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是条宽容的长河,我们终会用平和的眼光去释怀过往的恩怨情仇

无知的求道者 2024-10-15 15:37:46

“世事浮云何足问,不如高卧且加餐。” 汪维在《酌酒与裴迪》中,将世事视作浮云,认为其变幻无常,实在无需过分铭记。倒不如安心高卧,多进饮食以保重身体。此句诗充分展现了作者对世俗恩怨的淡然处之,以及对内心平静的执着追求。

不单单是汪维,相信我们大多数人亦能抵达这般心灵境界。伴随时间长河的不息流淌,我们终究会放下对诸事的执着。对于往昔的恩怨情仇,我们皆会怀有一份发自肺腑的释怀与解脱。

据心理学家研究表明,约有 75% 的人在历经一段较长时光后,对过去的矛盾冲突会萌生出释怀之心。时间,确为治愈一切伤痕的妙药。在岁月的滔滔长河里,诸多曾经刻骨铭心的恩怨情仇皆逐渐被冲淡。

缘何如此呢?只因我们的认知发生了质的转变。

终有一天,我们会变得释怀

在金庸的武侠小说《笑傲江湖》中,有这么一句话:“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江湖的地方就有恩怨。” 这句话意味着,在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里,冲突与恩怨仿佛成为了永恒不变的旋律。无论我们行至何处,与何人相处,似乎总是难以避免各类误解、争吵以及伤害。

然而,令人欣慰的是,随着时光如蜗牛般缓缓蠕动,我们对于过往的纠葛往往会经历从看淡到释怀的心境转变。恰似时间的悄然流逝,那种悄无声息的消融,常常令我们倍感意外。

比如,苏轼与章惇的故事,展现出恩怨情仇并释怀的一生。苏轼与章惇本来是很好的朋友,他们有着相同的抱负,有着对梦想的共同憧憬。在科举之路上,他们相互鼓励,相互安慰,遇到苦思冥想的学术问题时,他们也会相互为对方解惑。在这样的互帮互助下,他们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然而,命运多舛,当他们踏上仕途之后,便从朋友转变为了敌人。章惇与苏轼同样都是为了改变国家的面貌,可是他们却选择了不同的道路。章惇侧重于变法维新,而苏轼侧重于遵守旧制。

当时,由于革新派占据上风,许多守旧派一度遭到打压。苏轼也一度遭到打压并被贬到黄州、惠州、儋州等各种贫苦之地任职。苏轼曾记恨章惇的不念旧情,章惇也厌烦苏轼的多方阻碍。

多年之后,苏轼和章惇在他们的晚年开始对自己的一生有所反思。他们看透了朝局的变幻无常,也看清了人心的反复。自此,他们开始变得豁达,也渐渐原谅了对方。

我们的一生好像总是绕不开恩怨情仇这四个字,面对同一个人,我们会因为一些关心的语言或者动作而为之动容,我们又会因为对方的言辞犀利而抱怨不断。我们会因为某些利益而相互倾轧,也会因它而相依为命。有时候,我们对它爱得撕心裂肺,我们又对它恨得咬牙切齿。但是,多年之后回头一看,转念一想,原来只是造化弄人而已,自己也慢慢变得释怀和平静。

以2019年一项关于“时间与情感修复”的研究为例,该研究调查了1000名年龄在30岁以上的成年人,发现随着时间的流逝,人们对过去的恩怨情仇逐渐释然,心态更加平和。

这是一个让人感到欣慰的结果。正如老话说的那样:“天下没有解不开的疙瘩。”当然,这句话的意思更多侧重于自己心里的疙瘩,而不是两个人之间的疙瘩。

这不禁引起了我们的好奇,为什么我们的内心会发生如此之大的变化呢?其实,是我们的认知发生了改变而已。

认知的改变,也是释怀的体现

我们之所以对一些人或者一些事不再有更多的怨恨,是因为我们的认知随着时间发生了质的改变——我们通常会将事情的不良结果更多的归因于情境因素的权重,而不是简单地判断对方的善恶。

在戴维·迈尔斯的《社会心理学》一书中,有这样一段话:“当人们听到某人以某一特定立场进行辩论后,若即刻要求听众进行归因,他们往往会假定该立场即为辩论者自身真正的立场。然而,一周后再让听众进行归因时,他们则会更多地关注情境所带来的限制。”

戴维·迈尔斯指出,我们的所思所想,以及一切言行举止,虽然都是经过“自身品格”而做出的决定;但是,我们便很容易将一切的荣辱成败全部归咎于个人。不过,经过一段时间之后,那些一度被我们所认为的荒唐行为,以及那些被认为不可理喻的行为,尽管它们看似出自对方的意愿,实际上却可能并非出自对方的本心,而是受到了外部环境的逼迫或迷惑。

也许,我们找到了恩怨和释怀的根源。一旦有人做出了不利于我们的行为便会在一段时间内憎恨一个人?因为在我们的认知当中,总是有着这样千古不变的认知:人是决定一切的关键。而实际上,我们严重低估了事物本身对我们本心的影响。经过时间的洗礼,认知或多或少都会重构,也许我们便能真正站在对方的立场体察他的心情。此时我们便能明白,那种无奈、无助以及信仰的坚定。如果换成自己的话,可能也无法抗衡。想明白了这一点,自然也便能做到释怀。

鲍叔牙就是这样一类人,他不会凭借对方的行为而妄下结论,进而做到真正去释怀对方。

管仲和鲍叔牙曾经一起做生意,鲍叔牙比管仲出资多,但是,每次分红的时候,管仲总是拿大头。其他同事对此感到不满,认为管仲是贪财之辈。后来,鲍叔牙说:“他不是那样的人,只是因为他还有老母亲需要赡养。”

管仲曾多次当官,但是却被多次罢免。很多人都认为他并没有才能。后来鲍叔牙却说:“他很有才能。只不过,他的才能没能遇到好的领导,也没有合适的时机。”

管仲也曾多次被征兵入伍,打仗的时候,管仲总是悄悄躲在后面。很多士兵都瞧不起他,而鲍叔牙却说:“他理解管仲,他并不是胆小怕事的人。他只是担心自己的老母亲无人照顾而已。”

鲍叔牙和管仲是多年的好朋友了,所以,鲍叔牙理解管仲。我们换一个角度来思考的话,你就会发现一个惊人的事实。当你和一个人闹矛盾之后,你可能会对他发自肺腑的恨,但是,当你们相处很久之后,你了解了他的一切,了解了他所有的外部环境。然后,如果易地而处的话,你站在他的位置的话,你可能也会这样做。对于他曾经对你的无礼以及荒唐,你可能会真心的选择原谅和释怀。

总体来说,对一切恩怨情仇的释怀,是对过去的认知做出巨大的重新调整。以前你可能认为,对与错大多源于个人的意愿。多年之后,你会发现,善与恶可能是由于外界对他的压迫导致的不为人知的苦衷,以及个人立场的坚持,而并非针对你个人。只不过,双方偏偏这么倒霉,被命运安排在这个矛盾的十字路口相见而已。

时间是一位睿智的导师,它总是以无声的语言教会我们如何认清他人和自己。曾经的对手,其实和你一样,同样演绎着一场辛酸的故事,只是彼此的无奈程度并不相同罢了。而当我们回首往昔的恩怨情仇时,那些一度让我们难以忍受的冷淡,那些一直让我们耿耿于怀的冷眼旁观,都有一双手在背后操控着这一切。当我们明白了这一点,也便失去了原本的尖锐。

心灵的成长并非简单的遗忘,而是对一切的释怀达到了一种质的理解。一旦我们放下由个人标准判定的万事万物,便会自然而然地放下心中的偏见,实现真正的释怀。一旦我们放下了内心偏激的重担,便能自由地呼吸。

0 阅读:4

无知的求道者

简介:扩展认知,仿若拨开人生云雾,原来四处全是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