过这样一句话:

“爷爷在铜鼓经历了一次遇险,如果没有铜鼓人民帮助他脱险,也就没有伟大的秋收起义了。”

参考文献:

[1]王现国.铜鼓:毛泽东化险“福地”[J].党史文苑,2017(05):35-37.

[2]吴义国.毛泽东在陈家坊机智脱险[J].新湘评论,2021(20):42-43.

[3]王现国.毛泽东在铜鼓的九天[J].党史文苑,2019,(01):35-37+42.

[4]孟兰英.为毛泽东形象寻找依据——刘春华创作油画《毛主席去安源》[J].福建党史月刊,2014,(03):19-20.

[5]龚坤祥著. 毛泽东,信步危难. 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 1993.01.

[6]李琦编著. 毛泽东与联系群众. 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 2004.09.

[7]赵大义,高永芬,邵永贵编著. 险难中的毛泽东. 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 2011.01.

0 阅读:7

赤色风暴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