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全国知名的生物防御专家,全球首个新基因型埃博拉疫苗的研发者,中国军队首位病毒防治生物新药的创制人,更是少数荣膺专业技术少将军衔的女性。
陈薇,科研领域的杰出人物,身上笼罩着光环与荣誉。
然而,鲜为人知的是,在她辉煌的事业背后,婚姻生活同样充满了戏剧性。
1991年,刚刚取得清华大学硕士学位的她,与比自己大12岁的麻一铭步入婚姻殿堂,这个决定引来了家人和朋友的质疑。
家人反对,朋友不解,这段感情能走多远?
火车上的初遇1984年秋,陈薇带着对化学工程的热情和梦想,步入了浙江大学的校园。
她选择的化学工程系是国内领先的学科之一,这里汇聚了来自全国各地的优秀学子。
陈薇的努力和才华很快得到了学院教授的认可。
她被选为学院科研团队的一员,参与更多高级别的研究项目。
在这个平台上,陈薇与其他团队成员一起工作,共同推动科研项目的进展。
通过四年的勤奋学习和科研实践,陈薇以优异的成绩完成了她在浙江大学的学业。她的本科论文由于其创新性和实用性,被评为优秀论文。
这份成果为她赢得了保送至清华大学化学工程系生物化工专业的机会。
到了清华大学,陈薇很快适应了新的学术环境。
她加入了丛进阳教授的研究团队,开始了对生物化学工程更深入的研究。
在丛教授的指导下,陈薇参与了多个项目。
1989年,陈薇和她的同学们计划了一次去山东泰安爬泰山的旅行。
大家都很兴奋,早早就准备好行囊,乘上了开往泰安的火车。
火车上的另一位乘客,麻一铭,注意到了这个阳光开朗、谈笑风生的女孩。
麻一铭坐在不远处,几次望向陈薇的方向,对这个女孩产生了深深的好感。
火车一路行驶,面对一个陌生的女孩,他始终没有勇气直接开口。
当火车终于抵达泰安,大家陆续下车时,麻一铭终于开口,礼貌而有些紧张地向她索要联系方式。
也许是因为那时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还没有如今复杂,陈薇随意地笑了笑,报出了她宿舍的电话号码。
几天后,麻一铭拨通了陈薇宿舍的电话。
电话那头,传来陈薇熟悉而亲切的声音。起初,二人的交流有些拘谨,但随着电话联系的增多,他们开始更加熟悉彼此。
北京小屋受到爱情的吸引,麻一铭做出了一个对很多人来说都十分大胆的决定。
他放弃了家乡安稳的生活和工作,义无反顾地追随陈薇来到了北京。
他在石景山区找到了一处仅有10平米的小屋。这个房子狭小得几乎令人难以想象,只能勉强放下一张小沙发和一个简陋的煤油炉。
房间里没有多余的家具,几乎没有储物空间,生活条件十分有限。
麻一铭没有像其他人一样在北京有稳定的收入和舒适的住所,而是租住在这个狭小的空间里,但这并没有削弱他对陈薇的爱和支持。
他知道,陈薇在工作和学术上非常忙碌,经常需要加班和赶项目,因此,麻一铭主动承担起了许多日常生活的责任。
随着时间的推移,陈薇的家人和朋友对这段感情产生了质疑。
原因很简单,麻一铭比陈薇大了12岁,且学历也远不及陈薇,家人和朋友担心这段关系是否能长久。
每当陈薇把麻一铭介绍给身边的亲朋好友时,他们总是持反对意见,有的甚至明确表达了对这段感情的不认可。
尤其是当陈薇的家人知道麻一铭不仅年龄较大,而且没有稳定的高薪职业时,更是对他们的未来感到担忧。
尽管反对的声音不断,陈薇却始终坚定不移。
她没有因为外界的意见而改变自己的选择,也没有因为两人的差异而产生动摇。
她依然和麻一铭一起面对生活的挑战,无论是学术上的压力,还是生活中的琐碎,他们都一起承担和分担。
最后,在陈薇坚定的选择下,麻一铭和她决定走进婚姻的殿堂。
1992年,两人举行了简单而温馨的婚礼。
背后的男人1991年,陈薇顺利从清华大学化学工程系毕业,获得了工学硕士学位。
这一年的春天,她做出了一个重要的决定——应征入伍,成为一名军人,并加入了军事医学科学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
工作初期,陈薇的科研任务非常繁重,她每天都要面对复杂的实验数据和大量的文献资料。
军事医学科学院的科研环境要求高、节奏快,陈薇必须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几乎没有时间兼顾生活中的琐事。
而在她背后默默支持她的,正是她的丈夫麻一铭。
尽管陈薇每天忙碌于实验室,麻一铭却始终在生活中给予了她极大的帮助。
他不希望妻子为生活琐事分心,因此在家务上麻一铭主动承担了一切。
无论是买菜、做饭、洗衣,还是打扫房间,他都一手包办。
麻一铭每天下班后,会先去市场采购新鲜的食材,回家后仔细为陈薇准备好可口的饭菜。
陈薇每次加班回来,麻一铭总是已经把热腾腾的饭菜摆在桌上,等着她回来一起吃。
陈薇的工作地点离家并不近,麻一铭为了方便妻子上下班,主动担任起了“专职司机”。
每天早晨,麻一铭都会早早起床,开车送陈薇去单位,晚上再去接她回家。
即使有时陈薇需要在实验室加班到很晚,麻一铭也从不抱怨,他总是在实验室外等她,无论多晚,都要确保陈薇安全到家。
1995年,陈薇决定继续深造,考取了军事医学科学院的微生物学博士研究生。为了让陈薇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学习和研究中,麻一铭承担了更多的家庭责任。
他甚至学习了一些基本的营养知识,尽可能地为陈薇提供健康均衡的饮食,确保她在繁重的学术工作中身体保持良好状态。
在陈薇攻读博士期间,经常需要出差或参加学术会议,每当陈薇外出时,麻一铭都会负责安排好一切。
从收拾行李到规划行程,麻一铭都细致入微地考虑到每个细节。
陈薇的每一次学术进展,麻一铭都充满了关心和支持。
即使在陈薇最忙碌的时期,麻一铭从未让她为家庭琐事操心。
授予专业技术少将军衔陈薇从进入军事医学科学院工作后,便将大量的精力投入到了生物防御领域的研究中。
为了应对日益严峻的生物安全威胁,陈薇带领团队开始着手研究新型疫苗和生物新药的研发工作。
在多个大型科研项目中,陈薇担任核心负责人,她与团队紧密合作,针对各类致命性病毒和新发传染病展开深入研究。
经过多年不懈的努力,陈薇的团队成功研发了中国军队首个病毒防治生物新药。
在研发新型疫苗方面,陈薇同样取得了重要突破。
在她的带领下,团队克服了诸多技术难题,最终成功研制出中国首个国家战略储备的重组疫苗。
随着全球化的推进,新发传染病的威胁变得越来越突出。
为了应对全球公共卫生领域的挑战,陈薇和团队深入开展了对新型基因型埃博拉病毒的研究。
这种病毒致病性强、传播迅速,曾在非洲地区引发了严重的疫情。
在这项研究中,陈薇带领团队通过创新的生物技术,成功研发了全球首个新基因型埃博拉疫苗。
2015年,鉴于陈薇在科研领域的突出贡献,她被授予了专业技术少将军衔。
作为军队科研人员,她始终站在国家生物安全的第一线,致力于为国防事业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持。
2017年,陈薇因其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卓越成就,荣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
随着陈薇在生物防御领域的科研影响力逐渐扩大,2019年她被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这一荣誉是中国科技界的最高成就之一。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暴发时,陈薇接到指令后毫不犹豫地赶赴疫情最前线——武汉。
作为一名长期从事生物防御研究的专家,她立即投入到科研攻关和疫情防控的紧张任务中。
抵达武汉后,陈薇带领团队迅速展开了病毒的基础研究,通过对病毒的基因组进行深入分析,明确了病毒的传播机制和感染途径。
在武汉的日子里,陈薇与团队成员昼夜不休,连续奋战在实验室中。
他们的首要任务是研发出有效的疫苗,以期为抗击疫情提供长久的防护手段。
陈薇的团队在短时间内成功研制出了一款重组新冠疫苗,并迅速进入临床试验阶段。
这款疫苗成为全球范围内首批进入人体试验的疫苗之一,为中国的疫情防控提供了有力支持。
除了疫苗,陈薇还指导团队开发了几种有效的防护药物,帮助医护人员和患者更好地抵抗病毒的侵袭。
参考资料:[1]陈皓.“人民英雄”陈薇:愿一生和病毒短兵相接[J].青春期健康,2020(18):54-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