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衣魔笛手:穿梭于传说与历史的探秘之旅

河边观柳 2024-03-21 16:54:52

摘要:本通过德国童话故事“花衣魔笛手”探讨了童话与历史之间的关系。

故事背后的历史真相被日本历史学者阿部谨也挖掘出来,揭示了传说的多面性。文章讨论了为何这个故事能在数个世纪中跨越国界传遍全球,并探讨了其中所蕴含的中世纪民众的情绪和苦难。

通过追寻史料,文章揭示了故事中失踪孩子的真实事件,以及传说中捕鼠人和吹笛人的角色。阿部谨也的研究展示了传说是如何掩饰不能宣之于口的真相,以及苦难故事在流传过程中如何演变成不同的童话。

今天,我们跳出历史,来聊一下童话和历史的关系。

首先,我们从一则德国的童话故事来说起。

01.花衣魔笛手——一个惊悚的童话故事

1284年,一个奇怪的男子出现在哈默尔恩市区。他穿着各色布料拼凑成的上衣,因此被叫作“花衣男”(Bundting)。男子自称是捕鼠人,承诺只要市民付一定的钱,他就清除市区的老鼠。市民和他达成协议,承诺支付一定的报酬。于是,捕鼠人拿出一只箭子,吹了起来。不过一会儿,老鼠从所有房子中跑出来,围在男子周围。等到觉得一只都没剩下时,男子从市区出去,成群的老鼠也跟在后面。他就这样把老鼠带到了威悉河,自己卷起衣服走入水中。老鼠也都跟着他,淹死在了河里。

人们摆脱鼠害后,后悔承诺了报酬,用各种各样的借口拒绝支付。男子非常愤怒,离开了市区。6月26日,即圣约翰和圣保罗日的早上——另有说法是中午——男子再次出现在哈默尔恩市区。这次,他打扮成猎人的样子,面容恐怖,戴着奇怪的红色帽子在街道上吹起了笛子。这次不是老鼠,而是一大群四岁以上的男孩女孩迅速跑过来。市长已经长大的女儿也在其中。这群孩子跟在男子身后,走到山里就和他一起消失了。

一位小保姆抱着幼儿远远跟着,目睹了这一切。她立即回到市区,告诉了人们。孩子们的父母从各家门口一起跑出来,悲伤到心肝碎裂,四处寻找自己的孩子。母亲们发出悲痛的呼喊,哭倒在地。人们立刻向海陆各个地方派去使者,询问有没有孩子或者某些线索。但是,一切都是徒劳。共计130个孩子消失了。

后来,这个故事被命名为《花衣魔笛手》,成为一个在欧洲家喻户晓的童话故事。

02.童话与历史

在格林童话的缤纷世界里,花衣魔笛手的故事以其神秘的旋律和深刻的寓意,长久以来俘获了无数读者的心。然而,这个故事的真正魅力,恐怕远不止于其表面的奇幻色彩。

它不仅是一则童话,更是一段被精心掩藏的苦难史。

而这段童话与历史之间的联系,则是日本历史学者阿部谨也精心挖掘而出的,那就是另外一个故事了。

读的这的朋友们,可能已经知道了,今天洋哥肯定是要安利点什么东西的!是的,那就是日本历史学家阿部谨也对这个童话研究的成果,也便是这本《花衣魔笛手——传说背后的欧洲中世纪》。

西塞罗说:历史是时间的证人,真理的光亮,记忆的生命,生活的导师,所以它和我们有必然的关系。

阿部谨也的《花衣魔笛手》一书,就是对这一格言的生动诠释。书中,他不仅揭示了故事背后的历史真相,更是向我们展示了历史研究的另一面——对传说的深入探索。

1284年的哈默尔恩,130个孩子的神秘失踪,这一事件如同一颗沉睡的种子,等待着被历史的阳光唤醒。阿部谨也,这位对中世纪历史有着深刻研究的学者,正是那位唤醒种子的园丁。他的研究之旅,从日本开始,跨越重洋,来到了德国的档案馆和图书馆。

阿部谨也在自传中回忆道:“正是因为我离开了日本、在异国生活,我没有被任何东西限制住,我也没做什么改变,就那样子直接进入了问题的内部。”阿部谨也对花衣魔笛手的传说充满了好奇与热爱。他在哥廷根的日子,仿佛是一场与历史的对话,每一天都在档案的海洋中寻找着线索。他的研究方法,就像是一种古老的技艺,先整体后局部,先粗犷后精细,最终揭示出了传说的多面性。

03.童话背后的历史

历经数个世纪的演变,关于花衣魔笛手故事的真相已难以考证。然而,阿部谨也在这本书中,致力于探讨这个故事如何以及为何在漫长的时光里发生变化。

本书的核心研究议题是:为何这个起源于德国小城的童话故事,会跨越国界,传遍全球,并在数个世纪中持续流传?

阿部谨也向读者揭示了,这个被赋予邪典色彩的童话故事,实际上承载了中世纪民众难以直接表达的负面情绪。这些情绪因无法被正当表达,而被民众融入传说之中,通过丰富的想象力加以层层包裹,以至于事实本身逐渐模糊。然而,其中所蕴含的情感力量,却能穿透重重隐喻,被后代人们敏锐地感知到——尽管时代的变迁使曾经的苦痛记忆变得模糊,但它们从未真正消失。

04.寻找钥匙——传说解密

通过追寻史料最后发现,花衣魔笛手故事中两个关键方向:捕鼠人和吹笛人导致孩子失踪事件。

通过史料发现,“多人失踪”是真实事件,这也是整个传说的起点。

记载失踪事件的最早记录出现在1300年——也就是失踪事件发生16年后,但此时并没哟表述失踪的是孩子。

到了1384年,一首拉丁文韵脚诗把失踪者记录为“男孩和女孩”。

又过了几十年,吕讷堡手抄本(成书时间估计是1430年到1450年之间)里出现更多细节,诸如穿着夸张的人、吹笛、孩子失踪、母亲哭泣等。

三份原始史料一直都没提到捕鼠人。直到16世纪中叶的《席莫伯爵编年史》(1565年),捕鼠人才首次出现。由此,花衣魔笛手传说的基本元素——孩子失踪和捕鼠人复仇,在16世纪基本固定下来。

无论是三份原始史料还是16世纪后的记载,都没解释清楚一些核心的疑问:孩子为何失踪?孩子去哪了?最终下落如何?或许正因为这种模糊性,花衣魔笛手传说有了被加工、改造和解释的空间。

这个故事像一面镜子,映照出不同处境、不同年代的人们的内心深处。

05.中世纪的阴影和恐惧

传说并非空穴来风,它们往往根植于真实的历史土壤之中。

阿部谨也介绍了后来学者提出的几个假说,一说是孩子参加了节日狂欢或儿童十字军,但在狂热的气氛之下,不幸遇到不测;一说是事件主人公其实是参与日耳曼东扩的年轻男女,他们主动离开哈默尔恩市,到东部拓荒。

但无论如何,1284年失踪案已经深深地印在中世纪民众的脑海里。

一个小城里突然少了130个人,口口相传之下,这与“人口急剧减少”画上了等号。所以,每次经历饥馑、歉收、瘟疫、难民(流徒)增加等带来的人口减少时,他们就会将新的素材、感受加入到老的故事里,杂糅、进化、递进。

吹笛人这一意象可能跟流浪者、流浪艺人有关。

中世纪是定居社会,流浪者因其“不定居”而被驱逐出正常社会之外,社会地位极低;流浪艺人、乐师等人更被教会视为古代异教文化的传播者,必须严厉取缔——愉快的演奏、歌唱、舞蹈等,都被教会认定为异教习惯。

由此,社会完成了对流浪乐师的污名化:他们地位低贱却拥有神秘的力量,象征着未知和危险。

一开始,这不过是民众的一些模糊想象。

当鼠患、鼠疫、黑死病,绝顶的灾难流行于欧洲时,绝望盛行,言论被宗教压制,终于这个故事迎来了"捕鼠人"。

捕鼠人跟流浪乐师一样都是流浪者、同样是“技术工种”,不难理解,花衣魔笛手传说中将吹笛人和捕鼠人两个意象合二为一。民众把他们的愤怒、不甘和伤痛都包裹进花衣魔笛手传说里,捕鼠人身上投射了民众深深的绝望。

阿部谨也通过《花衣魔笛手》证明了看似不可靠的传说背后也有史实。

“传说的出现,往往会掩饰一些不能宣之于口的真相,既然说不出口,唯一的表达方式,就是把传说变成故事,隐晦地流传下去!”

06.传说的底色是苦难

阿部谨也的《花衣魔笛手》一书,内容丰富,我无法一一引用,甚至我的介绍感觉也是不清楚的,需要请您自行阅读方能体会。

花衣魔笛手,一个看似非常武侠的名字,背后却是民众的绝望、痛苦和宣泄。想想我们自己生活的常识,或许不难理解苦难故事在流传过程中演变成一个完全不一样的童话,也是可以理解的。

比如,咱们中国文化中的“年”的概念。年,传说是一种怪兽,每到除夕就会出来伤害人畜,后来人们发现这种怪兽害怕红色、火光和巨大的响声,于是开始在除夕时放鞭炮、挂红灯笼、贴红对联,以此来驱赶“年”,这些习俗逐渐演变成了过年的风俗。

至于“年,是一种怪兽”的传说,是怎么来的?现在还没有人研究。

会不会是源于残酷的人祭传统呢?仅大胆猜测一下。

不过,你现在又在想念过年了,不是吗?

受难的,压抑的,不能宣之于众的,那就诉诸于故事。

在流传中变形,在变形中消解,在消解中遗忘。

现在哈默尔恩市,花衣魔笛手无处不在,导游甚至会告诉你孩子们是从那条街走出集镇的。

旅游重塑了一切,全世界都一样。有机会,我也想去看看,只有书带我远游了。

呜安完

点个关注,唠嗑不迷路。

欢迎留言讨论

以上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期待你的三连击

分享

点赞

在看

0 阅读:6

河边观柳

简介:读书,分享书,不跑偏的历史,不跑偏的历史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