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未婚的外国女人,死后要求葬在中国土地,她:把自己嫁给中国

大核有料 2024-09-19 10:10:08

各位看官老爷,麻烦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精彩内容不错过,方便随时查看。

文/编辑:大核有料

提起中国近代史上的国际友人,白求恩这个名字想必大家都还记得,但有这么一位伟大的女性,她的事迹一样十分伟大!

她在我国对抗日本侵略者的战争中,不顾自身安全,毅然决然地为中国人民提供帮助,在那个医疗资源匮乏的年代,她为中国医疗事业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

她就是凯瑟琳·霍尔,和白求恩一样,她并不是土生土长的中国人,而是一位新西兰人,中文名叫何明清。

她终身未嫁,她曾这样说道:

……

远渡重洋

霍尔出生于1896年,她的父母都有一份稳定且收入可观的工作。

在兄弟姐妹七人中霍尔排行第五,家境优渥的她,本可以过上安逸舒适的生活,但在她26岁时,命运的齿轮却悄然转动。

1922年,霍尔在机缘巧合之下被派来中国。

刚来到中国的她,并没有嫌弃这片土地上贫苦的生活,而是入乡随俗,在北京学习汉语,深入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在突破语言障碍后,她便来到协和医院工作。

但这样的日子并没有持续多久,在工作期间,她曾跟随医疗团队,深入华北地区的各个贫困山区,为那些穷困潦倒的中国老百姓治病。

在这期间,她亲眼目睹了当时中国的贫穷落后,深深地被普通百姓的艰苦生活所触动。

这种触动,让她做出了一个改变自己一生的决定——放弃在北京工作的机会,来到山西、河北等地的医院工作。

1927年,她来到了河北一家医院担任护士长。

在这里,她不仅要负责医护工作,还亲力亲为,在在这里培养出不少本地的医护人员,为当地的卫生事业做出巨大贡献。

但她的工作不仅仅局限于医院内,当时整个中国农村的医疗水平都十分落后,为此,她组织了多次乡、县的巡回就诊。

在上世纪30年代,当地的条件可不是一般医疗团队敢涉足的,因为这里有黑热病、天花、疟疾、霍乱这种可怕的恶性传染病存在,她们去乡下就诊,对他们的生命一样构成威胁。

1935年,霍尔在河北省保定市的两个县城建立了两座为民看病的诊所。

也正是在这里,霍尔给自己取了一个中文名——何明清,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百姓,尊敬地称呼她为“何先生”。

因为经常住在山里,和乡民们聊天,霍尔慢慢地也学会了说当地方言,经常能看到她瘦弱的身影,背着药箱,不惧严寒酷暑,走村串户为百姓看病,有时要爬几十里山路,却从不叫苦叫累。

霍尔不仅关心病人的身体健康,还致力于改善当地的生活条件,她帮助当地百姓们建立了第一个卫生澡堂,帮助宣传干净、健康的生活习惯和卫生常识。

不仅如此,她还创办了学校,教当地百姓识字,为了帮助那些吃不上饭的居民,霍尔把自己为数不多的积蓄全部拿了出来,经济上遇到困难时,还经常写信回家希望家人寄钱支持她的工作。

从医生到抗日战士

全面侵华战争爆发后,霍尔在华北地区,亲眼见到了日本士兵对中国那些手无寸铁的老百姓举起屠刀,对日军的行为,霍尔既愤怒,又无助。

1938年12月,一次偶然的机会,霍尔结识了加拿大医生白求恩,白求恩向她介绍了八路军面临缺医少药的困境,请求她帮助购买药品物资并运送到根据地。

面对这样的请求,霍尔毫不犹豫地答应了这个充满危险的请求。

从此,霍尔利用她作为外国人的身份便利,不畏艰辛、冒着生命危险,闯过日军的重重封锁线,往返于北平和抗日根据地之间。

在短短8个月时间里,她冒着敌人的炮火,来回往返30多次,为八路军运来了大量药品和医疗器械的任务极大地缓解了敌后武装根据地医药短缺的困境。

霍尔可不只是帮助运送药品,她还帮助转移了40多名爱国抗日战士,并带了不少医务人员到根据地帮助八路军战士。

其中就包括后来成为柯棣华夫人的郭庆兰,多年后,郭庆兰仍然心怀感激地表示,是霍尔把她引上了中国革命的道路。

霍尔的这些行动,让她从一个单纯的医生,逐渐转变成了一名真正的抗日战士。

被迫离开

9月,她辗转来到香港,眼见要被迫离扎根了十来年的中国,霍尔心中充满不舍,但没多久,她和孙中山先生的妻子宋庆龄取得联系,提出了想继续待在中国的请求。

在宋庆龄的安排下,霍尔跟随一支押送药品的医疗队北上,准备返回她自己的岗位。

可是从香港到河北,需要横跨大半个中国,而且又处于兵荒马乱的年代,长年劳作的霍尔,在途中不慎病倒,不得已,她只能选择离开中国,回到自己的祖国修养。

回到新西兰后,霍尔始终惦记着遥远土地上那群正在抵抗侵略者的战士,她曾多次寻找机会准备返回中国,但因各种原因未能如愿。

在新西兰这段时间,她也没让自己闲下来,而是参与组建了新中两国友好协会,在新西兰,向那里的人宣传真实的中国,希望能引起更多人的关注。

再后来,抗日战争结束后,到新中国成立期间,霍尔始终找不到重返中国的机会,新中国成立后,又遭到了西方国家的封锁,就这样,霍尔只能慢慢等待机会。

1960年,霍尔终于如愿回到了她心心念念的土地,她受邀来华参加新中国成立11周年的活动。

在成功返华后,她还专程来到河北为白求恩扫墓,重新走了一遍当初工作和奋斗过的地方,并鼓励医护人员不要忘记医生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

4年后,霍尔又一次来中国访问,回访曾经的故土,故地重游,对她而言既有对过往的怀念,也有对未来的期许。

每一次踏上中国的土地,看到生活在这里的百姓都日子正一天天变好,这一切让她感到一种莫名的亲切和温暖。

霍尔一生未婚。当有人问起她为什么不结婚时,她总是微笑着说:

这句足以证明,霍尔她对中国的热爱。

在这片土地上,她不仅学会了流利的中文,还能说一口地道的河北方言,她曾穿着朴素的中式服装,吃着中国的饭菜,与中国的普通百姓同甘共苦。

霍尔的无私奉献精神,赢得了中国人民的尊重和爱戴。

国际友人路易·艾黎曾这样评价她:

霍尔的伟大之处在于她在兵荒马乱的年代做出了巨大的牺牲,她以爱和温暖与普通中国人民一起工作,这正是真正的国际主义精神的体现。

魂归中国

1970年4月,霍尔在新西兰走完了她74年充满传奇色彩的一生。然而,她的心、她的青春和回忆却永远留在了中国。

遵照她生前的遗愿,1993年,霍尔的部分骨灰被安葬在她曾经工作过的地方,另一部分则安葬在保定市曲阳县烈士陵园。

她最终得偿所愿,魂归她深爱的中国土地。

凯瑟琳·霍尔的一生,是一部献身中国的传奇史诗。她从一个普通的新西兰护士,成长为一名真正的国际主义战士。

她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友谊,什么是舍己为人、无私的奉献。

她来到中国时,中国正处于最为艰苦的年代,她目睹了中国人民的苦难,也见证了中国人民抵抗外来侵略的抗争。

她没有选择袖手旁观,而是毅然决然地投身到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中来。

在和平年代,她为改善中国农村的医疗卫生条件付出了巨大努力;在战争年代,她不顾个人安危,为抗日军民运送药品和医疗器械。

她的行动,不仅挽救了无数生命,也为中国抗击外敌入侵做出了重要贡献。

结语

凯瑟琳·霍尔的一生,是一曲动人的国际主义赞歌,她的事迹,永远激励着我们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而不懈努力。

她虽然已经离开,但她的精神将永远活在中国人民心中,成为中新两国人民友谊的永恒见证。

参考:

澎湃新闻:纪念国际友人——何明清(凯瑟琳·霍尔)_澎湃号·政务_澎湃新闻-The Paper

中国军网:凯瑟琳·霍尔:“把自己嫁给中国”的新西兰友人 - 中国军网

河北新闻网:【回望烽火忆英魂】“战地天使”凯瑟琳·霍尔_河北新闻网

0 阅读: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