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古代的“三老”制,谈老子的由来

奶奶评过去 2024-08-01 02:36:35

作者:龍云之子

百度:三老,所谓三老是古代掌教化的乡官。战国魏有三老,秦置乡三老,汉增置县三老,东汉以后又有郡三老,并间置国三老。百度的解释实为太肤浅。

《礼记》记载:“故宗祝在庙,三公在朝,三老在学。”三老,是五帝时期、夏商周三代“尊老为师”的制度,三老制度一直到汉代还有存续。三老,或曰“上中下”寿者,或曰“工商农”者;三老五更,或曰“知天地人与五行”者;或曰“象三辰五星”者;或曰“知三德五事”者,后人对三老的解释五花八门,已不知三老何意。

今人以《史记》为据,咬定春秋李耳为老子,却故意省略《史记》如下记载,“或曰:老莱子亦楚人也,著书十五篇,言道家之用,与孔子同时云。......(孔子死之后百二十九年的周太史儋),或曰儋即老子,或曰非也,世莫知其然否。老子,隐君子也。”司马迁都不确定老子何人,后人何以为据?

本文探源上古教育的三老制度,回归中华老子的本来面目。

三老,上古尊老为师的制度

《礼记·王制》记载,“有虞氏养国老于上庠,养庶老于下庠。夏后氏养国老于东序,养庶老于西序。殷人养国老于右学,养庶老于左学。周人养国老于东郊,养庶老于虞庠,虞庠在国之西郊。”有虞氏,上古时代的部落,居于虞地(今河南虞城县),史书上的“虞舜”,是舜帝姚重华。虞舜是有虞氏部落首领,接受尧的禅让,成为华夏部落联盟首领。尧舜时期的有虞氏部落,就有“国老”在大学(上庠),“庶老”在小学(下庠)的教育制度。夏商周三代传承了尧舜时期的三老教育制度,“国老、庶老”就是上古王侯们所尊奉的“老子”。

《管子•度地》记载:“君令五官之吏,与三老、里有司、伍长行里顺之,令之家起火为温,其田及宫中皆盖井,毋令毒下及食器,将饮伤人。”早于孔子的春秋管仲时期,就有三老作为防疫的医学专家,指导社群的防疫工作。

《通典》记载:“孙卿在齐为三老,称祭酒。”荀子在齐稷下学宫祭酒,为齐三老。汉置博士,而聪明有威重者一人为祭酒,谓之博士祭酒。曹魏因之,晋武帝初立国子学,置国子祭酒一人。炀帝即位,改国子学为国子监,依旧置祭酒。大唐因之,置祭酒一人,掌监学之政。三老、祭酒,是历朝的学术领衔者,是知识渊博、德高望重的代表,这是“三老”的学术地位。《老子》代表历代学术的巅峰之作,是学问中的学问,即道学,今人叫哲学,孔子求学于诸老聃,以老子为师,理所当然。

国三老,多以致仕三公任之。《逸周书·大匡》:“王乃召冢卿、三老、三吏、大夫、百执事之人,朝於大庭。”朱右曾校释:“三老,国老也。谓致仕者。”《周书·儒林传序》:“下詔尊太傅燕公为三老。”国三老,大多以年老有丰富社会经验的退役三公担任,作为王位继承人的老师。三老,是承担培养王朝接班人重责的大师。

《吕氏春秋·尊师》记载:“神农师悉诸,黄帝师大挠,帝颛顼师伯夷父,帝喾师伯招,帝尧师子州支父,帝舜师许由,禹师大成贽,汤师小臣,文王、武王师吕望、周公旦,齐桓公师管夷吾,晋文公师咎犯、随会,秦穆公师百里奚、公孙枝,楚庄王师孙叔敖、沈尹巫,吴王阖闾师伍子胥、文之仪,越王句践师范蠡、大夫种。此十圣人六贤者,未有不尊师者也。今尊不至于帝,智不至于圣,而欲无尊师,奚由至哉?此五帝之所以绝,三代之所以灭。”集秦末学术之大成的《吕氏春秋》,罗列了自三皇五帝始,到春秋战国的王者所尊奉的老师。并质问战国的王侯们,论尊贵达不到天帝的地位,论才智达不到圣人的境界,却想不尊敬老师,理从何来?不尊三老,是五帝之所以不再现,夏商周之所以灭亡的原因。

《吕氏春秋》的“尊师”篇,是在明示赵政“尊师”,知识传承决定王朝延续和生死的重大意义。说明先秦时期,三老国师地位已经丧失。秦惠文王车裂商鞅、吕不韦饮鸩自杀,秦始皇不重视继承人的知识传承问题,是秦二世而亡的根本原因。

后人对国老庶老,仅以为是孝悌。《礼记•文王世子》:“适东序,释奠于先老,遂设三老、五更、群老之席位焉。”郑玄注:“三老五更各一人也,皆年老更事致仕者也,天子以父兄养之,示天下之孝悌也。”后人已不知三老对后代知识传承的作用,而以为王者对老人孝悌的养老。

民间俗语云:“凡事要好,须问三老”,“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民间还保有老子的知识传承价值。汉高祖刘邦曾数次派人请商山四皓出山,四老的威望极高,一直看不上刘邦,不肯出山,后来吕雉为了儿子刘盈将商山四皓请了出来,当刘邦看到商山四皓在太子刘盈身边后,最终放弃了废太子的想法。

三老五更指的是有威望、有阅历的老人,三老五更礼是中国古代最为隆重的养老礼。汉代沿袭这种礼制,《汉书•礼乐志》:“养三老五更于辟雍。”“辟雍”即太学。西汉传十三帝,历二百一十年,老子的教育传承之功,不可灭。汉高祖刘邦尊三老而不尊儒生,实为高人。

三老的权威,王杖制度

除了三老五更礼之外,古代还有王杖制度。王杖是由君主赐予老人,作为权力、地位的象征,甚至可以惩罚不法之徒。

出土的王杖

《礼记·王制》记载,“五十杖于家,六十杖于乡,七十杖于国,八十杖于朝,九十者,天子欲有问焉,则就其室,以珍从。”不同年龄的老人杖拥有不同的威严,50岁老人的杖威于家,60岁老人的杖威于乡里,70岁老人可以杖杖威于国,80岁老人杖威于朝堂,到了90岁,天子有需要询问他的事务,得准备好礼物,亲自登门到老人家中咨询。王杖,是教育指导的权威性。

在现存的文献中,对于王杖制度明确具体的记载是西汉时期的《王杖诏书令》,它规定了王杖的形制,王杖的权威以及老人所享有的权利。记录了侵犯王杖主人者受到的严厉惩罚。下面摘录几枚武威汉简《王杖诏书令》中文字内容如下:

“高皇帝以来至本始二年,朕甚哀怜耆老高年,赐王杖,上有鸠,使百姓望见之,比于节。吏民有敢骂詈殴辱者,逆不道。得出入官府节第,行驰道中。列肆贾市,毋租。比山东复。”

“长安敬上里公乘臣广昧死上书。皇帝陛下:臣广知陛下神灵覆盖万民,哀怜老小,受王杖,承诏。”

“元延三年正月壬申下制诏,御史曰:年七十受王杖者,比六百石。入官府不趋。有敢殴辱者,逆不道,弃市。”

史料记载,王杖制度通行于先秦和汉代。五胡乱华后,社会动荡,经济衰退,礼仪颓废,王杖制度逐渐没落,到了唐宋渐趋消亡。

清“三老五更”碑

清代“三老五更说”碑,立于北京市东城区国子监,是乾隆皇帝撰写的碑文。后人只知春秋一孔子,已不知上古老子和当代老子的知识传承之功了。

地方治理的三老制度

三老制度,不仅适用于王侯的庙堂教育,在地方治理上依然发挥重要的作用。战国魏有三老,秦置乡三老,汉增置县三老,东汉以后又有郡三老,并间置国三老。三老的定义与职责:三老不仅是乡间的德高望重者,还承担着教化的职责,能够推荐优良子弟出任郡县吏,并对孝悌仁义之家进行表彰。此外,三老还参与调解邻里纠纷、帮助政府收取赋税、安排徭役等工作。

三老制度的历史演变:先秦的三老制度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当时就已经有关于三老的记载。然而,在战国后期,由于秦法家的实行,三老曾被吏治所弱化,在乡里的作用有所降低。到了汉朝,刘邦及其谋士文臣将乡贤父老纳入政府的控制范围中,增设了县三老,进一步发展了这一制度。“三老”是汉代认可的地方基层社会领袖,必须兼具德行和声望。他们被允许免除徭役,可以向当地县令、县丞、县尉提出行政建议,参与当地的政治管理工作。

三老制度的影响:秦朝的三老制度在基层治理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尤其是在维护社会稳定和促进地方自治方面。这一制度不仅体现了对老人的尊重和利用,也反映了古代社会对德高望重者的重视。汉朝继承并发展了这一制度,通过增设县三老等措施,进一步强化了基层治理能力,为汉朝的长期统治奠定了基础。

综上所述,秦三老制度是秦朝地方行政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任命德高望重者为三老,负责教化和调解地方纠纷,促进了地方社会的和谐与稳定。这一制度在汉朝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结束语

笔者认为,“老子”是五帝时代以来的历代华夏诸老的总称,是中华文化源源不断的传承者,《老子》是华夏诸老集体智慧的结晶。秦汉时期的“三老制”,是对“老子”的统称,这是笔者一直苦寻的实证,居然在秦汉还有遗存。教科书上给我们信息是,秦始皇时期有七十博士,秦代民众以吏为师,不知何时何人故意忽略了先秦最重要的“三老制”。

秦朝官学,有“三老制”、“博士制”、“吏师制”。秦代还保有五帝时代的“三老制”,三老:农耕专家、百工专家、商业专家等等,是具有深刻社会实践,“德善”兼备的老专家。老、士、师,是三种不同概念。老子,有国老、郡老、乡老,“老”的地位最高。《老子》是历代老子的智慧结晶。汉后独尊儒术后,弃实践经验之“老”,以“儒士”为教,只留乡老。后人无知将老、士、师混为一谈。

后来乃至今天的吏治为何做不好,缺失了各级“三老”制度啊。德善之“老”不能回归,是中华后人的悲哀。回归三老的本意:

三老,是医学专家,指导社群的防疫工作。三老,是农耕专家,指导族群的农耕生产。三老,是百工专家,指导族群的科技工作。三老,是商业专家,指导社群的交易活动。三老,祭酒,是历朝的学术领衔者,是学术大师。三老,是产业知识的传承者,是社会治理经验的传承者。三老,是王朝继承者的培养人,是政权延续默默的贡献者。三老,是地方治理不可或缺的指导者,是咨询管理大师。

“雁行有序,群鸟为雍”,辟雍(大学)的本意就是有序化,这是教育的根本。三老,是社会治理的有序化“辟雍”大师。老子不归,动荡不止。

三老五更,天子以父兄养之。天子尊“三老”以“父”,视“五更”为“兄”。楚人俗语“老子”包含有“父”的教养之意,是有源的。今人滥用“老子”之称,后人将“老子”视为不文明用语,都是极其无知。

老子,是德高望重的老者,既是有丰富知识的“德”者,又是有丰富社会历练的“善”者。《庄子》中记载的“孔子问道的南之沛老聃,杨子居见老聃,庚桑楚者偏得老聃之道”,还有“广成子,尧之师曰许由,许由之师曰啮缺,啮缺之师曰王倪,王倪之师曰被衣。行年七十而老斲轮”等等,比比皆是中华之“老子”。

0 阅读:4

奶奶评过去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