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家的僧人是在虚度年华吗?

汉字梵海一苇 2024-09-02 13:51:24

有人发文,质疑出家的僧人,天天念经打坐,不创造任何价值,等于虚度年华。

有没有道理呢?乍一听,好像有些道理,但仔细想一想,就没有什么道理了。

出家人的确与世俗间的人有完全不同的生活方式。

出家人生活来源的获得,有历史的演变。

佛陀时代的僧人,是靠乞食维生。所谓的比丘,翻译过来,就是乞士的意思。那个年代的僧人为什么要乞食?佛陀有两个方面的考量:从僧人的角度,是为了折服我慢,不要以为自己修行人,甚至能为众生说法,就感觉自己有什么了不起。如果没有人给你施舍食物,你靠什么活下去?所以你要对供养人心怀感恩。从施舍人的角度,则可以以施舍为契机,亲近三宝。

而在中国的禅宗时代,许多寺庙的僧人也从事耕作,就和农民一样自给自足。当年,六祖到东禅寺学法,主要内容就是舂米。而今天的寺庙,基本是靠信众的供养作为生活的来源。当然,或许有的寺庙也有劳作的项目。

退一步说,即使出家的僧人不参与劳作,就没有创造价值吗?农民种地,收获粮食;工人生产,制造各种产品。僧人种什么,制造什么?

如果按照这个思路来理解,高校里的教授,搞哲学研究,搞历史研究,能制造什么?

写一本专著,不能拿来吃,不能拿来穿,甚至把书拿来读的人也少之又少,岂不也是在浪费生命?但明白人都知道,人类社会需要哲学,需要历史。如果没有这些精神层面的积累,哪里还有什么文明可言?所以,高校里搞哲学研究的教授,和农田里辛勤耕作的农民,只是分工不同而已,一个创造物质食粮,一个创造精神食粮。作为现代人类,两者缺一不可,没有谁高谁低的区别,没有谁养活谁的区别。

出家修行的僧人,一来有自身的修行,二来可以有对众生的法布施,消除世人的困惑和痛苦,即使对世俗的人,一样有存在的价值。汗牛充栋的佛家经典,也是一笔宝贵的遗产。

反倒是有许多世人,虽然忙忙碌碌生活在世间,其实才是真正的虚度年华。尤其是现代社会,许多人天天奔忙,追求物质层面的财富,追逐世间的名利,完全忘记了我们还有一个精神的世界,这才是浪费生命,挥霍人生。

与此相反,那些淡泊名利,潜心修行的人,常常远离世俗,徜徉于内心世界,这才是善待人生,不负光阴。

有人说,你以为庙里的僧人都是淡泊名利的修行之人?

没错。是人群,就有不同。僧人当中有修行的人,也有根本没有摆脱物欲,一味追求财富的人。

前一段时间朝拜五台山,有一个传说中的文殊脚印,山上的僧人就拿它来赚钱。参拜脚印的人排成长队,当然其中绝大部分人不是因为信仰文殊菩萨,而是希望脚印能保佑自己平安、发财。正是利用了这一心理,一个僧人坐在大脚印旁边,嘴里咕咕囔囔,把随了钱的参拜者的脑袋按在脚印上,咕咚一个咕咚一个,大把大把地“割韭菜”。

有些寺庙,甚至做成了产业,明目张胆地捞取钱财。

当然,也不排除寺庙里有许多真正修行的人。

由此可见,真修行还是假修行,或者不修行,不在于出家不出家。换句话说,一个人是不是虚度光阴,不在于在家还是出家。

只要你只管追逐名利,那就是虚度光阴。

只要是你肯观照内心,那就是珍惜人生。

0 阅读:0

汉字梵海一苇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