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诗人泰戈尔在其作品《飞鸟集》中写道:“你看不见你自己,你所看见的只是你的影子。”
泰戈尔认为,我们平日所认知的自己,实则并非真实的自我。这是因为我们常常忽略了本体的内心世界。恰似阳光投射下的影子,仅仅是我们自身的表象而已,而内心的本真模样,却难以以直观的形式呈现在我们眼前。
既然我们难以看清自己的本心,自然也就无从知晓自己的内心究竟发生着什么。由于看不清自己真正的情感,也就无法洞彻真实的自己,自然更做不到切实地改变自己。如此一来,我们的自我成长便难以得到实质性的改变。
为什么这么说呢?
比如,很多人都喜欢在众人面前吹嘘自己、提升自身形象。
从表面上看,他们是期望别人高看自己,以此满足自身的虚荣心。然而,虚荣心的背后又是什么呢?
阿德勒提出,自卑感常常驱使人们通过夸耀来掩饰内心的不安全感。
这些人往往对自己缺乏真正的自信,通过吹嘘来获取他人的认可,以弥补内心的不安全感。
有人反驳道说:“有些人天生就有很强的优越感,也许并不是自卑导致的。”
没错,若是一名富家子弟在众人面前自吹自擂,或许并非自卑感在推动,因其天生的优越感似乎与此行为的关联更大。
然而,当一名穷苦大众有类似举动时,很大可能是自卑感在作祟。
那么,当我们自身也有夸耀自己的诸多行为时,究竟是出自自卑感还是优越感呢?这确实难以断定,需要我们深入探寻自己的本心,甚至可能连我们自己都难以清晰分辨。
再比如,当你的朋友开玩笑地对你说:“你是不是没带脑子。” 有些人会非常淡然地问道:“咋啦?发生什么事情了?” 他们能够自动将对方带有攻击性的指责过滤掉,呈现出满不在乎的模样。
而另一些人则会非常气愤地反怼:“你才没带脑子呢,有事说事。”
侮辱性的语言犹如浓烈的酒精,当洒向完好的皮肤时,我们可能不会有太大感觉;可一旦掠过伤口,它便如同探测器一般,帮助我们找出伤口的位置,同时让我们感到撕心裂肺的痛。
那么,此时刺痛我们的究竟是自尊心还是自卑心呢?或许,连我们自己也很难确切分辨。
再比如那整日争吵却又不离婚的夫妻,究竟是爱的情感多一些,还是恨的情感多一些呢?若说是爱,那为何争吵不断?可若说是恨,却又为何继续相守?这其中的爱与恨,着实让人难以分辨。
又比如,你深爱着自己的孩子,期望他能按照你的指令行事,笃定这样能让他少走许多弯路。一旦他反抗,你便严加斥责。然而,此时你究竟是因为自己的权威受到挑战而斥责,还是真心为了他好呢?这种行为到底是无私还是自私?或许连你自己都难以分清。
确实,很多时候,我们真的无法清晰地分辨自己的感情。在每个人的自我成长过程中,正是由于不知道自己的内心到底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所以当自己变得情绪紊乱、喜怒无常时,根本无从知晓自己为何会变成这样,仿佛自己变成了另外一个人。
我们在生活的波澜中,常常被各种复杂的情感所裹挟,爱与恨、无私与自私、期望与失望相互交织,让人在情感的迷宫中迷失方向。我们渴望理解自己,却又常常陷入自我认知的困境,难以洞察内心深处那微妙而又复杂的情感变化。
据一项2021年的社会情绪调查显示,超过70%的受访者表示自己每周至少会经历一次因琐事而导致顷刻间情绪崩溃,进而进而导致关系紧张。
情绪管理之所以如此艰难,关键在于我们常常对自己的内心变化缺乏清晰的认知,不明白情绪为何而波动。这就如同我们去医院看病,需先确诊病情,而后才能对症下药。然而,对于情绪的 “确诊” 本身却异常艰难,更不要说为情绪 “开药”了,后者更难。
我们的内心世界犹如一座神秘的迷宫,只有通过不断地自我反思和深入剖析,我们才有可能逐渐理清这些复杂的情感脉络,更好地理解自己的内心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