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3年伟人途经淮海战场,为何发火说:粟裕不是樊哙,我也非刘邦

趣史談过去 2024-06-16 15:48:39

1953年,毛主席外出视察后返京,乘坐的火车途经南京、徐州、济南等地,毛主席一下子就想到了这是粟裕当年作战过的战场,再次夸赞他带兵作战的能力。

陪同毛主席视察的陈毅是与粟裕共事多年的战友。听到毛主席对老搭档的褒奖,他忍不住接话说,粟裕是樊哙。

谁知说完这句话后,主席发火说:粟裕不是樊哙,我也非刘邦。毛主席听了这句话后为何突然发火呢?将粟裕比作樊哙,有何不妥之处?

粟裕1907年出生于湖南怀化市,二十岁那年,粟裕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一名普通的红军战士。

南昌起义爆发时,他担任起义军总指挥部警卫队班长。一年后,他又参加了著名的湘南起义,并跟随军队来到井冈山,在那里他见到了毛主席。

在三年不到的时间里,粟裕便因屡获战功,从一名普通战士升为营长、团长等,足以可见其能力。

粟裕和毛主席第一次接触是在1929年。这时主席正遭遇着人生的灰暗时刻,决定前往漳州指挥队伍,调养身体,考虑到他的安全,陈毅派一个连前去保护他,也就是粟裕所在的连。

这段时间虽然毛主席在养病,但每天仍然坚持看书、写文,经常夜深后房内的灯还亮着。有一次,粟裕对毛主席随意写下的关于游击战的手稿,如获至宝。

看完后说,虽然现在游击战术不被认可,但总有一天,会被证实这是正确的。

毛主席也没想到粟裕会有这样的见解,之后时常将粟裕叫到身边,一起交流见解。粟裕在晚年时,也曾在回忆录中写下,说这段经历让他终生都受益匪浅。

之后毛主席在牺牲将士名单上看到“粟裕”名字在其中时,还惋惜心痛不已,但幸好只是个误会。

在抗日战争期间,粟裕的军事才能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在天目山战役中,率两万人败敌军七万余人,毛主席看到后大喜,还预言说粟裕的能力,将来可以指挥四五十万的军队。

1948年,毛主席本想调粟裕南下缓解刘邓大军和中原战场的压力,但粟裕却提出了新的见解,要充分利用我军优势,不要贸然南下,削弱中原战场的实力,毛主席在深思熟虑后也同意了这一观点。

但也要求他在四到八个月内,在汴徐线一带,歼灭五军等部五六个到十一二个正规旅为目标,完成渡江的任务。但粟裕只用了两个月,就超前完成这一任务。

1948年11月,粟裕率华东野战军发起淮海战役。战役正式爆发前,粟裕在脑中就对战场形势进行了仔细分析,发现黄百韬兵团到达新安镇后,歼灭这部分敌军成了粟裕的第一个任务。

但这时敌我双方力量差距大,我军在将领、武器等方面都不占优势。因此,在刚交锋时,处于劣势。

于是粟裕提出不能硬碰硬,通过地道战壕等进行掩护,发挥我军优势,将他们一步步进行瓦解。

就这样,在粟裕的指挥下,黄百韬兵团、黄维兵团、杜聿明集团,华野打了其中两个,我军最终赢得了淮海战役的胜利。

毛主席对粟裕在这一战中的表现也交口称绝,多次提到粟裕是淮海战役胜利的头号功臣。

回到文章开头,为何毛主席对陈毅把粟裕比作樊哙发火呢?这是因为毛主席认为“粟裕是人民的儿子”,不能将他简单地与历史人物对照。

而且樊哙虽然也是一代名将,但最后结局其实算不上多好。

所以,主席才会强调,自己不是刘邦,粟裕也不是樊哙。对粟裕的信任维护,可见一斑。

0 阅读:10

趣史談过去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