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皇如何亲政?简述睦仁身边“宫中”集团的政治作用

恒鼎谈历史 2023-12-28 17:30:04

关于明治天皇以及战前天皇的实际权力,国内经常有两种极端误解:一种认为天皇跟中国皇帝一样,是“绝对君主”,必定“乾纲独断”,无人反对;另一种认为他是英国国王一样的“虚君”,虽然坐在皇位上,但“统而不治”,具体事务完全交给各路政治家。

应该说,两种理解都有道理,却也存在共同的问题,即认为睦仁本人是一个独立的政治实体。但事实上,无论睦仁还是后来的大正天皇嘉仁、昭和天皇裕仁,其权力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身边的顾问团体——“宫中”集团共同存在。

描绘西南战争的浮世绘

所谓“宫中”集团,狭义上说是担任过“宫中顾问官”职位的官僚,但广义上讲,是以明治天皇身边的“侍补”(帝师)群体以及天皇本人信任的一些非主流派高级军官组成的政治团体。在探察近代日本历史时,最容易被忽略的就是“宫中”集团。一来他们在后世人眼里赶不上西乡隆盛、大久保利通、伊藤博文这些位于前台的政治家有名,二来他们的作用并没有写在各种已经问世的历史书籍或通俗小说里,而是深藏在他们本人的日记或宫廷记录里,研究深度不足者很难触及。

那“宫中”集团都有谁呢?首先要从一个叫元田永孚的人说起。

元田永孚

元田永孚是熊本藩的武士,自幼热爱儒学,成年后受到水户藩儒学的影响,希望能够以鼓励“实学”的方式推动国家改革。明治维新后,年过五旬的元田永孚开起了私塾,由于他的儒学知识极为丰富,明治四年(1871)五月,在明治政府掌权者大久保利通的保举下,元田永孚出任宫内省“侍读”,为睦仁讲说《论语》《日本外史》等各类儒学与日本国学经典。不知不觉中,他渐渐成为睦仁身边的得力帮手。

1877年8月29日,在元田永孚的建议下,宫内省新设“侍补”一职,负责“君德辅导”,即睦仁的日常教育,到1878年3月,共有10人成为“侍补”。这些人并不是等闲之辈:一等侍补有前文提到的宫内卿德大寺实则,有深度参与幕末政治的维新志士吉井友实(萨摩)、土方久元(土佐),三等侍补还有原佐贺藩主锅岛直彬。之所以让这么多人充任“侍补”,主要是天皇睦仁逐渐成长起来,大久保利通需要有一个可信赖的工作团队围绕在睦仁身旁,频繁接触、辅导天皇,帮助天皇解释政府提案,确保天皇不会有什么出格之举。日后,大久保利通还准备就任宫内卿,让自己成为连通政府与天皇的管道。

大久保利通

但始料未及的是,1878年5月14日,大久保利通遇刺身亡。他的死不但标志着明治维新初期的“明治三杰”(西乡隆盛、大久保利通、木户孝允)全部退出历史舞台,也导致本已走向平衡的政治结构重新分裂:行政权方面,大久保利通的衣钵由伊藤博文等人继承,但在宫内方面,却是由“侍补”掌握着明治政府与天皇睦仁之间的沟通渠道,他们也开始着眼于利用这种权力增加自身对国家政治的主导权。大久保利通建立起来的这个工作团队,不但没有限制天皇,反而成了天皇的左右手。

就在大久保利通去世后两天,元田永孚等5名“侍补”立刻提议,要求实现“天皇亲政”,睦仁也回应“各方奏报事宜甚妥,从今以后(朕)应多加注意”,这等于是对明治政府明确表示自己想要直接参与政治事务的意图。为了稳定局势,5月18日,伊藤博文接受“天皇亲政”的提案,允许“侍补”旁听内阁会议。从这一时期开始,日本高层政治的主要矛盾便是伊藤博文等希望规范皇权、建立宪法体系的政治家与睦仁身边的“宫中”集团之间的矛盾。

佐佐木高行

很快,睦仁第一次主动干预政府人事任命。他想让身边的一等侍补佐佐木高行出任工部卿(主管工业)。佐佐木高行出身于幕末土佐藩,少年时代修习儒学与国学,曾与幕末名人坂本龙马一道参与促成“大政奉还”。明治维新后跟随岩仓使节团前往欧美各国考察司法制度。结合明治政府组建以来采取的激进改革,再结合大久保利通遇刺的事实,佐佐木高行认为维新改革进展太快,应该重视“王政复古”理念,开一开倒车,把车开回到上千年前的“天皇亲政”时代。正因如此,伊藤博文并没有听从天皇的指令,拒绝让佐佐木高行成为工部卿。

为了不让“侍补”捣乱,明治政府做出调整。1878年12月开始,政府邀请天皇在每周一、三、五3次“临御”内阁会议,明治政府高级官员可以在一周里3次面见天皇;1879年4月,政府确定“御前议事式(章程)”,规定天皇可以“亲临内阁或在宫中召见大臣、参议”。既然“侍补”是介于天皇与明治政府之间的纽带型人物,那么加强天皇与明治政府高级官员之间的强人际关系纽带,就可以不让“侍补”这个中间商赚差价。

伊藤博文

感受到压力后,元田永孚在1879年7月孤注一掷地起草了一份《教学圣旨》,抨击明治政府推行的教育理念一味追求“文明开化”,搞得“舍本逐末”“伤风败俗”,要求重新在教育中加入“道德之学”、培养民众的“仁义忠孝之心”。当时明治政府正在推动新的全国性教育法令,一旦这份《教学圣旨》得到首肯,元田永孚就能以天皇权威压制明治政府,继而提升“侍补”的政治地位。

怎知明治政府的领导者伊藤博文也毫不手软,立刻撰写反驳文章《教育议》,从正面批判元田永孚:“政谈之徒过多,绝非国民之幸福……盖现今之书生大抵出于汉学学生之种子,汉学学生往往开口即谈政理,攘臂而论天下之事,然而转其读及洋书,却无法静心研磨,屈节而从事百科……喜议空论,滔滔成风……今应矫正其弊”。

面对“侍补”与明治政府之间的争斗,睦仁仍是选择支持明治政府。一来教育理念的推广与国家教育制度的构建之间并不矛盾,放手让伊藤博文去建立教育制度,也便于日后推广有利于自己的教育理念;二来睦仁成长于深宫,也不太懂得如何在一个官僚体系中运作一份法案,贸然发布一份“圣旨”级别的文章很容易降低自己的权威。于是他废除《教学圣旨》,同时批准伊藤博文在9月26日发布第一次《教育令》。

睦仁

对此,元田永孚气愤不已,一气之下以辞职相威胁,要求明治政府通过自己的提案。这是很不明智的,“侍补”虽然伴在天皇身旁,但毕竟是宫内省的一个官职。明治政府也不含糊,不仅允许他辞职,还在10月13日直接废掉“侍补”职位,所有担任“侍补”的官员不得不另谋出路。

当然,睦仁也不会不管他们。虽然睦仁没办法阻止明治政府废除“侍补”,但不代表他没办法留住这些人。10月20日,睦仁召见了元田永孚、佐佐木高行等数位原来的“侍补”,告诉他们虽然侍补废官,“心中所想仍应无虑上达天听”。随后元田永孚留任为“皇后府大夫”,继续留守皇后身边,进而与天皇睦仁建立联系。至于其他离开皇宫的原“侍补”也得到了很好的待遇,如佐佐木高行离任半年就充任元老院(国会参议院的前身)副议长之位。这些人虽然一时被赶出皇宫,但各自也获得了新的政治力量,待到他们的力量重新结合,天皇睦仁手中的政治势力就会更加强大。

1878年至1879年的“天皇亲政运动”虽然没有什么实质性效果,却让天皇获得了一批拥有实际权力的旧维新志士。在接下来的数年里,“宫中”集团将给伊藤博文等主流政治家造成巨大麻烦。

5 阅读:453

恒鼎谈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