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懂得休息的人,才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工作和学习之中。某个角度来看,不管做什么事情,都会消耗心智能量,即使什么都不做,心理活动也会消耗能量,主动选择做一些事情,会在做事的过程中获得一些心流体验。
当然,前提是要主动。事实上,很多时候做事都是处于一种被动的状态,比如说工作这件事情,很多人都在用一种被动的方式做事。之所以会这样,因为对工作的认识决定了工作的态度。
作为一个职场人,如果没有了上升通道,就会用躺平的方式做事。在不同的人生阶段,都会面对不同的事情,在面对那些事情的时候,由于心智的不同,选择的方式不同,就会有不一样的结果。
以紧张与松弛为例,每一个人都会有自己的时间,在那些属于自己的时间中,用什么样的方式度过,就会出现不同的结果。如果一个人没有紧张感,就会经常处于松弛的状态,这样的状态时间长了,就会形成一种习惯。
某个层面上来看,人是习惯的产物。想要识别一个人是什么样的人,可以看一个人的习惯是什么样的。那些精神状态总是不好的人,大概率上是不会有好的习惯,反之亦然,那些精神状态好的人,大概率上是有一个良好的习惯。
紧张与松弛也是一种习惯的搭配,适度放松,可以调节高度紧张的神经,过度放松则会紧张不起来。有这样一句成语“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形容的是一些人做事的方式,显然,这样方式是不可取的。
事实上,有些时候,磨刀不误砍柴工,说的就是平常多练基本功,这样的做事方式是公认的正确。由此可以看到,一些常识性的东西,具有普遍性的认同。这样的认同,并没有统一的标准,比如说对于紧张与松弛的做事方式,并没有一个明确的答案,对于不同的人来说,会有自己的做事方式和原则。
有些人喜欢在紧张的节奏中工作,有些人喜欢在松弛的环境中工作,有些人会在二者之间工作。不管自己喜欢什么样的方式工作,现实中的工作环境并不会迁就个人的喜好,而是会根据工作性质的不同产生相应的环境。
当人们谈论理想的工作环境时,会用事少钱多离家近来定位理想的工作,可是,现实总是事与愿违的,没有谁可以定义自己的工作,更多的是用工单位选择需要工作的人。即便如此,在工作中,身为职场人也可以有自己的选择。
紧张与松弛看似是一种状态,其实也是一种选择的结果。以紧张为例,对于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定义,那些习惯于把时间安排紧凑的人,总是会处于紧张之中,习惯了紧张节奏的人会不适应松弛感,习惯了松弛节奏的人会不适应紧张感。
生活既需要紧张感,又需要松弛感,紧张有紧张的乐趣,松弛有松弛的快乐。生活的节奏需要自己来掌控,在紧张的时候给自己一个松弛的空间,在松弛的时候加一脚油门,让自己进入紧张的状态,在紧张与松弛中体验不同的状态,那些状态中的人生正是与真实生活触碰的结果。
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