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智深、武松和杨志号称二龙山三巨头,三人都是武艺高强,不逊色梁山五虎将,再加上手下还有施恩、张青、孙二娘、曹正,二龙山在梁山算是一个比较强大的派系。
受水浒传电视剧等的影响,很多人都认为武松、鲁智深是梁山上坚定的革命派,反对招安;和以宋江为首的投降派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但实际上根据水浒传中的描写武松、鲁智深的造反精神不强,杨志更是一心想成为体制内的人。
先看鲁智深。鲁智深出场时是一个低级军官提辖,明显鲁智深对提辖的身份是比较认可的,同时对老种经略相公和小众经略相公都是比较尊敬的。此时鲁智深根本就没有什么造反的念头。鲁智深仗义替金翠莲出头,失手打死了郑屠。这是人命关天的事情,轻则发配重则偿命,鲁智深虽然没想过伏法,但也没想过落草为寇,宁愿落发为僧。后面鲁智深又大闹野猪林救了林冲,破坏了高俅和高衙内的好事,此时鲁智深仍然没想过落草为寇,还是照常回到大相国寺。只是因为林冲无意中泄露了鲁智深的住处,被高俅和高衙内逼迫,鲁智深才被迫出逃,最后在二龙山落草为寇。
相比鲁智深,武松的造反精神更加欠缺。书中武松有三次机会去落草为寇。第一次是他误以为打死了人,同样是人命官司,面临轻则发配重则偿命的窘境,武松和鲁智深一样没想过落草为寇,而是跑到柴进家中暂时躲避。武松在柴进家中受尽了白眼,也没想过一气之下出走当强盗,而是选择了忍气吞声。一听说事情已经解决,武松迫不及待地要回家当守法百姓。第二次是武松为了给哥哥报仇杀死了西门庆、潘金莲和王婆,这更是重罪,但武松还是选择了自首,宁愿被流放也不造反。第三次是血溅鸳鸯楼,这次不落草为寇是必死局面。武松就决定去二龙山落草,但武松还想着有一天能通过招安重新当回良民。
落草后再招安的想法还是武松传达给宋江的。书中32回武松在孔家庄遇到宋江,宋江劝武松和自己一起去清风寨,武松道:“哥哥怕不是好情分,带携兄弟投那里去住几时。只是武松做下的罪犯至重,遇赦不宥,因此发心只是投二龙山落草避难。亦且我又做了头陀,难以和哥哥同往,路上被人设疑。便是跟着哥哥去。倘或有些决撒了,须连累了哥哥。便是哥哥与兄弟同死同生,也须累及了花荣山寨不好。只是由兄弟投二龙山去了罢。天可怜见,异日不死,受了招安,那时却来寻访哥哥未迟。”
至于杨志,那更是一门心思要光宗耀祖,封妻荫子。杨志曾被裹挟上了梁山,但杨志拒绝了入伙。杀了牛二被发配北京大名府后,杨志还是想着要在梁中书手下好好表现一下,能够回到体制之中。无奈杨志天生命苦,干啥啥不行,生辰纲丢了之后杨志已经无能为力,只能到二龙山落草。
三人造反精神明明都很欠缺,但三人在二龙山聚首再到梁山聚义后,武松、鲁智深却成了反对招安的中坚力量。
在梁山大聚义后,有一天大家大碗喝酒,宋江让乐和唱词助兴,乐和正唱到“望天王降诏早招安”,只见武松叫道:“今日也要招安,明日也要招安去,冷了弟兄们的心!”
从前面武松所作所为来看,武松第一个跳出来说这个是非常突兀的,没有过渡,中间过程只能靠大家猜测。而鲁智深说:“只今满朝文武,俱是奸邪,蒙蔽圣聪,就比俺的直裰染做皂了,洗杀怎得干净。招安不济事!便拜辞了,明日一个个各去寻趁罢。”这也和以前鲁智深动不动就把老种经略相公和小种经略相公挂在嘴边“洒家不是别人,老种经略相公账前提辖鲁达的便是”形成了鲜明对比。
鲁智深说“只今满朝文武,俱是奸邪”,这是不是把老种经略相公也包含在奸邪之内了?
相对来说,上二龙山之前鲁智深的造反精神比武松要强一些,武松反对招安的思想应该是受鲁智深的影响。鲁智深这种思想又是如何形成的呢?肯定不是来自杨志。
首先肯定是推进故事情节的需要。在宋江表达了招安的意图后,如果没有人表示反对,那梁山只能是想方设法就算非常委屈估计也要寻求招安,就不会出现童贯和高俅征讨梁山的故事出现了。为什么选择武松和鲁智深跳出来反对招安?因为梁山的重要人物中,宋江、卢俊义、关胜等人肯定是不反对招安的,吴用唯宋江马首是瞻,肯定宋江说神马就是神马,公孙胜不管事,柴进、李应等人无所谓。李逵虽然也会反对,但一是分量不够,二是他顾及宋江不会第一个跳出来。那就只有选择有分量的鲁智深武松等人了。虽然之前鲁智深武松等人造反精神并不突出,他们跳出来反对招安从文章来说比较突兀,但是从读者的角度来看,却非常正常。这也算是水浒传的一个神奇之处。
其次如果从书中去推测原因,能让鲁智深转变思想坚决反对招安的人就只能是智真长老了。鲁智深当了和尚之后,照样大碗喝酒大块吃肉,大闹五台山,他只听从和尊敬师父智真长老。智真长老曾经给过鲁智深八句偈言“遇林而起,遇山而富,遇水而兴,遇江而止”“逢夏而擒,遇腊而执.听潮而圆,见信而寂”,鲁智深多年之后还一直记得。智真长老是唯一能让鲁智深听话的人。智真长老是个半仙,能知过去和将来,知道鲁智深是108魔星转世,是下凡来开杀的。如果鲁智深都没有造反的思想,梁山上大家都赞成招安,108魔星就完不成杀业。放下屠刀才能立地成佛,没有屠刀怎么能成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