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援为何说“光武帝刘秀不如高祖刘邦”?隗嚣:你说的似乎是反话

寻根拜祖 2024-01-27 14:17:15

拿现任皇帝和开国皇帝比较,马援敢回答已经实属不易。能回答得恰如其分,又不留把柄,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所以,我们不能仅从字面意思去理解马援的话。

先交代一下事件的历史背景。

建武四年(28年),马援奉隗嚣之命去洛阳拜见刘秀,这个“拜见”应该加上一个引号,事实上用“考察”更符合隗嚣的真实意图。

彼时已经是刘秀称帝的第四个年头,但占据陇西的隗嚣依然心里长草,他收着刘秀的“彩礼”,嘴上叫得很甜,就是不肯“入洞房”。

隗嚣是个风云人物,王莽新朝末年,他在陇西豪族的拥戴下起兵,成为名噪一时的“西北王”。刘秀称帝后,隗嚣面临两个选择,一是发兵关中跟刘秀争天下,二是纳土归降向刘秀称臣。

究竟该如何选择?陇西集团内部发生了撕裂,两大势力争执不下,一派以陇西本地豪族为首,坚持争天下,另一派以流亡的关中士族为首,主张归降刘秀。

隗嚣是个没主见的人,骨子里想当皇帝,但又迷信所谓的“汉室复兴”,不敢造次。正好赶上刘秀忙于关东战事,无暇顾及西线,于是隗嚣就像个待价而沽的闺秀,一边跟刘秀抛媚眼,一边迟迟不肯穿嫁衣。

这一年,刘秀平定了关东,统一大势明朗了,按理来说此刻隗嚣应该识趣点,赶紧将自己“嫁了”,可就在他准备上花轿时,却又收到了另一份彩礼。

这份“彩礼”来自于成都的公孙述。

我将刘秀和公孙述的争斗称为“红白大战”,两大主角都迷信得要死,他们各自寻找“革命依据”,一个自称“红帝”(东汉尚红),一个自称“白帝”(白色代表金,按五行之说,他承继尚黄的西汉),双方隔空喷口水,互骂了四年。

这位公孙述也够倒霉的,他其实是关中人,以他为代表的关中士族集团想跟刘秀扳手腕,可是蜀地豪族却不想给他们卖命,跟蜀汉刘备一个命。

对比一下隗嚣、公孙述、刘备的境遇,历史是不是很有趣?

公孙述就这样被撕扯,耽误了四年的时光,直到刘秀统一了关东才发觉大事不妙,于是加快了勾引隗嚣的力度。

其实公孙述曾经向隗嚣抛过橄榄枝,无奈人家隗嚣看不起他,不光杀了下彩礼的使者,还发兵把公孙述打了个鼻青脸肿。

这会儿形势变了,一对“渣渣”不得不考虑抱团取暖。但隗嚣毕竟与刘秀有“婚约”,加上内部反对的声音很强烈,于是他决定派一个人到两边考察,再决定跟谁入洞房。

大名鼎鼎的伏波将军马援就是那位面试官,当然,那时候他还是隗嚣的部下。

得到消息,公孙述乐疯了,有马援在,隗嚣飞不出自己的手掌心,因为马援是他的同窗好友。

然而,公孙述却将一手好牌打烂了,他根本不懂马援的心思,用极其奢华、尊贵的排场隆重接待了马援,还给马援许下高官厚禄的承诺。

马援却一撇嘴,用八个字给公孙述下了评语:坐井观天、装腔作势!

你要是拿我当同学,那咱就叙旧,别在老子跟前抖富贵。你要是拿我当面试官,就别在我面前装大尾巴狼,还特么挖墙脚,拿我马援当什么人了?

哈哈,这世上不缺有风骨的人,公孙述聪明反被聪明误,被马援打了差评。那么,刘秀呢?

刘秀没有任何排场,他刚刚出差归来,在宣德殿接见了马援,并且给了马援一个意想不到的开场白:“你周旋于两位皇帝之间,我今日才见到你,很惭愧啊。”

是不是有点费解刘秀哪来的惭愧?他这话其实表明了两层意思。其一,我懂你来的意图,你不就是考察我和公孙述吗?其二,我刘秀德薄,一直没能降服隗嚣,很惭愧。

马援一震,我去,太直率了,想什么就说什么,不遮掩,也没有架子,不隐瞒内心的困窘,对脾气!

马援本来就是个没心眼的直男,被刘秀坦率的开场白拔掉了塞子,于是聊嗨了:“当今天下大乱,不光是君择臣,臣也在择君(非独君择臣也,臣亦择君矣),公孙述接见我的时候剑戟林立,如临大敌,你却这么简单,就不怕我是刺客吗?”

人家刘秀说话坦率,但不代表没分寸,而马援却憨得可爱,竟然连说两句犯忌的话,难怪他后来遭遇不幸。

刘秀哈哈大笑:“你不是刺客,而是说客。”

这一声郎笑彻底征服了马援:“天下纷争,盗取名号的人多如牛毛,见到陛下我才相信,天下确实有像高祖一样恢宏大度的真命天子。”

双方见面不过一盏茶的功夫,马援就情定刘秀。之后,刘秀带着马援一起南巡东游,花了几个月的时间考察了前线的战况,丝毫不隐瞒。

回到陇西后,马援立刻向隗嚣汇报了考察结果,《后汉书》是这么记载的:

援说嚣曰:“前到朝廷,上引见数十,每接宴语,自夕至旦,才明勇略,非人敌也。且开心见诚,无所隐伏,阔达多大节,略与高帝同。经学博览,政事文辩,前世无比。”嚣曰:“卿谓何如高帝?”援曰:“不如也。高帝无可无不可;今上好吏事,动如节度,又不喜饮酒。”嚣意不怿,曰:“如卿言,反复胜邪?”

马援把刘秀夸成了一朵花,与公孙述形成鲜明的对比,甚至直接拿他跟高祖对比,认为刘秀与刘邦是一类人。

请注意,马援这个说法很技巧,暗含了他的立场:既然天下人都认为“汉室当复兴”,刘秀既有高祖的血脉,又有高祖的遗风,所以他得天下就是天命所归。

“高祖”这个词点中了隗嚣的软肋,他之所以迟迟下不了决心称帝,就是因为舆论的压力,高祖这顶大帽子太沉重了。

既然你说刘秀与高祖略同,那就请你分析一下,他们二人对比究竟谁高谁低:“卿谓何如高帝?”

马援说:“那肯定不如高祖,高皇帝是‘无可无不可’的神,当今皇帝热衷于政事,做事顺应天地,又不喜欢饮酒。”

隗嚣很不高兴:“按你这个说法,刘秀比高祖还要完美呗?”

他们到底在说什么?马援说刘秀不如刘邦,隗嚣又表示你说的是反话。那么,我们该如何理解呢?

我估计马援应该愣了一下:你让我拿现任皇帝与始祖皇帝对比,这话怎么说呀?说谁更胜一筹都有点不妥,还容易留下话柄。

所以我们不能从字面意思理解马援的话,误以为他真的认为刘秀不如刘邦。

我们先解剖一下“无可无不可”,这个词的意思是,没有任何一件事非要这么做,也没有任何一件事情非不这样做就不行,做事嘛,不要太受拘束,怎么做都行,只要达成目的。

它所表达的意思无非是说,刘邦这个人恢弘大气,不讲规矩,没什么东西能阻碍他达成目标。从正向理解,你可以说是刘邦无所不能,从反面理解,你可以说是刘邦就是个不守规矩的大流氓。

如果实在无法理解,您可以借鉴画师给朱元璋画像的故事。我们都知道朱元璋长了一副鞋拔子脸,太磕碜,“写实派”的画家因为“诋毁皇帝的形象”而被杀,“美化派”的画家因为“画得不像”又被杀,最后“抽象派”的画家用模糊的五官,配威严的天子气才顺利过关。

我觉得马援的“无可无不可”有异曲同工之妙,短短五个字既说出了刘邦的长处,其实也暗含了他的短处,这叫“形不似神似”。

而对刘秀的评价则很具体,首先他很敬业,擅长处理朝政,其次他做事张弛得度,符合天理规则,再其次他这个人不好酒。

一个是“抽象派”,一个是“写实派”,这两个评价怎么对比呢?

很好对比,马援对刘邦的“抽象评论”既有肯定又有否定。对刘秀的评价看似很平庸,但其实都很有针对性,因为他所说的这三点恰恰是刘邦的短处。

刘邦这个人出身底层,不像刘秀,人家好歹念过太学,有一定的经学功底,处理政务的能力绝非刘邦能比。

事实上,刘秀搞了一个前无古人的创举,他将尚书台改造成个人的大秘书班子,成立六曹对应六部,将所有的决策权和行政权全都掐在自己手中。这个模式后来就发展成了“尚书省”,进而发展为三省六部制。

这就要求皇帝的个人能力得非常强,否则根本应付不了。马援在刘秀身边工作了几个月,亲眼看到了刘秀处理政务的才华。

“动如节度”则拉起了刘秀与刘邦“无可无不可”的高度,刘邦无所不能,刘秀做什么事都符合天道地理。

至于“不喜欢喝酒”就有点让人忍俊不禁了,这简直就是在讽刺刘邦是个酒徒,夸刘秀是个品行高尚的君子。

所以,马援其实既认同刘秀与刘邦一样,具备“天子气质”,同时又盛赞刘秀还有刘邦所不具备的其它才能和品行。

但他不能说“刘秀比刘邦强”,所以前面加了个“不如也”,还特地用“抽象派”的修辞来描述。

隗嚣不傻,他能听得懂,所以直接揭穿了马援的小心思:你不就是想说刘秀比刘邦还要强嘛!

那么,隗嚣为何会不高兴呢?其实“不怿”这个词是《后汉书》的表述,而在《东观汉记》里用的是“笑”。

大概刘晔觉得此时隗嚣的心情应该很不高兴,所以将“笑”改成了“不怿”。我个人觉得刘晔更准确,因为马援虽然给出了考察结果,而隗嚣却最终选择了公孙述。

马援呢,则一气之下跑了,独自投了刘秀。

0 阅读:76

寻根拜祖

简介:汲取先人营养,滋润后世之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