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崇焕为何褒贬不一

悠闲纪实摄影 2023-01-02 15:45:45

袁崇焕的一生颇具争议,抗击后金、振守宁远,维护了明朝边区辽东一方的临时稳定。同时刚愎自用擅杀军官、戏言皇帝夸下海口五年平辽、斩杀毛文龙、防守不力致使敌军兵临城下。极大的辜负了崇祯皇帝的信任。

袁崇焕(1584—1630),广东东莞人,出生于一个商人家庭,后来随父到广西生活。

其父袁子鹏经营店铺为生,幼年生活是较为宽裕的。袁崇焕从小就喜欢与小伙伴们谈兵事,也多有习练武艺,骑马射箭。明代儒学生员多专治一经,袁崇焕选择专攻《诗经》,所以后来也常见袁崇焕时不时的会作诗一首。年仅二十三岁考中广西榜举人后,连续四次的会试他都没有考中。终于在1619年35岁时顺利通过会试和殿试,考中进士。第二年即就任知县一职。袁崇焕是一个自视甚高,有着远大的抱负的人,安稳的知县工作难以满足他的事业心。当时正值辽东战事,袁崇焕内心一直对此心有所往。朝廷每3年会有一次类似于现在都述职报告之类的考核,大部分官员都会进京做工作汇报,展示自己。袁崇焕明白这是一个机会,期间做了一件事情就是单骑巡阅山海关。在很多人对辽战事有所畏惧的时候,袁崇焕的胆气赢得了很多人的称赞。身边的同僚将袁崇焕单骑巡阅山海关的事迹传扬开来,很快人们都知道有一位厉害的邵武知县,这极大的提高了袁崇焕在朝廷中的知名度。

边臣生涯

广宁战败的时候,山海关败溃兵士及大量难民都聚集城中,人心慌慌,军心不稳,此时需要一位得力干将协助处理军务。袁崇焕抓住此时机会毛遂自荐,自愿前往边塞,熹宗准许。此时,袁崇焕心里有说不出的兴奋。他原本只是一名正七品的知县,在短短十天左右的时间里,先是被任命为正六品的兵部职方司主事,后又提拔为山海关监军、佥事,开始了边臣生涯。

袁崇焕性格刚烈,他有着强烈的权力欲,渴望成为辽东战场的主帅,掌握支配一切的军事权力。只要他觉得是正确的事,他就敢理直气壮地独断专行,甚至越职侵权、架空上司。他缺乏宽大的胸怀,对于不同意见往往接受不了,对于有罪过的人则一贯疾之如仇,不能做到兼容并包、集思广益,后来造成袁崇焕悲惨结局不得不说与这种性格和作风也有一定的关系。

他以一文职官员的身份,率一旅孤军,坚守孤城宁远,于1626打败努尔哈赤,史称“宁远大捷告一段落。袁崇焕崭开始露头角,后来清人也说到袁崇焕之军事才能颇佳,努尔哈赤于宁远战败以后,忿恨而回,不久就病死于沈阳。对后金作战取得几次大捷,地位逐渐上升,当时正值魏忠贤如日中天,因袁崇焕不属于魏党,溜须拍马能力也有所欠缺,虽然袁崇焕也迫不得已随波逐流为魏忠贤建造了一座祠堂。但仍旧遭魏忠贤忌恨。魏忠贤此时已把持朝政,极得熹宗朱由校宠信,最后袁崇焕被迫辞官赋闲。崇祯上位后大臣们纷纷请求召回袁崇焕,朱由检也对袁崇焕寄予厚望,就召回了他,把辽东军事全权委托给他,希望能够使辽东战局有所改观。袁崇焕性极躁暴。谈论谈天下事,多大言不惭。在第一次面见崇祯时候他夸下海口说“五年复辽”这是犯下的一个不可挽回的错误,因为他在以“戏言”搪塞这位办事较真的皇上。可能因为袁崇焕在接连挫败努尔哈赤、皇太极之后,有了轻敌情绪;也可能是对他遭阉党弹劾后不得已为魏忠贤建生祠之事,皇上不予追究,反委以重任,而感激皇上知遇之恩,故意迎合皇上急于求治的迫切心情,贸然立下军令状。乐观,君前无戏言,又多有反悔之意,对崇祯提了很多前提条件,希望能够缓和自己所做承诺,这五年之中,须事事落实才行,第一是钱粮,第二是武器装备,第三辽东人事调动问题需让自己得心应手,第四,希望言官舆论不要影响自己。不曾想崇祯对他的要求都一一应允。而后又赐给尚方宝剑,而把之前赐予辽东其他官员尚方宝剑撤回,把事权统一于袁崇焕。隔日上朝袁崇焕在奏疏中又再三强调边臣之难,容易引起朝廷及大臣们的疑虑或怨恨,他希望皇上驾驭边臣采取不同于一般大臣的方针。又凑请重申法律:如果敌军入境不能堵截、攻城不能入保,便要按律逮问。朱由检毫不犹豫地批示同意,这无异预示了袁崇焕一个不祥之兆。袁崇焕还未到任即发生“宁远兵变”这是长期以来积累的矛盾的一次小小的爆发,起因为欠饷,袁崇焕上报朝廷,朱由检批示立即补发饷银。袁崇焕到达宁远平定兵变以后,所奏人事调动,崇祯予以应允。为了统一指挥权,袁崇焕请求皇上取消辽东巡抚的建制,之后又请皇上取消登莱巡抚建制,皇上都一一照准。至此辽东再无一人可与他的权力相抗衡。他向皇上请求速发山海关内外部队所欠军饷,朱由检为了稳定边军军心,无视了当时部队普遍存在的虚领军饷的情况,批准了袁崇焕补发欠饷的请求,以振作士气。而后的军饷又建议发宫内积蓄,此时朱由检内心是不太同意的。不过,他还是准发袁崇焕饷银三十万两,把袁的请求之数打了个四折。由此可见皇帝对他期望及支持程度,基本一应大小事宜均满足批准。

斩杀毛文龙

当时毛文龙作为平辽将军,屡立战功,对后金是一大威慑力量,所以崇祯对其也多有纵容。毛文龙俨然类似于山高皇帝远的军阀存在。但是袁崇焕性格及对权利的欲望,使其内心不允许身边有这样的人存在。袁崇焕出关后平息宁远、锦州兵变,收拾关宁兵马等一系列事情处理妥当后便倾全力对付毛文龙。先是派文官以饷司名义前往皮岛监视,造成毛帅冒饷的舆论。接着又申严海禁,造成毛文龙的经济窘境。另外制造毛文龙与部下矛盾,以降低毛文龙威望。袁崇焕已决心处死毛文龙,由于毛文龙地位袁崇焕决定采取先斩后奏的方法。后来袁崇焕宣布毛文龙十二条罪状,这十二条中只有二三条够得上称为罪状,其余各条大多为官场与军队通病,并非毛文龙所独有。而后取下尚方宝剑,交给旗牌官,立即将毛文龙斩于帐前。这是他由于独断专行犯下的一个大错。崇祯接到这一消息,大为震骇。崇祯当时并没有指责和过多询问因为他已把辽事全盘托付给了袁崇焕,由袁崇焕全权处理,他只要求袁崇焕能实现其立下的五年平辽的军令状,在此前提下,一切都可以听任他行事。

己巳之变袁崇焕杀毛文龙,为后金军队大举南下解除了后顾之忧,终于导致兵临京都城下的己巳之变。皇太极兵锋直指北京。袁崇焕敌兵已越过蓟州向西进发,便率兵跟随。这是一个错误的决定理应狙击而非跟随。敌兵连陷京城东面屏障玉田、三河、香河、顺义等县。而后袁崇焕与诸将计议前往北京。副总兵周文郁极力反对外镇之兵,没有受召而进京是大忌。袁崇焕不听,说京城有难顾不了那么多了。他率师直奔北京,于次日晚抵达广渠门外。这是犯下的另一个错误。本来应把来犯之敌阻挡于外部,展开决战,以确保京都安全。先前未阻击只跟随,现又退保京都,纵敌深入,把战火引到了京城之下。袁崇焕的这种消极战略,引起了住在京师城外王公贵族的极大不满,他们纷纷向朝廷揭发其罪状。另外袁崇焕不曾料到,皇太极施离间计,散布谣言说后金与袁崇焕有密约在先,故意引兵入内地。他的举动正好印证了这一谣言,激起公愤。当时袁崇焕和总兵祖大寿率部在广渠门与敌人展开一场殊死战,身先士卒的袁崇焕差点被敌刀砍中。几经交战,终于取得开战后第一场大胜,迫使皇太极退兵南海子。皇太极的反间计就是在这时炮制出来的。皇太极在广渠门战败后,嘱咐副将高鸿中与参将鲍承先,故意在俘虏的明朝太监杨某面前低声耳语:意与袁崇焕有密约,杨太监偷听到。第二天,皇太极故意把杨太监放回。杨某进宫后,把此事密告皇上。这一切,袁崇焕全然不知。

朱由检已经相信关于袁崇焕与皇太极有密约的谣言,但为了稳定军心,也为了嘉奖德胜门、广渠门之战有功人员,他以若无其事的姿态召见这些臣下。袁崇焕虽不知皇太极的反间计,但鉴于自己曾在皇上面前夸下海口,如今导致兵临城下的危局,比较自责,见到朝臣,便极力说敌军不可抵挡之势,以耸人听闻,企图由朝臣出面提出城下之盟,见了皇上,他又强调了局势危急。朱由检则顾左右而言他,拒不表态,随即向他征询了战守策略。袁崇焕在回答时,忌惮皇上英明,始终不敢提及和议之事。当他提出连日征战,士兵疲惫不堪,请求入城休整时,皇上拒绝了他的请求。此时崇祯对袁崇焕已有戒备之心。

锒铛入狱十二月初一日,朱由检作了一系列布置,把京城及皇城的警卫置于自己的直接控制之下,以应付不测事件。做好这一布置后,他下令召见袁崇焕。见面后,朱由检直截了当地问袁崇焕杀毛文龙导致皇太极兵临城下之事。他把先前的杀毛文龙与今日的带兵逗留京城的事,一并与所谓密约联系起来,所以问了一句令袁崇焕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的话。袁崇焕其实并没有与皇太极有什么密约,只不过有过几次和议——互相试探的缓兵之计而已。对于皇上的问话,他竟一时语塞,无言以对。朱由检以为他默认了,不分青红皂白地厉声下令:“着锦衣卫拿掷殿下!但崇祯没有考虑其后果将会多么严重。祖大寿是袁崇焕的心腹之将现在袁崇焕被捕还要他听从别人节制,激起辽兵不满。祖大寿唯恐遭到皇上惩处,便率部欲归宁远。这一突发事件引起朝廷上下震惊,如果一支最有战斗力的部队撤走,形势将更加严峻。大臣极劝袁崇焕为大局着想,袁崇焕这才欣然从命,当即写了致祖大寿的蜡书,言辞极其诚恳地要他顾全大局。祖大寿收到书,泣不成声,下令回兵入关,收复永平、遵化一带。

惨遭处死袁崇焕被逮入狱的消息让朝廷中一些别有用心的人乘机制造政治事端,终于使袁崇焕的罪状层层加码,彻底失去了好转的可能。原先,朱由检下令逮捕袁崇焕时,并没有要把他置之死地的意思,但朝廷中一些人把袁崇焕案与党争纠缠在一起,使事情复杂化到无法收拾的地步。随后崇祯便宣布他的决定:凌迟处死,妻妾子女及同产兄弟流放于二千里外。袁崇焕就这样被朱由检草率处死了。据记载,袁崇焕被处死以后百姓争当食其肉,骨肉俱尽,只剩一首,传视九边。百姓之所以如此记恨袁崇焕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己巳之变“后金军队兵临城下使百姓对袁崇焕的能力及忠心产生怀疑,进而产生愤恨。

袁崇焕死后,他的兄弟妻妾被流放到福建,家财被没收。

如果说袁崇焕杀毛文龙是妄杀,是一大错误,那么朱由检杀袁崇焕便是误杀,错上加错。两者均为亲者痛仇者快,使皇太极不费吹灰之力而除去了两员难以对付的大帅。大敌当前,本当以大局为重,捐弃前嫌,而不应自相残杀。对朱由检而言,杀袁崇焕无异于自斩手足,自毁长城,此后再难谋求足以克敌制胜的帅才,辽事更加难以收拾。

0 阅读:11

悠闲纪实摄影

简介:一个平凡的普通人,去发现,去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