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此文后,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存人失地,人地皆存;存地失人,人地皆失。”
1947年,面对国民党军队强势逼近,和企图占领“革命圣地”的延安之际,毛主席,提出了这样一个深邃的战略见解;
这一论断背后,潜藏着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主动撤离延安。
此时,距离我党入驻这片红色土地,已整整十年,根深叶茂。
毛主席
那么,毛主席为什么要从延安撤离呢?当时蒋介石占领延安后,我党该如何破局呢?又作了何种安排呢?
1947年开始,国民党军队,在针对解放区的一系列攻势中,连番失利。
这不仅严重打击了其军事士气,也进一步动摇了国民党,在国内的统治基础。
面对这一困境,国民党最高统帅蒋介石,迫切需要一场标志性的胜利,来挽回面子,重塑权威。
于是,他改变策略,将矛头指向“革命圣地”延安,企图通过占领延安,从根本上瓦解共产党的意志与群众基础,从而扭转战局。
蒋介石
为迅速夺取延安,以达成象征性的宣传效果,向国际国内舞台,彰显国民党军队的威力与坚定意志。
蒋介石将这个任务,交给了驻扎在西北的胡宗南。除此之外,还联合了盘踞在宁夏和甘肃的马家兄弟,企图对延安进行犁庭扫穴。
胡宗南调集了25万精锐之师,与延安方面,不足2.3万的解放军守备力量,形成了悬殊对比,几乎达到了十比一的差距。
从兵力上看,国军有着压倒性的优势。
胡宗南
更不容小觑的是,胡宗南部,作为蒋介石最为信赖的嫡系部队。
所配置武器装备,清一色都是美国和德国制造,这在当时国内战场上是极为罕见的。
相比之下,解放军装备简陋,主要依赖传统的“小米加步枪”,在火力上无法与之匹敌。
此外,国民党方面,还动用了大部分空中力量,约100架飞机,实施不间断的空中监视与威慑,这进一步加剧了战场态势的不对等。
面对国民党军队的大举进攻与军事压力,毛主席开始思考撤出延安的必要性。
毛主席
但作出撤离延安的决断,无疑是困难的,撤离意味着要暂时放弃这片红色圣地。
对内:可能引起群众和战士们的不解与情绪波动。对外:则可能被解读为战略退却,影响士气与国际观感。
但他也深知,保存革命力量,保持部队的机动性和战斗力,远比固守一城一池更为关键。
适时的撤退,是为了积蓄力量,将来更加有力的反击。
在经过党中央高层,一系列激烈商讨之后,毛主席毅然决断:全面撤离延安。
毛主席
一时之间,延安成了一座空城。与此同时,一场别开生面的战略反击,悄然酝酿。
当胡宗南得知延安的防御状况时,他表现得极度自大,公然宣称: “三天之内占领延安,解决西北问题。”
国民党军队进驻延安之后,并未立即与西北野战军,展开正面冲突。
而是部署了大量侦察小队,寻找敌军踪迹。无奈,西北野战军对地形谙熟,国民党军队屡屡扑空,这使得国民党部队士气低落、情绪焦躁。
而这恰恰是西北野战军的计策,意在消磨对方耐心,创造有利战机。
几日后,彭德怀决定采取诱敌深入、各个击破的策略。
他命令,驻扎安塞的第二营,模拟主力部队活动,频繁穿梭于山区,以此误导胡宗南。
胡宗南确实也如彭德怀所料,错误估计了我军主力位置。基于这一错误判断,他紧急调动了第一军的第五师,前往安塞地区。
与此同时,将第二十七师的第三十一旅,单独配置到了青化砭地域布防。这一部署,无形中使第三十一旅,陷入了孤立无援的境地。
彭德怀趁机,集结西北野战军三大纵队及一个教导旅,巧妙设伏于第三十一旅的行军路线上。
不出所料,第三十一旅,踏入了预定的包围圈,青化砭战役迅速展开。
仅在一个小时内便告捷,我方就以极小的代价取得了重大胜利。
俘虏包括三位国民党少将在内的大量敌军,同时,缴获了大量未及使用的先进装备。
此次战役,不仅彻底打破了胡宗南短期内,攻占延安的幻想,也为中央领导人的安全撤离,争取到了宝贵时间。
尽管如此,由于敌我双方悬殊的兵力对比,中央机关,在接下来的五个月中,仍多次面临险境。
先是与胡宗南部队,险些正面相遇、后又与刘戡部队,仅有一步之遥…但幸运的是,每次都化险为夷。
两个月后,中央机关最终转危为安。随着中央机关安全状况的稳定,我方随即,转入了更为积极主动的筹划与布局。
早在胡宗南对延安发起攻势之初,毛主席通过深入分析当时的战局。
毛主席和彭德怀
洞察到蒋介石的战略意图,主要集中在对延安和山东的重兵进攻上,这不可避免地,造成了中部防线力量的分散与薄弱。
他意识到,如果能够精准把握这一战略空档,实现从中部的突破,直接插入国民党统治腹地。
不仅能有效缓解陕北与山东,面临的紧迫局势,还可以为全军,创造一个战略反攻的绝佳契机。
基于这一战略构想,党中央作出如下历史性部署:
刘伯承与邓小平挂帅的晋冀鲁豫野战军精锐,作为中路主力军,剑指大别山区。力求在国民党的中央防区,撕开一道裂口,从而实现战略突进。
在东部战线,陈毅与粟裕,率领华东野战军的精锐部队,向苏鲁豫皖接壤地带深入,以牵制国民党军队,分散敌人的注意力和军事资源。
至于西路,则由陈赓与谢富治共同指挥,带领晋冀鲁豫野战军一部分兵力,挺进豫西地区。
东中西三路大军,协同作战,形成犄角之势,一路势如破竹,打开了战略进攻的新局面。
中路刘伯承与邓小平所率领的部队,以大别山区为战略支点,稳固推进。
不仅成功吸引了大量国民党精锐回防,极大地缓解了其他战场的压力,还在敌后,建立起新的根据地。
东路部队在陈毅与粟裕的指挥下,以其灵活机动的战术,如同游龙般穿梭于苏鲁豫皖边区。
不断袭扰敌后,破坏交通线,严重干扰了敌军的后勤与指挥系统。
西路军在陈赓与谢富治的联合指挥下,深入豫西,如同猛虎下山,进一步分割了敌军战线,使其顾此失彼,难以形成有效的反击力量。
再回顾蒋介石对延安的占领行为,正如毛泽东主席所预见:“老蒋自以为占领延安,便是取得了莫大胜利。不过是阿Q精神十足,实际上,他输掉了全国!”
在阅读此文后,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