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唐时期“四王二帝”攻占长安,大唐危在旦夕,为何唐德宗还能东山再起?

寻根拜祖 2024-05-11 10:10:43

建中三年(782年),唐德宗李适收到一条令他兴奋得要飞的好消息:成德节度使李惟岳被干掉了!

一年前,成德节度使李宝臣死了,其子李惟岳向朝廷打了一份报告,请求接班老爸。按照以往惯例,朝廷应该在这份报告上盖上橡皮图章,予以承认。

您可能很奇怪,朝廷任命官员怎么还能搞世袭,又不是诸侯分封?没办法,都是唐代宗当年留下的遗祸。

安史之乱后,为了安抚安史叛将,唐代宗一时糊涂,竟然任命叛将们在当年的沦陷区为节度使,结果这些军爷把节度区当成了自留地,摇身一变成了割据军阀,节度使变成了他们的世袭宝器。

唐德宗即位后决定灭一灭这帮军爷们的威风,于是他毫不犹豫地在李惟岳的报告上打了个叉。

李惟岳火了,你不给,那我就抢,反正节度使大印在我手上,于是这家伙勾连魏博节度使田悦、淄青节度使李纳反了。

平叛战争开打不久,李惟岳才发现自己浅薄了,他竟然被自己人干掉了。在李惟岳背后捅刀的人叫王武俊,他的儿媳妇其实是李惟岳的妹妹。

李惟岳的死标志着朝廷的一次重大胜利,可唐德宗的笑声还没跑出大殿,有一个惊人消息出来:王武俊又反了。

原来,王武俊觉得自己功劳大,朝廷对他封赏不公,于是这家伙一怒之下自称成德节度使,接过了李惟岳的大旗。

这真是按下葫芦起来瓢,更让唐德宗恼火的是,王武俊的杀伤力远比李惟岳大得多,他竟然勾结三大节度使,搞了个“四国相王”,共同对付朝廷。

“四国相王”这个词是不是很熟?那不是战国时期的产物嘛!

没错,王武俊已经把唐德宗当成了周天子,公然搞起了诸侯分裂的把戏,四大节度使自封为王。这四人是:幽州节度使朱滔(冀王)、成德节度使王武俊(赵王)、魏博节度使田悦(魏王)、淄青节度使李纳(齐王)。

干掉一个,起来四个,唐德宗头都大了。然而,更大的麻烦还在后面,又一条让他目瞪口呆的消息传来:李希烈又反了!

李希烈时任淮西节度使,是唐德宗的亲信。“四王”盟誓之前,他们向山南东道节度使梁崇义发出邀请:Q哥,一起玩啊?

这诱惑谁能受得了?于是梁崇义开始在襄阳一带行动。李希烈奉命率兵西征,没费什么事就干掉了梁崇义。然而,结果跟前面一样,唐德宗的笑声依然没跑出大殿,野心家李希烈又反了。

唉,这倒霉催的李适同学,喝凉水都塞牙,战火又从黄河两岸扩散到淮河流域。

让唐德宗焦头烂额的是,李希烈远比梁崇义的杀伤力还要大,这家伙居然称帝了,建国号“楚”,并且获得了“四王”的承认。

倒霉孩子唐德宗气得浑身哆嗦,再不下手自己真的就成周天子了,看来得动用“核武器”了,于是他一挥手,泾原兵杀气腾腾地踏上了出征之路。

“泾原兵”可谓神一样的存在,它的班底就是赫赫有名的“安西军”。当年为了平定安史之乱,这支部队从西域一路远征勤王,参加过几乎所有的重大战役,战功无数。后来这支队伍终于获得了一块固定的驻地,于是更名为“泾原兵”。

泾原兵远赴淮西,正好途经长安,按照规矩,皇帝要派人来劳军。所谓“劳军”,无非就是赏赐、许诺,以激励士气。

然而,就是这么一件小事竟然引发了一场滔天大祸!唐德宗没当回事,负责劳军的官员更是漫不经心,没有丝毫赏赐,连赏赐的饭食都粗劣不堪。

士兵们火了:咱为国家上阵捐躯,朝廷就这么对待咱?听说大盈库有的是宝藏,咱自己去抢!

于是“泾原兵变”爆发了,数千士兵居然攻破了长安,吓得唐德宗弃城而逃,成为继唐玄宗、唐代宗之后的第三位“失国皇帝”。

长安城被数千泾原兵就攻破了?太不可思议了吧?说起来唐德宗都没脸见人了,原本朝廷的神策军有几万人,但面临危机的时刻,居然只有四百人来报到,根本守不住。

历史上恐怕很难找到一个皇帝像唐德宗这么倒霉,一个接一个厄运砸在他头上,他很努力,可每一次努力都成了反噬自己的怪兽。

你以为他的厄运到头了?不,还早着呢!

长安沦陷时,有一个大人物没来得及逃跑,被叛军抓住了,此人就是前任泾原节度使朱泚。

朱泚这个人的经历也很坎坷,曾经曾任幽州节度使,是“冀王”朱滔的亲哥哥。当年朱泚率先入朝,打破了割据藩镇不奉召的先例,被树为“忠君典型”。

他的这个义举却没有获得好结果,一方面他被亲弟弟捅刀,幽州回不去了,另一方面又因朱滔的谋反,朝廷不敢信任朱泚,剥夺了他的泾原节度使之职,将他冷藏起来了。

就在朱泚郁闷的时候,一群泾原兵簇拥着他进了皇宫:你来当皇帝!

就这样,五彩斑斓的大唐帝国又绚烂了一把,长安竟然变成了“大秦”的都城,李家的皇宫变成了朱家的私宅。

至此,四王(朱滔、王武俊、田悦、李纳)二帝(李希烈、朱泚)隆重出炉了,把正派的唐德宗李适挤到了小小的奉天城。

后来,唐德宗又遭沉重打击,负责平叛的主力,朔方军节度使李怀光又反了,他被迫逃离奉天到梁州避难,距离大唐灭亡仅半步之遥。

如果有兴趣您可以数一数,唐德宗接连摔了多少跤?算不算得上“衰皇”?

然而,谁也没想到,就在唐德宗都准备摆烂的时候,才一年半的时间,朱泚就完蛋了,唐德宗重回长安。不久,李希烈又被杀,“四王”吓得乖乖给唐德宗写了份检查书,一场暴风骤雨竟然神奇般地的歇了。

那么,唐德宗靠什么起死回生的呢?“四王二帝”为何没能灭掉大唐呢?

首先,大唐命不该绝,又出了个郭子仪式的神人李晟。

“四国相王”时,李晟以神策军行营节度使身份率军去河北平叛,眼看就要大功告成的时候,“泾原兵变”爆发,他被迫率军勤王,河北平叛功亏一篑。

李晟的兵力本来就不算多,朝廷又犯了个,逼李晟归属于李怀光指挥。李晟留了个心眼,只被李怀光兼并了部分人马。正式这个举动救了大唐一命,李怀光反叛后,李晟靠仅有的兵马得到喘息的机会。

危难之际,李晟表现出无限的忠诚和出众的智慧,他一边与李怀光小心周旋,一边向周边的兵马发出勤王的号召,在他的感召下,浑瑊、骆元光、韩游瑰、戴休颜、尚可孤等部纷纷前来,主动听从李晟的统一指挥。

同时,李晟又不断分化李怀光,导致其内部分裂,逼得李怀光为了自保而逃亡河中,退出了围攻唐德宗的战斗序列。

李怀光的退出让唐军士气大震,不久,唐军在渭河大胜朱泚。在李晟的压力下,朱泚阵营的伪官纷纷反正。惊恐之下,朱泚逃离长安,在半路上被部下所杀,长安被收复,唐德宗终于又活过来了。

其次,四王二帝各怀鬼胎,一直处于单打独斗的状态。

但凡所谓的联军,大多数情况下都是唬人的纸老虎。“四王二帝”也是如此,除了“四王”之间距离近,相互之间有策应,李希烈、朱泚跟他们的联合其实就是嘴炮。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形?理由很简单,各有各的利益呗,谁也不想为了别人牺牲自己。

最早四王之间其实也常常打得鼻青脸肿,相互抢土地,变着法子挑唆对方内部矛盾,只有遇到朝廷的压力时才会有短暂的合作。

假如他们联合,共同的利益点在哪里呢?灭了大唐谁做皇帝?李希烈还是朱泚?谁都不服谁,谁都希望对方是自己的垫脚石,即便朱泚、朱滔这对亲兄弟都曾经背后捅刀呢!

李怀光反叛时,朱泚曾经准备他合作,但终究因为利益不一致,最后闹崩了,李怀光以“自杀式”的方式跑了。

这就是李晟突破一点就能完成再造大唐的原因,四王二帝是纸老虎一枚。

最后,庶族集团还不成熟,不具备改朝换代的历史条件。

安史之乱后的大唐其实是庶族阶级和豪门集团之间的拉锯战,朝廷代表了豪门士族集团的利益,藩镇代表了庶族集团的利益。

从历史的大势来看,庶族集团取代豪族集团是发展的必然,这就是“安史之乱”后大唐为何不能重振的原因,也是藩镇无法根除的原因。

但这个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庶族集团也必须脱离藩镇,以正常的社会秩序步入政治中心,而不是靠武装割据实现政治理想。

这个过程持续了近二百年,从安史之乱后的中晚唐和五代十国,直到北宋建立,以完善的科举制度给庶族集团创造了平等的机会,这才完成了革命性的转化。

看清了这个趋势就很容易得出结论,那时候的藩镇就是个发育不良的儿童,别看他遍地都是,貌似凶猛,但其实很难撼动大唐的根基。

0 阅读:169

寻根拜祖

简介:汲取先人营养,滋润后世之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