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宋诗,缺了一个字,却成了今年高考语文最有创意的一道题

解忧诗词 2024-06-16 22:13:40

“创新”是高考语文的一大主题,近年来,几乎每年都会出现新的题型。

例如2021年,在考查名句默写时,增加了意象类默写题。

还有2022年,语言文字运用中的成语题,由选择题变成了填空题。

而今年高考语文最有创意的一道题就是全国甲卷的诗歌阅读,选的是一首缺了字的宋诗。

这还是高考试卷中,第一次使用有文字残缺的材料。

《次韵钱逊叔泛舟虹桥》

吕本中〔宋代〕

半篙春涨绿平溪,二月江城草色齐。

舟比蜉蝣千顷外,□同斥鴳一枝栖。

野桥柳线斜风软,曲槛花光夕照低。

却讶探骊人不至,清樽画航倩分题。

吕本中是两宋之交的诗人,宋朝最著名,影响力最大的诗歌流派“江西诗派”,最初便是由他命名的,而后人也将他归为这一派别。

虽然,他的诗歌也受江西诗派影响,但是又没有完全继承江西诗派艰涩的特点,反而呈现出几分清新明丽的特点。

从这首《次韵钱逊叔泛舟虹桥》便可窥一二。

“半篙春涨绿平溪,二月江城草色齐”,诗歌开门见山,点明了节令——初春。

农历二月,春的气息开始弥漫,江面上水位上涨,呈现出碧绿的颜色;岸边的小草也开始萌芽,青翠整齐。

“篙”原是指撑船的竹竿,古人常用此来表示水位的变化。

初春的雨量通常不大,“半篙”,不多不少,正符合春水初涨的特点。

“绿”字看似普普通通,却最能代表初春的清新与活力。

而“齐”字画面感极强,不仅描绘出了草木的长势,更表现了春的勃勃生机。

“一切景语皆情语”,置身于如此生意盎然的环境中,诗人的愉悦心情可想而知,这也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

“舟比蜉蝣千顷外,□同斥鴳一枝栖”,颔联两句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将诗人泛舟湖上的心理感受刻画得十分细腻形象。

“蜉蝣”,是一种极小的昆虫,它的幼虫通常生活在水中,成虫后生命非常短暂,甚至有“朝生暮死”的说法。

多用来比喻生命短暂,或是渺小的存在。

苏轼在《赤壁赋》中也曾提到“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而“斥鴳”是庄子《逍遥游》中用来与大鹏作对比的鸟,飞的不高,生活在水边的小树枝上,多用来形容安于现状。

荡漾在一望无际,烟波浩渺的湖面上,那一叶扁舟就像蜉蝣一样渺小;又像斥鴳在树上找到可以栖息的地方。

诗人用这两个比喻,表达了一种人生如梦,随遇而安的心态。

“野桥柳线斜风软,曲槛花光夕照低”,颈联两句进一步描写春色。

顺着诗人的笔触,初春野外的优美风光层层铺展开来:潺潺流淌的河面上,有一座小桥。

桥边的柳树在微风吹拂下,袅娜地舒展着枝叶。

走过小桥,可以看到曲曲折折的栏杆。

栏杆旁的花朵,沐浴在夕阳的余晖下。

光与色,近景与远景,动态与静态,相互交错,相互融合,好一幅宁静幽美的春日夕照图!

一个“软”字不仅展现了柳条袅娜姿态,更突出了春风的温柔,营造了一种宁静和谐的氛围。

而“低”字描绘了夕阳西下的画面,突出了时间与空间上的变化,增强了整个画面的层次感与立体感。

看似平凡的字眼,却能营造出极其唯美的意境,这也正是诗词的魅力所在。

最后尾联“却讶探骊人不至,清樽画航倩分题”,转入叙事抒情,照应标题。

“探骊”最初源自《庄子集释》,到九重深渊之下,在黑龙的颔下夺取宝珠,比喻极其难得。

唐朝时,刘禹锡、元稹、韦楚客三人相聚于白居易家中。

四人席间谈起六朝兴废,感慨万千,于是便约定以此为主题,各写一诗。

最后刘禹锡以一首《西塞山怀古》,力压元白,“四人探骊龙,子先获珠,所余鳞爪何用耶”。

后来便用此来形容写诗作文极为精妙。

诗人与友人们在精美华丽的画船上,一边饮酒,一边写诗唱和,其中的欢乐自是不用多言。

唯一遗憾的是,还有一些才华横溢的好友未能前来相聚。

整首诗来看,通过几个镜头的突转突接,将初春的美景刻画得淋漓尽致。

文字如行云流水,营造了一种岁月静好的氛围,令人沉醉。

再来看这次的高考题目。

选择题中,很显然A、B、D是正确的,只有C是错误的。

“舟比蜉蝣千顷外,□同斥鴳一枝栖”,虽然在庄子的《逍遥游》中,斥鴳确实是用来和大鹏作对比的。

但是这里不是对比,而是比喻,像斥鴳一样在树上栖息。

根据前面的“舟比蜉蝣”来看,缺的应该是形容自身的字。

而且想象一下以大鹏的体积,怎么在小树枝上栖息?

所以很明显C是错误的。

若是直接考缺的是什么字,可能会难倒不少学生。

但是作为判断正误的选择题,明显难度下降。

不知你们认为这里的缺处可以填哪个字?欢迎一起来讨论。

-END-

作者:解忧诗词

注: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1 阅读:89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