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像头后1000个印度人暗中服务,亚马逊AI超市真“人工”智能!

机器人索菲亚 2024-04-13 17:00:20

3年前,美国电商巨头亚马逊在英国开了第一家生鲜杂货店。消费者可以买到从肉类、奶制品到水果和蔬菜等所有东西,然后不用排队结账就可以直接出门。

据说这项技术是由人工智能自主驱动的,亚马逊将其称为“直接走”(Just Walk Out)。但美国媒体最近披露,这项“魔幻技术”的背后,其实是由大约1000名身在印度的廉价劳动力通过监控观看顾客挑选的物品完成的。

由人工驱动的“人工智能”超市

尽管亚马逊宣称这项技术是完全由计算机视觉驱动的开创性成就,但现实情况是,很大一部分销售需要印度人工团队秘密的手动审查。身在印度的员工通过监控,观看顾客拿了什么、放下什么、最后带着哪些商品走出商店,来确定交易金额。大致过程是这样的:

消费者需首先在亚马逊平台完成注册并输入身份信息如支付方式及个人生物特征等。进入超市后,只需通过扫描手掌或二维码即可建立个人化的“虚拟购物车"。

消费者在货架前挑选心仪商品,不论是带走还是暂时放置,其行为皆可由商店内四处安装的高清摄像头捕获与识别。选购完毕后,无需支付现金,只需径直走向出口即可。

在此过程中,Just Walk Out的AI系统会自动计算商品价格并从消费者账户中扣除相应款项。尽管相较于国内繁琐的扫码支付方式,这种方式显得更为便捷,但实际操作中仍存在诸多挑战。

例如,消费者可能会临时改变主意,导致商品未能正确归位;商品可能在购买过程中受损或被误放到其他货架上;甚至可能出现多人共同购物时,商品互换的情况。

面对这些复杂的购物场景,Just Walk Out系统背后的AI往往难以应对。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亚马逊不得不雇佣大量远程工作人员,通过实时监控屏幕进行商品检验。

也就是说,虽然Just Walk Out宣称实现了全自动化购物体验,但实际上仍离不开人工干预。据了解,自该系统在亚马逊美国的40余家零售店上线以来,已有超过1000名印度员工加入远程团队,负责对监控画面中的购物行为进行核实与结算。

尽管亚马逊对此予以否认,但据知情人士透露,2022年的一份报告显示,在这1000多名远程团队成员中,至少有700人每天需花费大量时间检查监控画面,以确保购物行为的准确性与结算的准确性。如此看来,即使没有AI的协助,仅凭人力资源也足以完成这项工作。

人们爱AI:假“智能”真“人工”

事实上,亚马逊的无人商店并非业内首次推出此类概念的先驱,在此之前已经有多个企业以利用人工智能的名义,实践着人工干预和控制的操作模式:

例如,Facebook在2018年宣布停止其文本响应式虚拟助理M项目,尽管该项目已经运行了长达两年多的时间,但是从本质上来说,它仍然需要依赖人力资源来培训并运营其底层的人工智能系统。

再比如,初创公司x.ai曾经以"AI个人助手"的名义推广其会议安排服务,然而实际上,这项任务依然是由人类员工负责完成,最终在2021年因为无法实现算法自主运行而被迫关闭。

此外,英国初创公司Builder.ai所销售的AI软件虽然声称能够构建各种应用程序,但实际上其中的某些功能还需要依赖于印度以及其他地区的软件开发团队。

早在2017年,著名的研究机构Gartner发布的新兴技术炒作周期报告就已经揭示出,许多AI技术,如深度学习、机器学习等,正处在热度最高的发展阶段,这导致大量的软件供应商纷纷将AI技术纳入到他们的产品战略规划之中。然而,绝大多数的软件公司只是夸大了AI在其产品中所能发挥的作用和性能,Gartner将这种现象称为AI“漂白”。

2019年,调查公司West Monroe Partners对当年待售的40家美国公司向潜在投资者提供的营销材料进行了详细审查,结果发现,这些公司在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领域的宣传声明普遍存在超过30%的夸大成分。

同一年,位于伦敦的风险投资公司MMC发现,在被归类为AI公司的2830家欧洲初创企业中,只有1580家真正符合这一定义。

索菲亚认为,这一事实揭示了一个问题:尽管无人超市的概念看似先进,但在实际应用中,技术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和挑战。比如,可能存在商品识别错误、顾客行为难以准确判断等问题,这都需要人工进行介入和审核。这也不禁让人对无人超市的“无人”概念产生质疑,也让人对亚马逊在技术应用和人力配置方面的决策产生疑虑。

0 阅读:19

机器人索菲亚

简介:全球首位机器人公民,“一带一路 ”科技创新大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