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二十三号,国安部在微信公众号上发布了一篇文章,叫——《守护璀璨星空》。
在文章中提到了中国的成绩,1970年中国首颗人造卫星的发射成功,也提到了天眼、北斗、祝融、天宫等等。
成绩不仅好,还惊艳世界。
但文章中更是强调了安全——太空的安全。
太空安全不仅包括了太空系统的安全,还包括了太空权益的安全,甚至还有太空轨道环境的安全。
在文中还强调了太空安全潜在的危机。
比如太空资源的争夺。
很多人看这几个字,认为太空资源无非是各种矿物,各种能源,其实不是。
矿物和能源在太空有很多,这些东西是有能力者可取之。
所谓的太空资源指的是,有限的卫星频率,有限的轨道等等。
以卫星频率来说解释一下。所谓的卫星频率,简单的说就是通信的频段,在卫星通信的时候,并不是说所有的频段都可以使用。
因为电波在大气层传播过程中是有损耗的,经过验证只有在30GHz附近的频段这种损耗才是最小的。
所以这个频段就被叫做半透明无线电窗口,也是世界各类卫星使用的主要频段。
那么在国际规则中,卫星频段的分配验证是先申报就可以优先使用。
那么在太空探索过程中,显然美国和苏联有着天然的先发优势,所以如今的黄金导航频段80%被美国,以及继承苏联衣钵的俄罗斯所占有。
剩下的频段就成了更加稀少的珍贵资源。
中国作为后来者,不仅在这方面,甚至是在技术上就不占什么优势,以至于在研发北斗系统的时候,就与欧洲伽利略系统进行了合作。
首先是中国在2000年相继发射了两颗静地轨道导航实验卫星,到了2003年又发射了第三颗静地轨道卫星,由此形成了一个可以覆盖中国的导航定位系统。
这套系统就被叫做北斗一号。
虽然北斗一号组网,但说到底是一个还处于试验阶段的导航系统。
如果用各种参数和美国的GPS相比较还是差很多的。
那么在这个时候,欧洲在2002年启动了伽利略系统,在此期间邀请中国加入。
在这里必须说明一点,在这个时候,北斗一号是一款区域导航系统,而伽利略系统是一款全球卫星导航系统。
所以单从功能上来说,伽利略系统在当时是优于北斗一号的,于是中国答应了邀请。
2003年底双方草签了协议,然后在2004年进行了正式签署技术合作协议。
协议内容就不说了,就说资金这一块,中国承诺投入两亿三千万欧元,首笔资金七千万欧元就已经打入到了对方的账户上了。
这是一个对双方都有好处的协议,不仅欧洲有了资金继续开发,也威胁到了美国,以至于美国在当时宣称,它们感到了威胁,就有权利击毁伽利略卫星。
当2005年伽利略首颗中轨道实验卫星升空之后,事情就发生了改变,欧洲航天局和美国的关系日渐升温。
欧洲航天局不仅同意修正之前的和美国GPS相近的发射频率,还接受了美国技术上的支持。
那么同意修正之前的和美国GPS相近的发射频率,这属于预算外的钱。
本来伽利略系统开发就缺钱,后来和中国合作,这才有了大笔钱的投入,现在又多了这么一笔投入,于是就出现了各种争吵,包括财政,利益的分配等等。
解释在这种情况下,欧洲开始在伽利略系统的研发中排挤中国。
本来投资要有相呼应的回报才可以继续下去,但中国投了大笔的钱,却在研发上禁止中国科研人员靠近。
反过来看印度,在伽利略系统中没有投入一分钱的情况下,待遇比中国还要好。
中国的大笔投入,相当于在这个项目上挂了个名而已,捞了一个好名声,然后就什么都没有了。
于是中国就打定主意,进行自主研发全球导航系统,北斗一号开始发力。
2007年中国发射第四颗北斗一号导航卫星,替换原本退役的卫星,北斗系统开始激活。
到了同年底的时候,中国发射了北斗首颗中轨道导航卫星,这就意味着北斗系统在技术和规划上有了重大突破。
而北斗一号开始定位的区域性导航系统,也开始向着全球导航系统进发,这就是北斗二号系统。
回头看一下伽利略系统,中国离开之后,欧洲各国为了经费问题吵的更加激烈了。
这严重制约了伽利略系统的研发,以至于到了2008年四月二十七号,伽利略系统的第二颗实验卫星才发射升空。
距离首颗试验卫星的发射,已经过去了五年。
这个时候,北斗系统和伽利略系统就处于竞争的地位上了。
而频率之争就提上了日程,毕竟80%的频率已经被美国和俄罗斯所占据,剩下的一个频率是这两个国家不要的次优频率。
本着先到先得的原则,中国在2010年发射第三颗北斗二代卫星,正式的获得了这个频率。
这个时候伽利略系统的三颗实验卫星,还没完全发射上去,所以伽利略系统失去了这个黄金频率。
其实北斗系统的这次竞争,还要比载人航天都重要,如果这次竞争失败,中国丢了这个黄金频率,在航天领域影响将是巨大的。
就算是这样,太空频率和轨道资源,依然是最抢手的资源,日本,韩国,印尼等国家也在想办法获取这些太空资源。
甚至汤加王国在早期就申请过大量的频道和轨道资源,有着优先使用权,甚至还依据这些资源获得了不少经济利益。
所以太空资源中,频率和轨道资源是非常珍贵的资源。
如今各国都在启动登月计划,那么在月球上的频率和轨道资源也将成为一种珍贵的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