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董卓为何要除掉少帝改立陈留王?有两个观点并不成立

灿烂海滩 2024-01-15 14:28:57

今天的《三国演义》诗词见于小说第四回,原文如下:

嫩草绿凝烟,袅袅双飞燕。

洛水一条青,陌上人称羡。

远望碧云深,是吾旧宫殿。

何人仗忠义,泄我心中怨!

按照小说的情节发展,董卓进入洛阳后,迅速控制朝政,并通过贿赂吕布,除掉了坚决反对废帝的荆州刺史丁原,逼走了中军校尉袁绍。此后,董卓又公然在朝堂上发布废立策文,强行将少帝罢黜,改立陈留王刘协为帝,并将少帝、何太后与唐妃困在永安宫内。悲愤之中的少帝偶见两只燕子飞入庭中,心有感触,遂写下了这首诗。谁知,这首诗竟导致自己丧命。

这首诗的前四句勾勒了一幅美丽的自然景色,暗示了自己对往日的留恋和不舍。后四句抒发了自己的悲愤情感,对自己遭受的屈辱表达了强烈愤怒,期盼有人能够挺身而出,一解自己心中的怨气。

首先要指出的是,小说中描述的董卓罢黜少帝刘辩、改立陈留王刘协为帝,是真实的历史事件,这一事件也被称为废少立献,它不但改变了刘辩、刘协这哥俩的一生,同时也彻底改变了东汉帝国的国运。

为什么董卓一定要废少立献呢?在已经控制了朝政的前提下,董卓为何要犯天下之大不韪另立新君呢?《后汉书•董卓传》中有一段记载,似乎给出了两个原因。该传云:“卓远见火起,引兵急进,未明到城西,闻少帝在北芒,因往奉迎。帝见卓将兵卒至,恐怖涕泣。卓与言,不能辞对;与陈留王语,遂及祸乱之事。卓以王为贤,且为董太后所养,卓自以与太后同族,有废立意。”

按照这段记载,董卓通过与刘辩及刘协的交谈发现,年仅九岁的陈留王刘协比少帝刘辩更临危不乱、举止稳重;同时,董卓与抚养刘协长大的汉灵帝之妻董太后是同族。因此,董卓这才起了废少立献的念头。

那么,这两个原因是否为董卓废少立献的理由呢?答案是否定的。首先,十四岁的少帝刘辩在仓皇中离开皇宫,一路艰险,好不容易摆脱了宦官的挟持,此时又突然遇上了董卓麾下这批凶神恶煞的羌胡骑兵,惊慌失措也在情理之中。而年仅九岁的刘协能够从容应对,从一个侧面也能证明此时的他年龄尚幼,对危险懵懂未知。因此,成熟度的高低并不是成为董卓废立的原因。

其次,董卓自认为与董太后同族一说更加令人疑惑。董太后是河间人氏,其父是解渎亭侯刘苌。董卓是陇西人氏,父亲是颍川纶氏县尉,这两大家族无论在地域、地位都截然不同,仕途多年的董卓是不可能不知道自己与董太后是否为同族。因此,关系的亲疏也不是董卓废立的原因。

那么,董卓废少立献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呢?在回答这个疑问之前,不妨先来看看相关的两个记载。第一个出自《三国志•董卓传》注引《英雄记》,是董卓与刘辩和刘协在北邙坡与初次见面时的。该传云:“(董卓)前见帝(刘辩)曰:‘陛下令常侍小黄门作乱乃尔,以取祸败,为负不小邪?’”第二个记载出自《三国志•董卓传》注引《献帝起居注》,是董卓命人撰写的废立策文中的句子。该策文称:“皇太后(何太后)教无母仪,统政荒乱。”

这两段记载表明,董卓认为少帝刘辩纵容常侍、小黄门等祸乱朝政,才导致了洛阳的乱象,而这一切的源头在于何太后。众所周知,东汉时期“女主临朝”已经成为一种惯例。在董卓看来,汉末乱象的出现,就是因为何太后对朝政的干预。如果不罢黜少帝刘辩,何太后势必东山再起。届时、外戚、宦官这两种好不容易在洛阳乱象中被消灭的势力必将死灰复燃,这对董卓控制朝政显然是不利的。

董卓拥立陈留王刘协,则没有这种负担。刘协的母亲王氏死于何太后之手,自己从小被董太后收养,而董太后最终也是死于何太后之手。这种关系也就注定了刘协继位后不可能与何太后亲近,这对董卓控制朝政极为有利。

笔者认为,董卓废少立献的首要目标是针对何太后。罢黜何太后,就斩断了何太后东山再起的可能性。至于少帝刘辩,并非董卓首要的针对对象。这一点,从何太后和少帝刘辩的结局就能体现出来。据《后汉书》载,董卓罢黜少帝刘辩是在中平六年(公元189年)九月一日,何太后被毒杀是在九月三日,可见董卓是多么急不可耐地想要了何太后的命。而少帝刘辩则是在第二年的二月三日。此时,关东联军进逼洛阳,董卓不得已西迁长安,少帝刘辩已经完全失去利用价值,董卓这才将其毒死。

参考书籍:《三国志》、《后汉书》、《三国演义》

1 阅读:258
评论列表
  • 2024-01-17 00:44

    董卓早中年都是致力于匡扶汉室,但是之后就开始…而且儿子也早夭折了(晚年姬妾又生育了一儿半女,但是之后被清算掉了,晚年董卓靠女婿牛辅李儒。),入主洛阳后也就开始破罐子破摔。

  • 2024-01-18 23:22

    董太后是汉灵帝刘宏的老娘[汗]。

  • 2024-01-25 12:28

    权臣标配,行伊尹霍光故事。

  • 2024-01-17 14:16

    废帝立威

灿烂海滩

简介:灿烂海滩,作家,文史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