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前一老兵拒绝当官,毛主席得知后询问:听说你要回家“还债”

回顾近代 2024-05-24 07:17:02

在阅读此文后,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建国前夕,烽火渐熄。当大家都沉浸在胜利的喜悦中,准备论功行赏之时,有这样一位老兵,他拒绝了组织给安排的官职,执意要回到家乡。

这样的决定,让人不禁好奇,究竟是怎样的经历,塑造了这样一个淡泊名利的灵魂?

家乡又有这么怎样的牵绊,让他毅然决然放弃这大好前程呢?

毕竟,在那个百废待兴、英雄受勋的年代,多少人为了一份荣誉和地位,甘愿付出一切,而他的选择,却与常人大相径庭。

炊事班“老班长”

老兵的名字叫李开文,一个在革命队伍中默默无闻的人,但却是毛主席心中不可或缺的存在,是跟随身边长达11年的炊事员。

李开文

实际上,李开文并非一开始就是炊事员,他曾是一名意志坚定的红军战士,担任过担架一班的班长。

在长征路上,由于不幸受了重伤,导致耳朵受了重伤,故才转入了炊事班。

千万别低估了炊事班的分量,自古以来“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的训诫,便揭示了后勤保障对于战争胜利的关键作用。

尤其在那段漫长而艰辛的长征岁月里,填饱肚子是支撑战士们前行的基本保障。

长征途中,多是极端且恶劣的条件,食物的获取变得尤为艰难,几乎到了捉襟见肘的地步,这无疑增加了炊事班的工作难度。

李开文,这位炊事班的中坚力量,和他的战友们一道,面对粮食短缺的困境,他们四处寻找可食用的野菜,甚至剥树皮。

到了最艰难的时候,还将腰间的皮带割下,用以熬煮成汤,聊以充饥。

获取食物只是第一步,长征途中频繁遭遇的恶劣天气,如何在阴雨连绵、柴火稀缺的情况下保证火种不灭,又是一个严峻的挑战,每顿饭都是一场与自然的斗争。

炊事班成员们不得不想尽办法,有的人轮流守夜看护火堆,有的人比如李开文,用自己的体温来烘干潮湿的柴草,只为能让战友在艰难的日子里能有一口热食。

长征结束后,李开文因其在炊事岗位上的卓越表现,被调入中央红军序列。

随后他又被派遣至延安,凭借着出色的业务能力和对工作的无限热忱,担任中共中央组织部炊事班班长一职,并赢得了“老班长”的美誉。

再后来,他因其出色的表现又被委以重任,成为中央特灶班班长,直接服务于毛主席等国家领导人的膳食安排,这一干便是11年。

毛主席

在革命斗争的紧张岁月中,毛泽东主席经常因繁重的国事工作至深夜,饮食起居无定时。

某个寒冬腊月,李开文像往常一样准时完成了晚餐的烹饪,却迟迟未见主席的随从前来领取。

忧虑于主席可能因工作过度而忘记用餐,影响身体健康,他决定亲自将温热的饭菜送至主席的办公室。

步入书房的那一刻,一阵刺骨的寒风从门缝溜入,让李开文不禁打了个寒战。

这一细微的动作,立即吸引了正在案头专注书写的毛主席的注意。

他立刻搁下笔,起身从身旁取出一件厚重的羊皮背心,想要披在李开文身上。

面对主席的关怀,李开文连忙摆手推辞。毛主席笑着说道:“老班长,别硬撑了嘛,你的衣服太单薄呦。我个子大,耐得住冷,这件背心你穿着正合适嘛”。

见李开文仍推辞,毛主席又打趣道:“你要是冻坏喽,谁来给我做我最爱吃的红烧肉啊?”

毛主席

闻言,李开文心头一暖,接过了背心,感受到了不仅是衣物带来的温暖,更有主席那份深深的关怀。

在长年累月的朝夕相处之间,李开文以自己精湛的厨艺,质朴忠诚的品质与毛主席建立了深厚的革命情谊。

拒绝官职,回家“还债”

1949年7月,李开文跟随毛主席抵达了北京,眼看新政权即将建立,要妥善安排退伍战士们接下来的工作。

鉴于李开文,有在中央机关干部学校的教育背景,及一直以来的优秀表现,组织有意让他前往天津,担任天津糖厂副厂长一职。

然而,面对这样的任命,李开文出乎意料地婉拒了,表达了回归故里的强烈愿望。

组织尊重其个人意愿,转而提出让他担任金寨县副县长,这一提议非但没有让李开文感到荣幸,反而让他倍感压力。

他认为,自己连管理上千人的工厂,都自认难以胜任,更何况是负责数万百姓的副县长职务,况且自己文化水平有限,恐难当此大任。

于是,李开文再次谢绝了组织的安排。他坚持认为,应由更有才学、更适合的人来承担这样的重任,而自己唯一的愿望,就是尽快回到家乡去“还债”。

李开文

面对李开文坚定的归乡决心,组织最终同意了他的请求。在离京前夕,李开文特意前往香山双清别墅,向毛主席告别。

毛主席听闻老班长即将启程,眼神中流露出几分不舍:“老班长,听说你要回家还债,是还什么债啊?”

面对毛主席的询问,李开文缓缓道出了内心的真实想法。原来,当初李开文离开家参加红军时,妻子刚诞下一对双胞胎,尚在襁褓之中。

这么多年,留下妻子一人,独自挑起抚养四个孩子的重担,实在是亏欠妻儿了太多。

毛主席对此深感触动,并且还叮嘱他:“无论走到哪里,切莫忘记是从中央出去的。”

毛主席

李开文庄严地点头答应,承诺自己的一言一行,都将维护中央的荣誉,绝不使之蒙羞。

告别毛主席后,李开文立即踏上了归途,连续不停地赶路,经历了四十多个小时的跋涉,终于回到了自己的家乡——金寨县板棚村。

而映入眼帘的家园景象,令人心酸,往日温馨的居所,已杂草丛生。

从李开文弟弟的口中获悉,在他离乡背井的日子里,自家的房子被国民党军队一把火烧了。

无奈之下,妻子只能带着孩子四处避难,尽管如此,她依旧坚持等待了整整十年,期盼他的归来。

十年后,还不见他回来,妻子以为他已不在人世,只好改嫁他人。

李开文与亲人们

听到这一连串的变故,李开文心中虽有酸楚,却未有丝毫责备,深知妻子已竭尽全力,对于她的选择,给予了理解和尊重。

随后,他向当地干部表达了想在家乡服务的愿望,希望能担任粮站站长一职。

起初,鉴于李开文的中央工作背景,地方领导倾向于安排更为重要的岗位给他,但面对李开文的坚持和诚恳请求,最终同意了他的申请。

自此,李开文作为粮站站长默默奉献多年,始终铭记着毛主席的教诲,忠诚履行职责。

不仅为当地的粮食储备工作,做出了显著贡献,还荣获了劳动模范的光荣称号。

1992年,李开文走完了他作为一位忠诚、敬业的老红军的一生。

0 阅读:215

回顾近代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