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炼师的活动遗迹和传说,反映了唐鼎盛和中兴时期泰山道教的繁荣

维岳谈旅游 2024-05-24 06:06:01

唐玄宗时(公元712-756),泰山女道张炼师居岱顶玉女祠。唐代宗大历八年(公元773年)张练师曾陪京都大臣朝拜岱岳,至今在万仙楼后楼花涧断崖上,仍存当年张炼师题刻。

唐代诗人刘禹锡曾赋《送东岳张炼师诗》,颂其女道:“东岳真人张练师,高情雅淡世间稀。堪为烈女书青简,久事元君住翠微。金缕机中抛锦宇,玉清坛上着霓衣。去衢不用吹箫伴,只拟乘鸾独自归。”

刘禹锡的诗《赠张炼师》是一首充满赞美和敬意的诗作,通过对张炼师的描绘,展现了其高洁的品德和超脱世俗的仙风道骨。以下是该诗的赏析:

“东岳真人张炼师,高情雅淡世间稀。”

首先强调了张炼师的非凡气质,其高洁的情操和淡泊名利的态度在世间极为罕见。

“堪为列女书青简,久事元君住翠微。”

接着,诗人用列女来比喻张炼师,暗示其品德高尚,且长期居住在幽静的山中,与世隔绝。

“金缕机中抛锦字,玉清台上著霓衣。”

这两句描绘了张炼师的生活状态,她不再编织世俗的锦字,而是在玉清台上穿着霓衣,暗示其超脱尘世,追求仙道。

“云衢不要吹箫伴,只拟乘鸾独自飞。”

最后,诗人想象张炼师独自乘鸾飞翔,不需要人间的音乐陪伴,进一步强调了其超脱世俗的仙风道骨。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是唐朝著名的文学家和哲学家。他的政治生涯充满波折,曾因参与王叔文革新运动而遭贬,最终任太子宾客,后世称“刘宾客”。他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第。他的诗才卓越,被誉为“诗豪”,其作品多反映时事和民生疾苦,继承前人优秀文学遗产,又吸取民间文学精华,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创作风格。

还有一个离奇玄幻的传说:开元年间,张炼师与李某同至泰山学道,后来,某借家有妻妾为由,辞别而归,官至大理丞。

安禄山叛乱时,李携妻至襄阳。后又独去扬州,途中与张炼师相遇(张邀其同宿),李见门庭壮丽,殿宇璀璨,舞妓婆娑,中有持筝者酷似家妻,歌舞毕罢,张炼师呼唤持筝者,奖赏沙果,并系于裙带之上,遂散去。

次日,李复至门庭,只见荒秽无人迹 ,速回襄阳寻其妻,果见裙带系沙果,问其故,妻子答曰:“一夕,梦见五、六个舞妓追赶我说:‘张大仙人唤你去为她拨筝。’”我便随去弹筝,临别仙人以沙果系于我裙之上。李这才恍然大悟:知当年女道张炼师已得仙升天。

这个传说应该是为了宣扬道教的神幻而编造的,核心就是说明张炼师得道升天,令世人艳羡向往。此可谓借神道传授教化之法也。

我们可以从时间节点上看出他有许多矛盾之处,开元年间(713—741年),张炼师与李某同至泰山学道。安禄山叛乱时(时隔约50年),李携妻至襄阳,后又独去扬州,途中与张炼师相遇。安史之乱(755—763年),知当年女道张炼师已得仙升天。

唐代宗大历八年(公元773年),距得道升天后的10年,张练师曾陪京都大臣朝拜岱岳,至今在万仙楼后楼花涧断崖上,仍存当年张炼师题刻。

但石刻中记载,安史之乱后的唐代宗时期,陪京都大臣朝拜岱岳,说明张炼师还健在,是明显的矛盾。

刘禹锡(772—842)题诗应该是张炼师去世后,他是看到万仙楼后楼花涧断崖上当年张炼师的题刻而题诗。表达了对张炼师的敬仰之情,也反映了他对超脱世俗、追求精神自由的向往。

这些活动活动遗迹和传说,反映了唐代鼎盛和中兴时期泰山道教的繁荣兴旺。

0 阅读:8

维岳谈旅游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