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中华民族原始的信仰

奶奶评过去 2024-05-30 02:28:42

作者:龍云之子

当代国内的一些学者文人,读了一点点四书五经,就以其浅薄的认知,妄言中国人没有信仰,在网络上误导民众。《元贞之道》特作此文,以正视听。

帝,对天的自然信仰

人站在地球的视野,向北天空观察天体运转的坐标中心,为“帝”。帝星,即北极星,是地球自转轴北极指向区域的一颗星。是地球自转一天和绕太阳公转一年的自然规律,是一天白黑变化之“神”,是一年五行(金木水火土)的十日太阳历法之“神”,为自然的“天志”之“神”。北斗星宿绕帝星运转,为北斗历法;苍老星宿绕帝星运转,为苍龙历法,即乾卦。是远古的星象历法。

《史记·天官书》记载:“斗为帝车,运于中央,临制四乡。分阴阳,建四时,均五行,移节度,定诸纪,皆系於斗。”帝星,中宮天極星,其一明者,太乙常居也。【註】:中宮大帝,其精北極星。紫微大帝室,太乙之精也。

北斗星宿,以北极星为中心运转

公元前1100年的北极星,位于紫微垣,是北极五星之一。古代天文学家认为,紫微星位于“北辰”,是当时的北极星,位置永恒不移,是天帝的居所。因此,紫微星也被称为“帝星”。由于岁差,北极星在不同时代指的是不同的星。曾作为北极星的帝星还有天枢(公元800年)、太乙(公元前2250年)、天乙(公元前2600年)等。所以“帝星”有许多别名:北极星、天乙、太乙、太一、泰一、紫薇、天枢、斗枢。

《元贞之道》认为,甲骨文“帝”看上去是“五”和“十”的合体,五行之神以北极帝星为中心运转。现在对“帝”的解释是代表生育的“花蒂”和祭祀先王的“禘祭”,是后来衍生出的人文观念。

帝,十有五变而成“五帝”

《说文》“十”:数之具也。“一”为东西,“丨”为南北,则四方中央备矣。神“十”上下(南北)代表冬夏二至,左右(东西)代表春秋二分,由于岁差,需用“十”測影正历法。《周易·系辞》:“十有八变而成卦”,意思是说日影的“十”的八种变化而形成“八卦”,这是伏羲的先天八卦。无字天书《河图洛书》中间的“五个石头”摆成“十”的形状。十有五变而成“五帝”,神“五”是“十日太阳历法”的五季,为“金、木、水、火、土”五行。伏羲时期的八卦历法和五帝时代的五行历法,都是太阳历法。

“帝”的天文意义:帝星、北极星、天帝、上帝

一、天空中所有星象(北斗、苍龙等),向左逆时针运行的参考坐标中心,称为帝星。帝星是“恒一”不动的坐标原点,苍龙北斗星宿绕其运行一周,是春夏秋冬一年;木星绕其运行一周大概是12年,所以木星又称为“岁星”。有了这颗恒一相对静止的帝星,形成了人类最早关于天的时间观念。

二、以北极星作为北向基准,而有空间的东南西北四向,形成人类最早空间的方位观念。

这是人类最早的时空观念,是开天辟地之举,其意义类同于现代爱因斯坦的时空观。从此人类冲破黑暗世界,进入光明的文明进程。人们对帝星的崇拜和信仰,尊北极星为“天帝”。

五帝,侯王得一的整体系统观,共主

【書·堯典序】昔在帝堯,聰明文思,光宅天下。【疏】帝者,天之一名,所以名帝。帝者,諦也。言天蕩然無心,忘于物我,公平通遠,舉事審諦,故謂之帝也。五帝道同于此,亦能審諦,故取其名。五帝时代的部落盟主,效法天地自然规律,以公天下之心治理天下,得到各部落的认同为“共主”,故尊之为“帝”。【呂氏春秋】帝者,天下之所適。王者,天下之所往。【管子·兵法篇】察道者帝,通德者王。【史記·正義】德象天地曰帝。

《尚书·舜典》:“慎徽五典,五典克从。”孔安国《尚书传序》:少昊、颛顼、高辛、唐、虞之书,谓之五典。《书·洪范》:“天乃锡禹洪范九畴,彝伦攸敍。初一曰五行,次二曰敬用五事,次三曰农用八政,次四曰协用五纪,次五曰建用皇极,次六曰乂用三德,次七曰明用稽疑,次八曰念用庶徵,次九曰向用五福、威用六极。” 其中关于“五”的治国大道《五典》,是五帝时代的行为规范和制度,是部落联盟的《法典》,是华夏大一统的“公天下”制度建设。

一、“五”,源于天文的十日历法之五行,尊天道是中华文化之源。建立以“五”为尊的华夏统一大联盟,为五帝时代。

二、“五辐轮”有一个中心(核心),即联盟推举的共主,这个共主以“五”为尊,联合各部落共同遵守《五典》。以共同的信仰和行为准则建立联盟文化的大一统体系。

三、建立以亲缘关系的“五服”体系架构,为“建极”。尊制度和文化,不是尊统治者个人权威。联盟内部的组织构架,是最早的社会组织建设体系。

四、遵从“五”典的,赐“五福”;不尊“五”者以“五刑”惩罚之。并保持常态和初心,以维护联盟的稳定。

《洪范》:“凡厥庶民,有猷有为有守,汝则念之”。“有猷、有为、有守”是有规划、有行动、有守有常,一而贯之。

三星堆的“五服轮”

五帝时代的五行

《孔子家语》记载:“昔丘也,闻诸老聃,天有五行:木、金、火、水及土,分时化育,以成万物,其神谓之五帝。古之王者,取法五行,易代改号五行更王,始终相生,亦象其义也。故其生为明王者,而死配五行。”孔子这段文字非常重要,论述的是自然之“五行”,是“分时化育,以成万物”的无形“造物主”,人们敬其“神”,尊为“五帝”,以为信仰。古代的王者,首先效法自然五行之德,死后才配享五行的谥号。王者先有实践之行,而后有其“德”,颠倒这个次序,都是吹捧拍马屁的虚伪之“德”。西汉后儒颠倒了这个次序。

五行学说,本为中华原始的系统工程论思想,五行之间各要素的关系和连接,是无形之“神”,是《老子》所言的“事无为之事”,无形的生产关系处理好了,为“和同”,是《老子》所言的“得一”,即整体论。“五帝”之神,是老子的整体系统论,后人无知弃之,以为君主的谥号,民心不能凝聚,一团散沙。

帝,先秦大一统理论

一统者,万物之统皆归于一也。《春秋公羊传》“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统也。”春秋大一统思想,是通过实行统一历法来标志的,是对“五帝”之天文历法的继承。

《春秋公羊传》大一统思想,是齐稷下学宫的思想产物,本为黄老之学,后为儒家所传的经典之一。齐威王、宣王时期,齐国力强大,“诸侯东面朝齐”。当时游学齐国的孟子,就认为齐国有希望统一中国。当时盛极的稷下学士,对全国统一,形成共识。各家虽异说,但都本于黄老之学,《黄帝四经》“成法”篇说:“唯余一人,兼有天下”,“道原”篇:“抱道执度,天下可一也”。《文子》“道德”篇说:“帝者天下之适也,王者天下之往也,不适不往,不可谓帝王”。王者以道莅天下,执一无为,“君必执一而后能群矣。”

《管子》对统一大势,描绘了种种蓝图,如《霸言》中对霸业和王业的设想:“霸王之形;象天则地,化人易代,创制天下,等列诸侯,宾属四海,时匡天下;大国小之,曲国正之,强国弱之,重国轻之;乱国并之,暴工残之:僇其罪,卑其列,维其民,然后王之。”《君臣》中提出“天子出令于天下……书同名,车同轨”的大一统思想。《荀子》“四海之内若一家”的构想,“以齐为归,是一天下也”。战国后齐国势衰,春秋大一统思想汇聚秦地,商鞅以“霸道”说秦王,吕不韦广泛吸纳稷下学者,助力秦最终实现华夏大一统的帝制。

汉武时期,汉大一统帝制被提上了日程。《汉书·王吉传》记载:“春秋所以大一统者,六合同风,九州共贯也。”《汉书·董仲舒传》:“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大一统成了天经地义的古今常道。西汉大儒董仲舒走向了历史舞台。

董仲舒所著的《春秋繁露》,是对儒家经典《春秋公羊传》大一统理论的发挥,是先秦大一统思想的在汉武时期的应用。大儒董仲舒阐述的阴阳五行,已不知老子“得一”的整体观,弄出一个“天人合一”的政治道德观。推崇《公羊传》“春秋大一统”之旨,把自然界的天,人格化为超自然的有意志的人格神,并且建立起了一套神学目的论学说,把人世间的一切包括封建王权的统治都说成是上天有目的安排,将天上神权与人间王权沟通起来,为“王权神授”制造了理论根据。同时,又以阴阳五行学说将自然界和社会人事神秘化、理论化,作出各种牵强比附,建立“天人感应”论的唯心主义形而上学的神学体系。

董仲舒这一人文发挥,在先秦的大一统的“天帝”思想中,植入了儒家“尊王”的理念,原本尊“自然”天道的大一统理念,演变成了尊“人主”世袭权力的人格化理念,自己推演出一套“王权天授”的理论。背离了五帝时期,王者必先效法“五帝”自然之神,应用于国家治理的实践,而后获得“帝”谥号的尊称,五帝时代的“公天下”蜕变成了“私天下”。虽然《春秋繁露》中依然保留了先秦黄老之学的很多思想,但偏离了自然的大道。后儒以“人主”为大一统“帝”的思想,对于维护政权的统一稳定有短时期的意义,当一代代皇权接力时,一旦昏主暗主出现,天灾和外强入侵,历史必然陷入兴亡周期律的陷阱,“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尊自然“天道”方能长久。

汉后王权独尊儒学,墨子的“天志”思想退出历史舞台。到了宋代,帝星成了帝王的象征。五帝时代华夏所尊奉信仰的天道自然的“五帝”,牵强堕落为帝王之家的人主代名词。《宋史·天文》记载:北极五星,在紫微宫中,北辰最尊者也,其纽星为天枢,天运无穷,三光迭耀,而极星不移,故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第一星主月,太子也;二星主日,帝王也,亦太一之坐,谓最赤明者也;第三星主五行,庶子也,第四星主诸王,第五星为后宫。”闳云:“北极五星,初一曰帝,次二曰后,次三曰妃, 次四曰太子,次五曰庶子。”

帝一,中华统一的图腾信仰

中华大地出土的各种文物上,都有一脉相承“帝一”的图腾。这些图腾保留了至少五千年的历史记忆。“帝星”还有许多别名:北极星、天乙、太乙、太一、泰一、帝一、紫薇、天枢、斗枢。自秦始皇抢注“帝”的谥号后,自然天文之“帝”成了人文之“帝”。

盘中心为“帝一”图腾

商代的盘龙盘,盘龙上有刻度纹,外缘是龙、鸟、虎、鱼四象逆时针向左运转,这是天道左旋。中心是太一、帝一的图腾,这个“帝一”图腾代表了上古的记忆,今天可以追溯到5000年前的良渚文化,这是中华5000年文明不可质疑的实证。下图为良渚出土玉琮上的太一图腾,良渚文化的年代为距今5300一4300年,持续发展约1000年,属于新石器时代晚期的考古学文化。

良渚玉琮的太一天帝图腾

二里头绿松龙、利簋上的“帝”图腾

利簋,西周早期青铜器,现代出土的大量周代青铜簋上,都有“盘”上一样的“太一”帝的图腾。都在承载中华“帝”的文化传承。

天道的核心是“帝一”,我们应该统一尊称其为:中华“帝一”图腾,象征中华民族团结统一为整体的精神信仰,象征华夏子民对天道自然的精神信仰。

结束语

中华民族是龙的传人,是观测苍龙星宿的天象而知天象变化规律的部落,是以“中”测日影,确定一年二至二分正历法的人。对天时规律的认知为“开天”,对地理方位的认知为“辟地”,这是盘古开天辟地的真相。“华”是东方的扶桑树,用以观测太阳在南北回归线间升起位置变化的参照物,而有远古的十日太阳历法。

中华龙的传人,是夜观天象,晨看日出,午时以“中”测影正历法的天文科技工作者,知天文地理指导农耕实践,创造了5000年伟大灿烂的东方文明。

“帝一”,是一切生灵真正的“造物主”之神。

“帝一”,是族群人文统一的团结、互助、兼爱的集体意识。《墨子》中有这个人文思想。

拉丁语“Deus”,源于印欧语dyēus的“天”和“光”,指至高无上的“神”。犹太人敬畏“Deus”,忌讳不直呼其名,只用符号“YHVH”作为标记,语音尊称为主人adonai,后为“LORD”(主)。宗教改革时,马丁路德创新词“YaHoVaH”,英语为Jehovah,中文译为“耶和华”、“天主”或“上帝”。

圣经的翻译者,认为GOD与中国儒教中的上帝,意义相同,因而把GOD翻译成了“上帝”。最早把GOD翻译成上帝的是利玛窦,他在1595年编写的《交友论》中,开始使用“上帝”这个概念来指称造物主。利玛窦以基督教的目光阅读和研究中国典籍时,他在中国经典中发现了“上帝”概念,利玛窦认为这个概念完全可以与拉丁文的“Deus”对应,可以用“上帝”这个中国概念来直接翻译拉丁概念“Deus”。

0 阅读:6
评论列表
  • 2024-07-25 19:24

    胡编乱造。真正的信仰永远都离不开真理,迷信那不叫信仰,就被骗了而已

奶奶评过去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