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迎来了《唐朝诡事录2》了,开篇第一个案件降魔变案,处处透露出诡异。
大唐第一壁画师秦孝白受公主之邀,于长安大寺成佛寺绘制“降魔变”,公主欲以此壁画为天后祈祷冥福。
整幅壁画精妙绝伦,画中的佛祖、魔王、魔女及凶兽栩栩如生。
他狂妄自夸:“魔王点睛,便有了三魂七魄”会杀人取命。
结果一语成谶,画中的魔王居然脱壁而出,屡屡犯下人命。
苏无名相信这世上根本没有什么妖魔鬼怪,最终他不负使命,终于揪出了真凶。
另一个牵动人心的是秦孝白虽然早早就画好了壁画,可是他却迟迟没有动笔为画中的佛祖、魔王、魔女及凶兽点睛。
苏无名曾经问他:“那这么说,您已经有了点睛之法。”
“法一直在心中。”
“那一直在心中,怎么还不点,公主她......”
“不静!耳中不静,心中不静。”
案件揭晓之时,才知道这句话当中的双关意思。
他所谓的不静,一是因为有人在寺庙之中打地道,所以耳中难静;
二是因为他身边的人总是有不同的声音来干扰他,所以耳不静,心难静。
01、阿祖的贪魔王为了满足那些画师对于名利的贪恋,便研制出一种“游光”的颜料。
据说,用这种颜料为画中人物点睛,便可达到神奇的效果。
于是许多没有技艺的画师,为了出人头地,便不惜砸重金买下这种颜料。
因为有了它,就意味着可以功成名就,从一个籍籍无名的小画师一飞冲天,成为万人瞩目的画家。
秦孝白一直因为无法心静,来为画中人物点睛。
他的徒弟阿祖提出用“游光”,遭到秦孝白的痛斥。
其实,阿祖的目的并非是想让师父及早完成作品,他有着更大的野心。
原来阿祖本来姓庾,是名门望族的后裔,但由于家道中落,最终沦为奴隶。
他对秦孝白的感情很复杂,他一心想跟着秦孝白学到高超的画技,面对他的打骂也从未离弃。
但同时他对秦孝白又充满了嫉恨,一心想要替代他超越他。
所以阿祖在外面购买游光,给人一个错觉秦孝白因为江郎才尽,要靠游光来点睛。
同时到了最后的期限他将秦孝白捆绑起来,准备用游光来点睛,以此在公主面前讨得功劳,一举成名。
而且为了这个目的,他不惜参与了制造长安城内大魔王杀人的行为,他私下给冯寒请的杀手马雄画成大魔王的样子。
他被心中的贪欲迷失了双眼,沦为了魔王的利用工具,将自己陷入了万劫不复之地。
最后在和秦孝白争执之际,跌下高台而摔死。
当他以为即将成功之时,却狠狠摔下,这实在是太过讽刺。
02、马雄的嗔嗔:是指当遇到挫折或被冤枉时,心生愤怒,发脾气,伤害他人。
嗔恨心使人失去理智,做出愚蠢的行为。
这可以说是马雄的真实写照。
马雄是安西军将领效力边关多年,勇冠安西,杀敌无数,只可惜军功被阿谀奉承之辈冒领,一直难以晋升。
而且在三个月前,马雄押送粮草,遭到敌军埋伏,因兵力悬殊,只得败走。
结果却被定了砍头之罪。
他深夜逃出,就是为了回京伸冤告状。
那个时候,他的心中满腔的忿忿不平之气,却没有很好的途径来为自己鸣不平。
马雄真的很可怜,事业上不如意,挣扎在生死边缘。
三年离家镇守边关,而他的夫人却耐不住寂寞,在家中与其他男人幽会,这对于他是莫大的耻辱和刺激。
双重打击之下,又恰好在这个时候,他遇到了冯寒。
冯寒用迷药将他控制住,令他假扮魔王沦为了杀人的帮凶。
其实迷药只是扩大了他心中的心魔,他只是被自己心中的嗔而迷失了心智。
一个光明磊落的将军,却沦为了一个无脑的杀手。
这将成为他人生中无法洗去的污点。
03、冯寒的痴痴,即愚昧无知,不明事理,不辨是非。
冯寒是皇上身边曾经的内侍,“参天楼”案的幕后主使,皇帝虽声称已将冯寒处死,但念于旧情,还是放他出宫。
他因为看到朝政被公主和太子把持,心中对皇帝也是失望之极。
于是他投靠了前隋宦官组成的邪道组织,要借着公主和太子为壁画开光的机会,铲除二人,伺机造反。
“我乃天子身边忠侍,可惜天子无用,朝堂被你们二人把持。若今日大事可成,我安乐门必再兴大隋。叫天下改朝换代。”
冯寒忘记了,隋朝当初是怎么灭亡的。
其实皇帝将他放走,既不是出于怜悯也不是因为念旧情,不他这么做的目的就是为了打击公主和太子,趁机将他们手中的权力收回。
他不甘心做一个傀儡皇帝。
可是,冯寒却没有看穿这点,在不知不觉中成为了皇帝手中的棋子。
他因此成为了乱臣贼子,还杀害了那么多无辜的性命。
他却还以为自己是在做一件正义之事,实在是可悲又可叹。
结语:而秦孝天最终还是没有给佛祖点睛。
因为他觉得:妖魔鬼怪入不了佛眼,佛眼中无魔,心中更无魔,所以无需点睛。
可是喜君还说佛不点睛,才是这副画的神来之笔。
我想不仅仅如此而已。
佛祖看到了世间人被心魔所诱惑,因为心中的贪痴嗔而迷失了自己,最后还葬送了性命。
所以不忍心再看。
其实,此案留下的两个谜团:
—成佛寺住持身上有诸多疑点。
为何他会引导卢凌风去了乐游原。
他不仅说出了黎大持的尸体在乐游原的精确位置,还特别强调树葬的尸体可以通过树根连接幽冥,现在的黎大持可能尸变了。
第二就是,为何此案发生后,皇帝便甘心退位成为太上皇?
估计此案并非如此简单,谜团将会在后续慢慢解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