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孝孺,被误解的明朝文化名人

虫虫读史 2023-02-17 13:03:18

方孝孺, 自幼聪明好学、机警敏捷,从小被称作“小韩愈”,大儒宋濂最得意的弟子。很早就被朱元璋看中,刻意培养历练,驾崩前特意留下遗训,入京委以重任,值文渊阁,是建文帝的重要谋臣。他也是中国历史上唯一被灭十族的官员,除了亲戚九族以外,好友门生数百人被杀。

作为重要谋臣,他是建文帝削藩政策的主要策划和实施者。燕王朱棣誓师“靖难”,挥军南下京师。李文忠之子李景隆打开城门,建文帝自焚,燕王朱棣誓师“靖难””成功了。

方孝孺的削藩政策无疑是正确的,燕王朱棣夺取帝位后,也采用了这项政策。只是建文帝和朱棣实施方式不同,一个成功,一个失败。

建文帝采用的办法比较直接,就是削藩,剥夺藩王的军事和政治、经济权利,这种方式,困难在当下,实施起来难度大,但对后世有利的。朱棣采取藩王交出军事权利,在政治经济上恩养世袭,这种方式实施起来阻力小,但对后世确遗害无穷。明中后期,由于政治经济上的世袭,财政光支付宗室们的俸禄都很困难,天下土地和地方税收权利,被宗室占去大半,由于宗室人口的膨胀,越往明后期,越严重。明财政收入不过几百万两白银,和宋上亿两白银的财政收入,完全不在一个层次上。

建文帝君臣权衡利弊,没有采取朱棣式方案。但书生文人气太重,没有做好其他准备工作,尤其是军事准备工作。

那么燕王朱棣以一隅对抗全国,为什么能成功啦?笔者认为,其带有一定的军事冒险,成功带有一定的偶然性。

首先,建文帝君臣削藩,但军事准备工作不足。

朱元璋为了朱姓江山稳固,将军事将领基本上杀的差不多了。掌握军事实力的各位藩王又都处于观望状态。建文帝君臣没有考虑好这些因素。

其次,削藩工作的难度和残酷性考虑不周。

建文帝只想削藩,稳固国家政权,却不想杀害长辈和亲属。所以建文帝朱允炆下口谕,不准任何人伤害叔父朱棣,即使朱棣反叛,他也不想杀叔。正是这道口谕,朱棣在四年的“靖难之役”中,才敢亲冒矢石,在两军阵前纵横驰骋毫发不损。进攻在前,失败殿后,这仗怎么打。

最后,方孝孺作为文人,确实盲目自信、过于迂腐,而建文帝偏偏就是很信任。

朱棣军渡过长江,南京危在旦夕之时,很多大臣劝说建文帝离京暂避,方孝孺却立请守京城以待援兵。城池最怕在内部攻破,破城前,有人向建文帝告李景隆有异志,但因为李景隆是方孝孺推荐的,建文帝询问方孝孺,后者认为绝对可靠,遂不复疑,不采取任何措施。导致后来李景隆献了城门,南京因此而失守。

据野史记载,燕王朱棣进城后和方孝孺有过一段非常有趣的对话。

朱棣:先生不要自取其苦,我只是想仿效周公辅成王。

方孝孺:周成王在哪里?

朱棣:他自焚而死。

方孝孺:那应该立成王的儿子。

朱棣:国家有赖于成年的君王。

方孝孺:那立成王的弟弟,他们都已经成人。

朱棣:这是我们朱家的事。

这有点像小时候语文课中狼和羊喝水时的聊天故事,聊不下去了。

作为全国文人的代表、宋濂的首席弟子,建文帝的重要谋臣、讨逆檄文的作者,燕王给了方孝孺一个任务,燕王继皇帝位的继位诏书。

方孝孺:不写不写,就不写,你这是篡位。

朱棣:你不考虑自己,就不顾及亲人九族吗?

方孝孺:别说九族,十族我也不写。

方孝孺到底是忠于君,还是忠于国,后世众说纷纭。不写也罢,直接上手,燕王朱棣以建文帝违反了祖制,所以皇帝该下台,他维护祖制所以该上台的借口,登上了皇帝宝座。祖制成了终大明一朝,君臣不可逾越的鸿沟。

朱元璋说过一些话,被记录下来,称为祖训。朱棣创造性的所谓祖制,禁锢了大明,大明此后不再有活力、生机,更没有了制度上的自我修复能力。

几十个倭寇横行东南,差点打下南京,兵不可用,戚继光想要募兵,因为募兵和祖制不符,困难重重。宗室世袭,人口膨胀,明中期时财政支付就已经很困难,君臣忧虑、都明白,没人敢改。

崇祯皇帝后期很想弃守北京,回防南京。但朱棣迁都北京时,有“天子守国门”的所谓祖制。想回南京,但君臣都不愿犯忌讳说出来,甚至到了最危急时刻,崇祯通过私下给臣子做工作,想叫对方提出来,君臣最后还是不愿犯忌讳。大明结局,连个半壁江山的南宋还不如。

正是这种危害,方孝孺才有忠于国的遗言。后世确总都把他塑造成建文帝的忠臣,形象不由自己,方孝孺也只能是随着建文帝的烟火,其思想文学都消失在历史云雾中。

0 阅读:24

虫虫读史

简介:从历史事件中增长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