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利亚通讯社1日报道,以色列当天空袭伊朗驻叙利亚大使馆领事部门建筑。
以色列情报部门长期以来一直在追踪伊朗伊斯兰革命卫队圣城军的高级指挥官扎赫迪。一名以色列官员表示,针对他的行动窗口最近几天才开启。
以色列和美国官员表示,以色列空军在发动袭击前几分钟通知了拜登政府,但没有请求美国批准。
一名美国官员表示,以色列的通报并不详细,而且是在军用飞机已经升空后才发出。例如,以色列人没有告诉美国他们计划轰炸伊朗大使馆附属的一座建筑。袭击发生后的几个小时内,数次无人机袭击从叙利亚向以色列发起,并被以色列国防军的防空系统拦截。
一名美国国防官员表示,在大马士革遭袭几小时后,美军在叙利亚坦夫的驻军发现并摧毁了一架单向攻击无人机。没有人员伤亡和基础设施损坏的报告。官员表示,美国告诉伊朗,它“没有参与”以色列对伊朗驻叙利亚外交建筑的袭击,也没有提前知晓这一事件。
以色列这是演都懒得演了,反正又不是第一次干这种“斩首”的活,不怕脏!而在3月22日晚,俄罗斯莫斯科州西郊的一处音乐厅(Crocus City Hall)遭遇恐怖袭击。截止3月31日,俄罗斯联邦安全局(FSB)宣布他们在达吉斯坦地区逮捕了4名计划发动恐怖袭击的恐怖分子,此前,俄方已经宣布拘捕12名相关人员。伊斯兰国激进组织声称对这起大屠杀负责。2015年“伊斯兰国”鼎盛时期,俄罗斯曾派兵前往叙利亚,参与了打击该恐怖组织的活动。在经历了俄罗斯和伊朗的连续打击后,“伊斯兰国”的武装力量逐渐瓦解;到2017年,该组织的武装力量基本被清除,但仍然有残余势力。此次对俄发起恐怖袭击的,就是“伊斯兰国”的分支组织“呼罗珊”,值得注意的是,该组织曾与阿富汗塔利班关系紧密,是当前阿富汗境内最主要的恐怖势力之一。
诡异的是,恐袭发生后,美国就有表态曾提前向俄方以书面形式发出恐袭预警,这事就有点意思了!
塞尔维亚总统武契奇于恐袭事件发生后对媒体表示,美使馆于3月7日呼吁本国公民不要去商业中心购物,不要去音乐厅。这意味着,其特勤部门已拦截通话,并知道将要发生此事。
4月1日,路透社援引3名消息人士的话爆料称,伊朗曾在俄罗斯“克罗库斯城”音乐厅遭到恐怖袭击之前向俄方示警,称俄罗斯境内可能发生重大“恐怖活动”。今年1月,伊朗逮捕了35人,其中包括“伊斯兰国呼罗珊分支”(ISIS-K)的一名指挥官。伊朗方面称此人与1月3日发生在克尔曼市的两起爆炸事件有关,那两起爆炸事件造成近100人死亡。伊朗方面向俄罗斯政府提供的关于即将发生恐怖袭击的信息,缺乏有关时间和确切目标的具体细节。
我们梳理一下关系线索:美俄肯定称不上朋友,但是在打击伊斯兰国上可以尿到一起,所以通气不算离谱,而乌克兰是最有动机捣乱的,却在第一时间发表声明表示与己无关,急于撇清关系也能想到,这事百分百属于恐怖主义活动,不能沾上,不管别人信不信,自己都要表态度。伊朗可以说是大毛的盟友,但是提供的情报不够详细,起码没有老美精确,起到的作用有限。
俄罗斯则是咬死了西方和乌克兰参与了恐怖袭击,最关键的是,人家有人证,俄侦查委员会主席巴斯特雷金表示,4名涉嫌直接参与音乐厅恐袭的嫌疑人,均已被指控并拘捕,他们在审讯和庭审中均表示认罪,并提供了有关犯罪情况、雇主和协助准备恐怖袭击人员的详细证词。
俄罗斯联邦侦查委员会,在一份声明中表示,该委员会有证据可以表明,实施莫斯科恐袭事件的犯罪嫌疑人,从乌克兰方面获得了大笔资金。而且涉嫌参与恐袭的人员,在准备阶段和在实施袭击后的行动,都是由一名男子协调的,该男子使用化名,并通过Telegram即时通信软件,使用语音信息进行远程指挥。虽然还没有证据能够证明,这个协调人就是乌克兰特工,但是有一点是肯定的。4名嫌疑人根据这名协调人的指示,在实施犯罪后,驾车驶向俄乌边境。他们的目的,就是准备穿越边境,抵达基辅领取许诺的奖赏。除了俄罗斯联邦安全局之外,俄罗斯国家杜马主席沃洛金同时也认定美国、欧洲和乌克兰都是恐怖袭击的幕后,沃洛金表示西方正在试图分裂俄罗斯。对于乌克兰作为恐怖袭击的幕后,俄罗斯联邦安全局表示,要将乌克兰情报机构列为恐怖组织。
错综复杂的各方信息看似相互矛盾,其实还是可以从中摸出点东西,第一,老美对这事了解得比较深入,说明他对的情报工作覆盖面超乎想象,第二,嫌犯均来自塔吉克斯坦,四名重要嫌疑人有三个是有家室的父亲,说明袭击的策划者是有意识的“外包”。
有知情人士透露,背后操控音乐厅恐袭事件的团队组织严密,他们甚至曾计划在中亚某国发动另一起恐怖袭击,但幸而被挫败。这位知情者进一步解释,直接参与此次恐袭的四人其实并不符合传统意义上对“恐怖分子”的定义——他们并非长期隶属于某个固定的恐怖组织或结构,而是在袭击发生前几周才匆忙组建起来。据他所述,这四名成员中有两人在前往土耳其时接收了行动指令,而其余人员则是在俄罗斯境内被招募的。
嫌犯法里杜尼在审讯中供述:“我在‘电报’上听了一节传教士的课,随后他的助手私信了我。他们通过‘电报’联系,保持匿名,只提供了50万卢布作为杀人酬金,对目标人物并无特定要求。”而另一名嫌犯米尔佐耶夫同样是在社交平台上被招募的。
这手法也是没谁了,怎么看都有点草率,有没有一种可能,这次空袭是情报系统失控造成的?这不是开玩笑,在俄发起“特别军事行动”吃瘪之后,其情报系统造成的错误就被摆上了桌面,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大量业务“外包”,其实这不是俄罗斯一家的毛病,自苏联解体之后,克格勃都成了过往,很多国家的情报组织开展业务的方式也随之发生了改变,“自由经济”的东风也吹进了这个神秘领域,相对于以前那种精雕细琢,十年磨一剑的工作方式,依靠日新月异的通信技术,通过中间商发展毫不相干的普通人来挖掘信息更方便不是吗!而这种方式也是有副作用的,那就是从业人员的素质良莠不齐,动机不一,会产生大量的垃圾信息,这还不是最要命的,在这个过程中,按照一般经济规律,会发展出一些第三方情报商,而这种类似劳务派遣的组织形式使得各国情报组织无法准确掌握其发展的下线的具体动态,一个人打几份工也不稀奇。
那些承接“大厂”订单的组织会找些什么人来交差还真不好说,在以往就出现过CIA发展的下线通过伊朗渠道为敏感地区提供军事物资的“乌龙事件”,这就像工程分包,层层扒皮之后只剩苦逼打工人,一线具体执行任务的小角色对行动全貌也不甚了了,到底为谁干活就是个玄学,任务做得怎么样纯看心情,只关心最后工程尾款能不能收到!
这样也就解释了为什么空袭发生后各国的奇葩反应,都提前知道点什么,但是知晓的不全,而且管不住下面,事发后有补漏的,有甩锅的,有放水的,相对而言,以色列的打击行动就比较纯粹了,妥妥的古早版本,自己亲自下场,反正早就是敌对关系,脸不脸的不是必选项!
目前卷进莫斯科恐袭的各方势力之间关系非常微妙,甚至可以说错综复杂,属实是玩得太花把自己玩脱了,有拉登的前车之鉴就说明各国情报组织在发展业务的时候不怎么“挑食”,口子扎得不太严,库尔德武装和伊斯兰国这些都是“养蛊”模式的产物,劳务外包最后砸自己脚面的例子不胜枚举,且行且珍惜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