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2月17日,中国从广西、云南两省对越南北部发动了多路进攻,这是一场震惊世界的边境战争,也是一场有限的战争。中国的目的是惩罚越南的侵略行为,维护亚洲的战略平衡,展示我军的军威和决心。越南的目的是保卫国土,维护自己的利益,展示自己的实力。这场战争,虽然只持续了一个月,但是却牵动了全世界的神经,也影响了中越两国的未来几十年的关系。
那么,这场战争是如何筹划的呢?在对越开战前夕,中国军方进行了密集的作战规划,其中有一位将军的作战计划,却因为太过霸道,被邓小平否决了。他就是副总参谋长杨勇。杨勇的作战计划是什么?为什么被邓小平否决了?这场战争的结果又是怎样的呢?今天,我就来为大家揭开这些谜团。杨勇的作战计划杨勇,1920年出生,是一位老将,曾经参加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援越抗美战争等多场重大战役,是一位经验丰富、战功卓著的军事家。在对越自卫反击战前夕,他受命前往云南进行摸底,了解边境情况,制定作战计划。
杨勇对越南北部的地形十分熟悉,他曾经多次来到这里,考察过越军的部署和防御。他认为,越军的主力部队集中在河内、海防、谅山等地,共有20万人,其中有苏联和古巴的军事顾问和武器装备。越军的战略是以防御为主,以游击为辅,利用地形和工事,进行消耗战。
杨勇的作战计划是,以50万大军,从广西、云南两个方向,对越南北部发起全面进攻,打破越军的防线,直逼河内。他的战术是,正面强攻、右翼包抄、借道老挝腰斩。具体来说,就是:正面强攻:以30万大军,从广西方向,沿着北纬21度线,向越南北部的高平、谅山、河内等地进攻,突破越军的一、二线防御,打垮越军的主力,占领河内,切断越军的指挥中枢,迫使越军投降。
右翼包抄:以10万大军,从云南方向,沿着北纬22度线,向越南北部的海防、河内等地进攻,与正面强攻的部队会合,形成对越军的包围圈,切断越军的退路,消灭越军的残余。
借道老挝腰斩:以10万大军,从云南方向,越过中老边境,进入老挝境内,向越南北部的谅山、河内等地进攻,切断越军与老挝的联系,阻断越军的后勤补给,削弱越军的战斗力,配合正面强攻和右翼包抄的部队,完成对越军的腰斩。
杨勇的作战计划,可以说是非常大胆,也非常霸道,他的目标是彻底打垮越军,占领河内,灭掉越南。他的理由是,越南是一个小国,不值得中国浪费时间和精力,只有一次性解决问题,才能让越南永远不敢再侵犯中国的利益,也能让苏联和其他国家知道中国的决心和实力。他的信心是,中国有足够的兵力和物力,越军不是中国的对手,只要打得快,打得狠,就能取得胜利。邓小平的否决杨勇的作战计划,虽然在军事上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却没有考虑到政治上的因素。他的作战计划,被邓小平否决了。邓小平的否决,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是,中国的目的是惩罚越南,而不是灭亡越南。中国对越南的进攻,是为了维护亚洲的战略平衡,而不是为了占领越南的领土。中国对越南的进攻,是一场有限的战争,而不是一场全面的战争。中国的目标是打到高平和谅山,而不是打到河内。中国的原则是打得快,打得狠,打得准,而不是打得久,打得深,打得烂。中国的意图是给越南一个教训,而不是给越南一个灭顶之灾。杨勇的作战计划,显然超出了中国的目的和原则,如果实施了,很可能会引起越南的死亡挣扎,导致战争的扩大和延长,给中国带来更大的损失和风险。
二是,中国的作战计划必须考虑到国际的反应和影响。中国对越南的进攻,不仅是一场中越之间的战争,也是一场涉及到苏联、美国、东南亚、联合国等多方的战争。中国的作战计划,必须在不损害中国的国际形象和利益的前提下,进行。杨勇的作战计划,却忽视了国际的因素,如果实施了,很可能会激化国际的对立和紧张,导致中国的外交和安全的困境和危机。例如,借道老挝的战术,就会牵涉到第三国的主权和利益,引起老挝的反对和抵制,也会让其他国家怀疑中国的意图和目标,甚至可能引发苏联的干涉和援助,使战争的性质和规模发生变化。三是,中国的作战计划必须符合中国的国情和实力。中国对越南的进攻,是在中国经济和社会还处于困难和动荡的时期,是在中国军队还没有完成现代化的转型的时期,是在中国武器和装备还落后于越南的时期,进行的。中国的作战计划,必须根据中国的国情和实力,制定合理和可行的方案。杨勇的作战计划,却过于理想和乐观,如果实施了,很可能会遇到很多的困难和挑战,导致中国的损失和代价过大,甚至可能影响中国的稳定和发展。例如,以50万大军的规模,进行长途的机动和穿插,就会面临很大的后勤和补给的压力,也会消耗很多的人力和物力,而且还要考虑到越军的反击和抵抗,以及地形和气候的影响,这些都是不可忽视的因素。
综上所述,杨勇的作战计划,虽然在军事上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却没有考虑到政治上的因素,因此被邓小平否决了。邓小平的否决,是基于对中国的目的、原则、国际、国情、实力等多方面的综合考虑,是一种明智和审慎的决策。那么,邓小平的作战计划又是什么呢?这场战争的结果又是怎样的呢?请继续关注我的下一篇文章,我将为大家揭晓答案。谢谢大家的阅读,如果你喜欢这篇文章,请点赞、评论、转发,让更多的人了解这段历史。我是战争历史领域博主,下次再见!
下次这样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