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中华文化优秀的军事著作——《孙子兵法》,其中有一很著名的论断:“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在孙子看来,用兵的上上策是用谋略战胜敌人,其次才是用兵威震慑敌人,再次是与敌人军队正面对抗并将其击败,下下策是攻打敌人的城池。
而且提到“攻城”,孙子也是眉头一皱:“攻城之法,为不得已”,实属不得已而为之的下下策,能不攻就尽量不要攻城。
再次掀开披在《孙子兵法》上的面纱,依托孙子构想的四种战争取胜的场景,可以清晰读出孙子的内心世界:一兵不发、兵不血刃就让敌人投降,利用己方强大的声势将敌人的意志摧垮,那是战争取胜的上上策,之后才是依次调兵遣将、真刀实枪的干,而且随着实干程度的递增,取胜等第是逐级递减的,也是让孙子越发看不上眼的憨招。
是人都知道:打仗如果不用自己出动一兵一卒,单靠“空城计”就能给敌人强大的心理震慑,进而乖乖投降束手就擒,谁对此不是梦寐以求?但问题是要想“上兵伐谋”发挥奇效,只能是一方统帅是弱鸡,心理素质差到了极点,才会被敌人的虚张声势吓破了胆,不鸣一枪束手就擒,久经沙场、心理素质过硬的统帅肯定不会这么轻易中计。
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历史上虽然不乏诸葛亮摆“空城计”的上兵伐谋的成功案例,但大多数还是要刀光剑影的硬碰硬,尤其是孙子最看不上眼的“其下攻城”,在实战中非常之多,这估计就是理想和现实的差距吧。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孙子构想出的“上兵伐谋、其下攻城”,不过是自己一厢情愿的臆想罢了。
为何孙子会有如此臆想呢?孙子也很诚实,在这句著名的论断之后,就给出了解释:
“修橹轒輼,具器械,三月而后成,距堙,又三月而后已。将不胜其忿而蚁附之,杀士卒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之灾也。”
意思是制造攻城的大盾和四轮车,准备攻城的器械,要花费三个月才能完成;而构筑用于攻城的土山,又要花费三个月才能竣工。将帅克制不住自己愤怒的情绪,驱使战士像蚂蚁一样爬梯攻城,结果士卒损失了三分之一,而城市依然未能攻克,这就是攻城带来的灾难。
从这段孙子厌烦情绪拉满的解释话语中,我们可以清晰看到一点:孙子为何认为“上兵伐谋、其下攻城”?理由就是攻城的过程太复杂、太麻烦,又是要造大盾和四轮车,又要准备攻城器械,又要构筑攻城的土山,过程繁琐不说,耗时还长,往往都要三个月。
另外,攻城所需准备的东西太多、过程过于繁琐、耗时时间长是一方面,最关键的是这会引发统帅的愤怒。对于不用干事、急于立功的将领来说,显然是受不了这漫长的等待过程,定然沉不住气,于是便会令利智昏、大发臭脾气,驱赶士卒去送死,这还攻啥城?
故而在孙子看来,与其走繁冗的流程进行招标建造攻城的四轮车和器械,冒着让领导忍受臭脾气、大发雷霆的风险,不如什么也不用造,什么也不用等,直接用语言恫吓、制造声势、大摆“空城计”让敌人上当受骗,进而瓦解敌人的意志,使得其出城乖乖投降来的实惠,故而“上兵伐谋,其下攻城”。
但正如前文所述,同为军事统帅,智商都差不多,哪有那么多弱鸡?况且大家都已是成年人了,还会被你的制造的“空城”迷雾吓倒?即便诸葛亮摆“空城计”在历史上怒刷了一波存在感,但熟知历史的人都知道:那不过是《三国演义》包装出的结果,而且即便历史上真有“空城计”,那也不过是老狐狸司马懿的计谋。
深知“狡兔死、走狗烹”道理的司马懿不会不知道,等到诸葛亮这只“狡兔”一命呜呼,也就是他这条“走狗”上砧板的时候。诸葛亮估计也看明白了这一点,拼命透支身体导致提前一命呜呼,司马懿果然就被魏明帝曹叡解除了兵权,提前回家养老了。
所以说“上兵伐谋”是人都觉得太对了,但很难在现实中适用,历史上大部分战争还得通过硬碰硬对抗、攻城等实现。虽然是人都觉得这样实在是不经济,但这就是现实,不会按照孙子的个人意志为转移的。
由此可见,与其说是造四轮车、攻城的土山太过麻烦,耗费三个月导致费时费力、领导沉不住气,大发雷霆导致损失军队的风险,倒不如说是孙子自己沉不住气,因为一旦进入消耗战,谁都耗不起。
也正是因为孙子本人的沉不住气,极力迷恋“伐谋”带来的巨大收益,鄙视“攻城”可能引发的巨大损耗,必然会寻求走捷径,果然孙子在《孙子兵法》的首篇-计篇中就给出了捷径的大方向:兵者,诡道也,将军事作战等同于欺骗使诈的行为。
而且,一提到使诈,孙子明显就不困了,一口气给出了数十种使诈的方法:
“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攻其无备,出其不意。”,并且一再强调:“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
对于欺诈带来的“上兵伐谋”效果,孙子显然意犹未尽,在计篇给出了大概方法之后,在之后的十二篇中无不是以这种思想设计具体的作战方案,比如谋攻篇、虚实篇、九变篇、火攻篇、用间篇等等,无不在阐述规避攻城的捷径之道。
综上,孙子为何认为“上兵伐谋,其下攻城”?孙子为何迷恋“伐谋”,鄙视“攻城”?主要原因还是因为攻城要造四轮车等一系列器械太过麻烦,动不动就要三个月,还要承担领导忍臭脾气的巨大风险,故而倡导走“欺诈”这条捷径,如此可使得敌人望风而逃、开门投降,兵不血刃就拿下了对方城池,岂不美哉?但是我想说:想得美!
从《博物通书》看现代电磁学的中国起源  多情小宝 20-07-10 关注  1851年由美国来华传教士玛高温译述的《博物通书》是第一本中文电磁学著作,也是电气、电子、通信、计算机学科的第一本中文著作。 图1 《博物通书》封面注明年代:耶元1851年,西医士玛高温译述 “先轸”、“牛肉好吃”等网友认为,《博物通书》本系中国本土的科技著作,被传教士玛高温篡改为从西方向中国传播的科技著作。理由为:1、传教士玛高温是一个传教医生,怎么懂电磁学?2、《博物通书》中图画上的标记不是西文字母,而是“甲、乙、丙、丁”等中国的天干地支。3、《博物通书》中图画上的人物为中国人模样和装束。4、耶元1831年11月,法拉第向英国皇家学会报告电磁感应的实验结果,而《博物通书》著述为耶元1851年,从西方传到中国的速度太快,这也不符合西方技术封锁的特点。5、将电磁称为为“气”,正是中国传统对电磁的描述方式。 以上理由均很有价值,但尚未构成铁证。《博物通书》一共45页,除了宣扬宗教之外,纯为技术描述,若传教士有篡改,实难考证其内容的真正年代。所以本人找来《博物通书》一书详细揣摩,终于找到《
德特里克堡生物实验室 美国生物化学武器基地 德特里克堡一般指本词条 德特里克堡生物实验室(Fort Detrick Biological Laboratory),简称德特里克堡,旧译为“狄特里克营”,为美国陆军传染病医学研究所,是美国生物化学武器基地[1],主要研究可能威胁美国军队或公共健康的细菌和毒素,并调查疾病的暴发[1][15]。 德特里克堡实验室位于美国马里兰州弗雷德里克,从华盛顿的美国陆军医疗司令部出发需要一个小时路程。在冷战时期,就曾经是美国中情局进行秘密化学实验及“精神控制计划”的基地。[23] 20世纪90年代初,德特里克堡生物实验室就曾发生炭疽等致命菌株、毒株丢失事件[2]。 2019年7月,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突然关闭德特里克堡生物实验室,称实验室没有“完善的系统”来净化废水。但是,疾控中心以“国家安全原因”为由,拒绝公布有关其决定的信息[3]。 2020年3月,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美多地暴发的同时,美国马里兰州德特里克堡陆军传染病医学研究所全面恢复了运行[4]。 2021年5月,媒体报道,德特里克堡生物实验室在1989年11月曾险些发生埃博拉病毒泄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