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南方的河流多以“江”命名,北方的河流多以“河”命名?

地史小官 2024-09-20 14:50:50

如果细心翻看一下中国地图,你会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南方的河流多以“江”命名,如长江、珠江、赣江、湘江等。北方的河流多以“河”命名,如黄河、渭河、汾河、辽河等。更神奇的是,“南江北河”这一现象早在唐宋时期就已存在。唐代的经学家孔颖达在《尚书·禹贡》的注中就提到:江以南,水无大小,俗人皆呼为江。宋代的史学家宋祁也在自己的笔记中提到:“南方之人谓水皆曰江,北方之人谓水皆曰河”。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南江北河这一现象是怎么形成的。

先秦时期,中国的河流多以单个汉字来命名,并且这些字大都是河流的专有名词。“江”就是长江,“河”就是黄河,“渭”就是渭河,“淮”就是淮河。汉代之后,随着古汉语的发展,人们开始习惯在河流名后面加上一个“水”的通名。“江”、“河”、“淮”、“渭”就变成了江水、河水、淮水、渭水。唐宋之后,以“某江”、“某河”代替“某水”的情况越来越普遍,“南江北河”的格局逐渐形成,至明清时期各河流名称基本定型并沿用至今。

既然“江”与“河”本是长江黄河的专有名词,并且“水”、“川”、“溪”等也可以用来称呼河流,为什么最后是“江”“河”演变成河流的通名,并形成了“南江北河”的现象?

首先必须要说明的是,长江黄河作为中国最重要的两条大河,对生活在南北方的古人们产生的巨大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黄河,古称“河”、“河水”,因泥沙含量高,早在汉代时期就有了“黄河”这一称呼。

《尚书·禹贡》中记载:“(黄河)北过降水,至于大陆,又北,播为九河,同为逆河,入于海”,说的是黄河在流入大陆泽后,分为九条支流,各自入海。可见,“河”在先秦时期除了指黄河干流,也可以指黄河的支流。并且自公元前602年至1938年,黄河下游决口1590次,大的改道26次,在华北平原形成了面积巨大的黄泛区,而每当黄河改道之后,对于黄河及被夺河道的河流的称呼便会出现问题。

举一个例子,汉武帝元光三年(前132年),黄河夺泗水河道入淮水,原来的泗水、淮水就变成了黄河的下游,那么对于长期在此生活的百姓,该如何称呼眼前这条河流呢?继续称泗水、淮水?但这分明是改道的黄河,于是尴尬了一段时间后便有了泗河、淮河的说法。并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人口的流动,“河”逐渐成为北方河流的通名。

再说长江,长江,古称“江”、“江水”,有观点认为“江”字是源自南方百越、三苗边民等民族语言的借入字,类似于藏族人将湖泊称为“错”,将河流称为“曲”一样,古代南方民系将河流称为“江”,所以中原华夏先祖向南扩张时,将其作为长江的专有名词。但“江”实际上又是一个南方通名,所以当华夏先祖继续向南扩张时,他们又发现了更多的“江”。

《尚书·禹贡》中同样有记载:“江汉朝宗于海,九江孔殷......三江既入,震泽厎定”,“九江”指的是汇入长江的支流,“三江”则是指长江下游流入太湖的支流。

由于南方的“江”实在太多,所以除了长江仍然称“江”,其他的“江”大部分都按照先秦时期的以单音节字命名的习惯重新命名。秦汉以后,人们开始习惯以“某水”称呼河流,南方的“江”自然也跟着变成了“某水”。不过到唐宋之后,不论是南方的“水”还是北方的“水”,都开始被“江”“河”取代,这是南江北河格局形成的关键节点。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李白《将近酒》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

一如前面所说,长江黄河作为中国最重要的两条大河,对生活在南北方的古人们产生的影响是巨大的。并且在先秦时期,就有用“江”“河”指代长江黄河支流的习惯,而唐宋又是魏晋南北朝数百年大动乱后,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新的稳定时期,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方面都较以往出现了显著变革与发展,河流名称的改变发生在这一时期也就不难理解了。

另一方面,从词义的角度分析,“水”的常用义指无色、无味的液体,在使用上有很大的宽泛性,用作河流的通名只是其中一种特殊用法。而“江”“河”在古代专指长江黄河,用“江”“河”作为河流的通名,既避免了“水”的宽泛性,又克服了“川”、“溪”、“沱”、“渊”等称谓的局限性,就像之前在河流名称后面加一个“水”字一样,这是汉语发展的一个过程。

还有一点要着重说明的是,尽管唐宋时期就已有了南江北河的现象,但“河”的数量是远远多于“江”的。例如在《宋书·河渠志》记载的118条河流中,称“某河”的有78条,称“某水”的有24条,称“某江”的只有16条。统计当今河流的通名,以“河”命名的河流更是多达27000多条,远多于800余条的“江”,即便在南方也是如此,而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受后来大规模移民影响。

两宋之交的靖康之难,明清时期的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等大规模移民从根本上改变了南方很多地区的人口和文化构成,使“河”在南方也扎下了根。不过由于南方大江的名称早已固定且影响的范围巨大,所以南方的“河”多集中在大江的次级支流和小型河流上。例如红军四渡赤水的赤水河,本来叫赤水,后来明朝在赤水边设了一个卫所,移居而来的军户们就按照自己的习惯称其为赤水河。类似这样的案例还有很 多,一般看到叫“某水河”“某溪河”“某川河”这样的河流名,大多是受移民影响。

南京附近的“河”

同时由于南方多山,各地区之间的交流在古代并不通畅,也使得一些古老的和具有方言特色的河流名称得到了保留。例如湖南、江西等地就保留有大量的以“水”命名的古河流名。

又如浙江、福建、台湾、粤东等东南沿海地区的河流绝大多数都以“溪”命名。广东珠三角地区也有用“涌、冲”等称呼河流的习惯。

长三角地区的河流称谓更是丰富多样,有 “港、塘、泾、浜、浦、溪、荡、漾、湾、渠”等十数种命名方式。

同样由于地区间的交流不便,也使得南方的河流在不同的河段普遍都有不同的名称。例如珠江干流在广东境内称西江,在广西境内称浔江、黔江、红水河,在云贵上游称南盘江。

这里我们总结一下。秦汉之后,大部分河流都以水命名。由于河水和江水在各自流域内的影响实在太大,“水”这个通名渐渐被人放弃,北方人开始以河称呼北方河流,南方人开始以江称呼南方河流。

北方中原地区自先秦时期就已经被整合成一个整体了,各地区间的交流融合十分成熟,所以“河”取代“水”的过程十分顺利。而南方各地区相对独立封闭,彼此间交流并不紧密通畅,这个我们看南方方言的分布就很容易理解,所以“江”的传播只发生在长江较大的支流上,中小型河流的生态位仍然被“水”“川”“溪”及各种方言占据。

“河”在北方完成统一后,又伴随着移民潮向南方传播,于是很快挤占了南方中小型河流的生态位,形成了如今的格局。也正因为只有少数南方大中型河流称江,才使人们形成了江大河小、江清河浊的刻板印象,而这正好解释了为什么东北的大河也称为“江”。

东北的主要河流有辽河、黑龙江、松花江、嫩江、乌苏里江、鸭绿江、图们江。辽东地区自春秋战国时期就已被纳入中国的化内之地,与中原地区交流密切,因此辽河与北方的其他河流一样,经历了从“辽”到“辽水”再到“辽河”这样一个演变过程。

再往北的黑龙江流域,进入隋唐后才开始被人们所熟悉,而这一时期也正是“江”“河”的概念扩展,演变为河流通名的阶段。隋唐时期,中原人称黑龙江为“黑水”、“望建河”,松花江为“那河”,牡丹江为“忽汗河”,鸭绿江为“鸭渌水”。

结果到了两宋时期,随着辽金的崛起,宋人对东北的河流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且在靖难南渡后,很自然的接受了南方河流的命名习惯,于是就有了混同江、宋瓦江、鸭渌江等称呼。

当然,东北的“江” 只存在于这仅有的几条大河上,其他中小型河流仍多以“水”命名。直到明清时期,随着河流命名习惯的形成,“河”迅速抢占了东北中小型河流的生态位,黑龙江、松花江、牡丹江、嫩江、鸭绿江、图们江反倒成了少数的“另类”。

1 阅读:331
评论列表
  • 2024-10-04 08:36

    黑龙河、鸭绿河……在说你呢?

  • 2024-10-25 09:39

    为什么北方多是齐桓公、晋灵公、宋襄公,而南方却是楚王。

  • 2024-10-03 08:11

    江西五大水系,三河两江。赣江,信江,修河,饶河,抚河

地史小官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