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国十大将,有一半曾是副国级,位列第一的粟裕时间却在最后

追梦的年 2024-06-19 22:04:09

新中国的大将仅在55年授予过10人,在军队的地位仅次于元帅,个个都曾任军中要职。

但是,在党内和行政系统内,他们十人就不算最突出的了,没有出过一位正国级领导人,最高只是副国级,有五人曾获此殊荣。

比较有意思的是,在大将中位列榜首的粟裕,成为副国级领导人的时间却是五人中最晚。

从这五人职务提升的时间节点上也可看出,建国以后政工干部的受重用程度,是要高过军事干部的。

最先成为副国级干部的大将有两人:黄克诚、谭政。

他们有很多共性,比如都是红一方面军出来的将领,解放战争时期都战斗在东北大地上,且都是我党重要的政工干部。

黄克诚历任红三军团政治部主任、八路军115师344旅政委、新四军第3师师长兼政委、东野第二兵团等职。

建国初期他本来被调入主政湖南,彭老总主持军委工作后,将他调到北京。

此后他身兼多职,担任过军委秘书长、国防部副部长、副总参谋长,反“教条主义”后还顶替粟裕担任总参谋长,手中掌握着实权。

谭政则历任红1师政治部主任、中央军委总政治部副主任、东北民主联军政治部主任、四野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等职。

建国以后,他也依然在政工战线上,担任总政第一副主任,在罗荣桓因为身体原因退下去后,谭政又接任为总政主任,主管着全军的思想。

不过,两人上述的这些都是军职,并非副国级。还是1956年的八大上,黄克诚、谭政双双当选为中央书记处书记,他们这才真正进入权力中枢,成为副国级领导人。

奈何两人身居高位后,也很快跻身于漩涡之中,黄克诚1959年被批,谭政1960年被批,从此离开领导层多年,直到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才重新承担重要工作。

他们晚年还有一段联系,当时组织要为健在将帅拍摄标准照,黄克诚的军装被破坏了,临时做也来不及,就借了老友谭政的大将服拍照,也还算比较合身。

第三位成为副国级的大将是罗瑞卿,他也是建国后地位最高的大将。1959年,罗瑞卿担任国务院副总理,这是副国级职务,62年又兼中央书记处书记,这就两个副国级职务。

不仅如此,罗瑞卿当时还担任了总参谋长、军委秘书长、国防工业办公室主任、国防委员会副主任等职务,光是实权部门,他就负责了13个。

这么多事务,他一个人忙不过来,还专门请了四个秘书,分别协助梳理军队、国防工业、党政、日常工作等,同时期很多元帅的工作都需要他支持才能推进。

无论军内、党内,罗瑞卿都是开国大将中的第一人。在军队里,罗瑞卿兼任总参谋长、军委秘书长,当时的工作流程是部队里有要事先上报总参,总参筛选过后汇总给军委。

名义上主持军委的林总由于身体问题难以履职,所以中央就将军委的日常工作交给了罗瑞卿。

这也意味着,总参、军委两个环节都是罗瑞卿拍板,很多事情他可以扣下来,也有很多事情他就能说了算,这个权力,是其余大将都不具备的。

在党内,罗瑞卿虽然不是中央政治局成员,但他可以列席政治局会议,能参与到最终决策当中,实际上他距离政治局委员就只差那么一小步、一个名字而已。

这个殊荣,同样在大将里绝无仅有。只是,他负责的事太多,相应地就会跟更多人有矛盾,最终在1965年受到打击,直到1977年有邓公支持才重新走上领导岗位。

上述三人都是在建国初期成为副国级,后面两人就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了。

1979年6月,萧劲光当选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作为新中国任职时间最长的海军司令员,他其实在海军内部也有过一段沉浮的过往。

1967年运动深入后,苏振华、杜义德等人靠边站,萧劲光在海军党委中也降为第二书记,第一书记则改由李中将担任。

后来在林总等人的扶持下,李中将权力越来越大,萧劲光几乎被架空,这是萧大将第一次“沉”。

九一三后,李中将被隔离审查,萧劲光得以复任海军党委第一书记。然而,在1972年7月,萧劲光在海军党委四届五次扩大会议上遭到批评,还被扣“上贼船”的帽子。

随后一段时间,他大大小小检讨了30多次都没通过,被迫承认自己“上贼船”,事情也告一段落。奈何有这么个定性在,他就不可能再是一把手,此后海军都是以政委苏振华为首。

1979年2月,苏振华病逝,3个月后萧劲光得到平反,又过了一个月出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

总的来说,他也经历过一些风波,但情况相对要很多,职务也一直都在,直到1980年才卸任海军司令员。

跟萧劲光一样,粟裕也是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不过他是1980年增补,萧劲光是1979年增补,时间上还有点差距。

而且,粟裕的仕途要比萧劲光坎坷得多,1958年就因反“教条主义”运动被免去总参谋长职务,从此退居二线,基本无法再指挥军队。

即便晚年成副国级领导人,粟裕也缺席了军事领域的数十年发展,不得不说是一大遗憾。唯一庆幸的是,因为他早早离开核心岗位,在大运动时期他没受到什么冲击。

另外,萧、粟两位大将关系极好,早在红军时期就曾配合指挥过,晚年感情也一直延续着。粟裕去世后,萧劲光还沉痛地为他写了一片悼文,情真意切,让人读之感动不已。

其余的五名大将,要么身体不好(张云逸、徐海东)、去世太早(陈赓),要么在授衔前地位就不是特别突出(王树声、许光达),因此没能成为副国级。

当然,他们对国家和军队的贡献,还是毋庸置疑的!

0 阅读: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