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南山第一隐士:隐居30多年,天天清水煮白菜,如今模样已大变!

友鸿阅览趣事 2024-10-31 05:32:52

我国道教的起源地-终南山,迎来了一位躲避红尘的隐士。

他曾是红尘俗世里的佼佼者,阖家欢乐中的幸福者,却在某一个如常的日子徒步上终南山,开始了每日只能清水煮白菜的修行。

这位被称作“第一隐士”的人到底是谁?而他又为何遁入空门?

一,红尘俗世

这位“第一隐士”也被称为但侯散人,这也是他的道号。

他曾是陕西一个普通家庭里的孩子,他的父母都是陕西一个工厂里的工人,收入虽不高但也稳定。

他还有一个比他小五岁的弟弟,弟弟有些调皮但天资聪慧,但侯就在这么一个温馨美满的家庭中长大。

作为家中长子,但侯自小就被父母寄予深深的期望。而他也十分争气,一直努力学习,一路被保送到北京的重点大学。

在学校里,但侯也是那个闪闪发光的存在,他不仅在学业上遥遥领先,还收获了美丽的爱情。毕业之后,他和女友双双进入北京一家大型国企里工作,前途一片光明。

不少人听完但侯的经历,都不由地感叹:他年纪轻轻的,才二十多岁,就已经拥有了普通人难以企及的生活。

如果但侯继续按照这样的步伐走下去,那么等待他的将会是更充实更舒适的人生,可他本人的真实感受又是怎么样的呢?

实际上,但侯已经陷入了一片前所未有的迷茫之中。

他人生的前二十年一直在为家人而努力,他就像一个上了发条的陀螺一样,不知疲倦地学习工作。每当夜深人静时,但侯审视自己的内心,都感到无限的空虚。

有一天,但侯因为同事的一个小失误,被领导连带训了一顿。

他开始思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社会和职场将人的本性抹杀到何种地步,而自己的灵魂是否已经因此而腐朽?

难道在这个利益至上、物流横流的社会中,就只有牺牲自我和无限内卷这么一种活法吗?

但侯试图从书本中找寻内心的平静,可书中描述的种种平静和谐的画面,都不是他心中想要的答案,直到他接触了道家思想。

早在大学的时候,但侯就曾选修过道家学说,当时他只是为了修学分而研读,如今再看却是另一番意境。

道家所提倡的“无为而治“、”道法自然”、“人与自然和谐相处”都与但侯想要的生活不谋而合。

他辗转了解到道家起源地-终南山上有不少修士,心中萌生了遁入空门的念头。但为了家人,他又忍耐了下来。

但直到他在上班路上亲眼看见,一个婆婆摔倒在地无人敢上前扶起,大家不是匆匆赶着上班打卡,就是生怕惹事上身。

但侯心中的天平彻底倾斜,如果这个社会连最基本的信任都没有了,那么他还有必要继续在这里生活吗?

经过一整晚的彻夜难眠和思考,但侯终于做了决定。

他向公司提交了辞呈,又和女友交代了自己想法,最后将身上大部分钱财都转给父母后,他终于踏上了终南山。

二,隐士生活

终南山隐居的传统已延续上千年,传说中王重阳就是在这里得道飞升,道教鼻祖老子也是在此处撰写的《道德经》。

道教发展到现代,依然有不少教徒选择到终南山上修道。

据统计,现在终南山上大约有5000多名修道者,他们或自行搭建茅房,或租住山民的瓦房,散落在山中各处。

而但侯就住在终南山子午峪,往上走一个小时的茅草屋里。

他没有叫包工头上山帮自己搭建,也没有直接租住现成的房子。

为了体验真正的“天人合一”,但侯选择用山中的竹子和木头亲手搭建自己的住所。这对于一个在城市生活二十多年的年轻人来说,这不是一件易事。

不过但侯还是克服大部分困难,在深山老林里搭建了自己的“家”。

解决了住所问题之后,但侯又徒步到山中的道观中,跟里面的道士们了解基本的道法。

一开始但侯的道行不够,只能在道观外围当个“洒扫居士”。

完成了道观的基本任务后,但侯大部分时间都在诵经打坐,吸收天地间的灵气。

两年后,他的诚信和对道法的参悟打动了山中的师父,师父亲自为他冠巾,授予道号。

一般被授予道号,纳为道观一员的道士,都应该由道观提供吃食。

但侯却选择坐山吃山,近水吃水,自给自足,这也是道教提倡的“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理念。

但一开始他在饮食上,却没有那么顺利。野外环境比较复杂,但侯一开始并不会辨别各式各样的蔬菜和菇类,还曾吃中毒过。

不过他现在已经可以做到砍柴打水,清水煮菜,自制茶叶,日出而行,日落而归的规律生活。

很多人以为在山上修行,就是脱离凡尘,永不下山。

但其实也不是这样的,但侯偶尔也会下山贩卖自己在山上采摘的食物。赚取而来的钱银,一半用来给道观日常维护,一半用作己用。

山上有来往城市和山间的村民,但侯和道馆中其他信徒,偶尔也会拜托他们帮忙购物经书和日常用品。

但侯就这么简单在终南山过了三十余年,期间他遇到过不少修行者,但大多数都坚持不下来,有的甚至没有告别就独自下山了。

可见修行不仅仅是要忍耐孤独,更多的是磨炼人的意志。但侯就在日复一日的修行中,真正成为了一位淡泊名利、知足常乐的道士。

可这一天,他的茅草屋迎来了三位不速之客。他们的到来,将给但侯带来更深刻的考验……

三,家人的羁绊

随着科技和网络的普及和发展,终南山上的修行生活也不再是什么秘密,甚至有个别修行者还在网络上,分享自己的生活。

再加上前几年,30位硕士逃离北上广,集体奔赴山上出家的新闻,更是引起了大众对但侯这一类年轻人的关注。

但首先在网络上关注到但侯的,却是他多年未曾联系的家人。

但侯的弟弟在看直播时,偶尔看到背景有一个男子似乎是自己三十多年前匆匆而别的哥哥。

当年哥哥只留下一封信和钱,就告别了家人。哥哥说为了避免不舍的情绪,还故意隐去了他要去修行的地方。

这么多年来,他们也一直在努力打听哥哥的消息,母亲每次路过佛系道观的时候,都会进去看看。

但侯弟弟将疑似哥哥的截图发给父母看,母亲一眼就认出这就是自己失联多年的大儿子。

一家人怀着忐忑的心情上了终南山,他们四处打听但侯的消息,最后在道观师父的带领下,找到了但侯居住的茅草屋。

茅草屋经过多年的风吹日晒,风雪袭击,变得有些摇摇晃晃,但侯正在对它重新修葺。就在此时,阔别多年的家人突然出现在面前。

三十多年过去了,父母已经变成了头发发白的老者,而过去调皮的弟弟也变成了成熟稳重的中年人,尽管岁月给他们带去不少痕迹,但侯还是一眼就认出了他们。

可但侯的家人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过去意气风发的儿子,竟变成如今仙风道骨的模样。

但侯身着简单的粗布麻衣,从后院的水井里打一桶水烧上,又随手在门前的树上摘下几片叶子,好一阵折腾才泡好茶,给父母端上。

父母小心翼翼地打探着他这么些年的经历,但侯谈吐间透露着超脱凡俗的劲儿,父母总感觉跟他之间隔着千山万水。

在交谈中,但侯得知弟弟已经结婚了,还育有一儿一女,目前都由父母抚养着。父母希望但侯能下山还俗,跟他们同享天伦之乐。

但侯几乎没有一点犹豫地就拒绝了,他已经在山上悟道多年,他有自己的坚持和理想,而凡尘俗世会打乱他的人生计划。

但他也表示如果他们实在想念他了,可以到山下的小镇子里短住,他会在合适的时间下山与家人短聚。

最后但侯的父母还是一步三回头地离开了终南山。他们年纪不小,下一次就不一定有力气再爬上山来了,这一面也许就是最后一面。

他们可能想不明白,为什么但侯会如此狠心地抛弃曾拥有的一切。他们也怀疑是不是自己的教育出了问题,或者对但侯的关心不足。

但事到如今,他们也只能尊重儿子的决定。不管他做了什么选择,都不会勉强他去改变,这才是真正的家人。

结语

但侯散人二十多岁就隐居终南山的选择,依旧不被世人理解。

有人觉得他只是借口修行来躲避现实,也有人觉得他抛弃家人的举动不符合中国传统孝义的标准。但是他三十多年如一日的苦修,对天人合一的坚守,本身也十分值得敬佩。

人生有很多种可能,每个人都有决定自己生活走向的权利,也许放弃物质追求,转向注重精神层面的生活,也别有一番意境呢!

参考资料:

1,终南山成为隐修胜地 山中随意搭茅蓬无人干涉-中国新闻网

2,终南山 寻访隐士的踪迹-新浪旅游

3,探秘终南山隐士-凤凰网



0 阅读:17

友鸿阅览趣事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