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闹”这个形容词是谁发明的?其心可诛

孙韶说文化 2024-07-22 08:40:35

“农闹”这个形容词是谁发明的?其心可诛

作者:闫西群

最近,在网上经常看到“农闹”、“农喳”、“白食闹”这些字眼,非常扎心,这明显带有侮辱和歧视性质。据说这是网络流行语言,非常火爆,特指那些维权或争取利益的农民。

现在农民到底怎么了?为什么有人总是与他们过不去,往他们身上泼脏水,把“农闹”的帽子硬硬地扣在他们的头上,是谁发明了这个形容词呢?

在人们的眼里,农民是面朝黄土背朝天,老老实实,勤勤恳恳的人。他们像老黄牛一样,任劳任怨,非常朴实。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广大农民积极拥军支前。当时,各村支前队伍争先恐后地奔赴前线。特别是淮海战役时期,山东、河北等地的支前农民每人推着一部独轮车,满载粮食和武器弹药,冒着敌人的炮火,冒着生命危险,浩浩荡荡地运往前线,场面非常壮观。难怪陈毅元帅说淮海战役的胜利,是广大农民用小车推出来的。

建国后,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广大农民没日没夜,辛苦劳作,多打粮食,支援国家建设。那时,工业没有发展起来,极其落后,甚至连一些日用品都得靠进口。人们把火柴叫“洋火”,铁钉叫“洋钉”。农民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在自己吃不饱的情况下,勒紧裤腰带,积极缴纳爱国粮,以农助工。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的感召下,农民迸发出了磅礴的活力。农闲时间,他们热情高涨,积极出义务工,整田地、筑水坝、修公路、优化河道、兴建水库。当时修建水库时,农民是自带干粮,义务出工,没有任何报酬。他们凭着肩挑背驮、挑战自然的信心,挥汗如雨地奋斗在水利建设一线。

1960年红旗渠动工,勤劳勇敢的30万林县老百姓,发扬愚公移山的精神,用极其简陋的原始工具锤子和铁铲,众手凿开了太行山脉,修建了1500公里长的红旗渠,震惊了世界。后来,这个悬在太行山腰的“人工天河”,被誉为世界水利第八大奇迹。

治理淮河,造福百姓。自南宋建炎二年(1128年),淮河就是一条害河,其地理环境极其复杂,难以治理。据记载,从14世纪至19世纪期间,淮河流域一共发生水灾350多次,旱灾280多次,给两岸百姓带来了极其沉重的生命与财产灾难。新中国成立后,国家立即展开了对淮河的系统治理,动员了83万民工,建成了亚洲第一坝,实行了蓄泄兼筹。从1950年10月到1957年冬,共治理河道175条,修建水库9座,修建4600余公里堤防,淮河两岸由衰到兴,成了米粮川。

在那个艰难时期,仅水库全国就修了八万六千多座。所有这些,都浸泡着广大农民的心血和汗水。由于劳动强度很大、环境恶劣、营养较差,一些农民积劳成疾,身体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如腰肌劳损、关节炎、股骨头坏死等,年纪大了之后身体更差。现在,我们依然享受着当年的水利红利。试想,如果没有当时的水利工程,现在农业的粮食如何年年丰产、丰收呢?!

改革开放后,广大农民工抛家舍业进城务工,干最脏最累的活,吃最多最大的苦,一些基本的社会福利也不能完全享受。试问,各个城市的高楼大厦,现代化建设,哪个不是农民工一砖一瓦地建起来的呢?有人住着农民建设的“安乐窝”,却侮辱谩骂农民,其良心何在?

尽管如此,个别黑心老板还压榨可怜的农民工,拖欠他们的工资,令人愤慨。难道农民工不应该维权吗?他们哪里错了?为什么给他们扣上“农闹”、“农喳”的帽子呢?难道你们不是吃农民生产的粮食长大的吗?那些污蔑谩骂农民的人,其心可诛。

城里人到了一定年限就退休,拿着丰厚的退休工资,整天跳广场舞,打太极,遛狗狗,悠哉悠哉。城里的工人为国家做出了一定贡献,理应享受一些待遇,农民能理解,也不攀比。谁让农民生在农村呢,没有福份享受这种福利。他们只能活到老,干到老,没有退休这个概念。国家念及农民曾经做出的贡献,给予了极大关怀,发放了一定数额的养老补助,绝大多数农民是十分感恩的。虽然每月只有一百多元,但他们没有嫌少,没有添乱,更没有闹腾啊。

“农闹”这个形容词是谁发明的?是一些别有用心的人恶意捏造的。

个别人老是拿养老补助的事情说事,难道老农民一辈子的无私奉献,还比不上你缴纳的那区区一点社保费吗?农民是社会的基石,否定农民,就是忘记了自己的根本。把维权或争取利益的农民称为“农闹”、“农喳”,这不仅是对农民的污蔑,更是对祖先的亵渎。请极少数人要顾全大局,以团结与和谐为重,不要挑拨离间,人为的制造社会矛盾,网络不是法外之地。

农民也是国家的主人,是我们的衣食父母,他们有一定的历史贡献。当然,农民中也有极少数不法之徒,如果他们践踏法律法规,理应受到法律的制裁。但不能以偏概全,把广大守法农民一棍子打死。往上数三代大都是农民,国家的立足之本是农业。请善待劳苦农民,留点口德,不要污染网络环境,不要叫他们“农闹”、“农喳”好吗?!​​

注:图片来自免费图库

0 阅读:0

孙韶说文化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