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豆瓣开分最高的年代剧,是在湖南卫视和芒果TV热映的《小巷人家》,这部剧还挺有“人传人”效应,我身边的家人、朋友都因为短视频平台的二创陆陆续续开始追剧,这部由正午阳光出品、大米担任编剧的年代大戏讲述了20世纪70年代末苏州棉纺厂家属区一条小巷里庄、林两个普通家庭的故事。在风起云涌的大时代里,两家人虽然过着平凡的生活,却活得有滋有味。
《小巷人家》好看在哪里?最大的亮点来自于主创团队对“年代感”的塑造,无论是细致入微的生活场景描写,还是一众实力派演员对角色的传神诠释,都让剧集感染了当下影视圈子罕有的复古韵味。我们欣赏这部剧时,也在接触这条极具烟火气的小巷中平凡人家的日常起居。
年代感立得住:小巷是舞台,大时代是背景《小巷人家》的故事跨度在20 世纪 70 年代末至 90 年代初,这段岁月发生了许多重大变革,例如恢复高考、知青返城、改革开放等,每一件都足以改变万千居民的命运走向。本剧以苏州棉纺厂家属区小巷为舞台,选择如此微小的切入口来窥探物资匮乏、住房紧张而人心向善的当年社会风貌。
在粉墙黛瓦环绕的小巷中,很多普通住户就这样数十年如一日地蜗居在里面,也许墙壁斑驳,河汊纵横,却难以掩藏细腻温润到溢出的人情味。
清灰墙砖砌成的小院落有棱有角,镂空围栏既通风又美观,还方便邻里对话。主角团林、庄两家人比邻而居,院中一棵小树虽不高大,但分外娇俏,墙角一溜花丛绿植更加凸显出女主人细腻爱美的内心。在平凡到甚至有些拘束的日常生活中,如何把生命每一刻的美好尽量展示出来,是两家人共同的精神追求。
院落中还曾搭建有种植蛇瓜的竹竿爬架,屋檐下随手放一把竹椅和一方旧木桌,青葱少年叮呤咣啷地骑着自行车,每到饭点就有父母高声呼叫孩子回家吃饭,声音或高昂雄浑,或温柔婉转,不用拉长耳朵也能听得一清二楚。邻里之间的日常则是蹭电视、送菜卖肉、抄作业、卖废品,离老百姓的生活近,代入感就更强了。
毕竟当年的分房大多以单位福利为主要形式,而且食品和日用品也供应不多,买肉排队是常事,一系列的生活挑战更时时让我为之揪心。在面对时代因素中相对困顿的方面时,我感觉自己就跟剧里面人物共情了。
年代质感:暖黄光线添复古韵味,服道化显时代印记《小巷人家》的年代质感来自还原感,我完全可以从高水平做旧的服化道上体味原封不动的八十年代。在第18集中已经是同济大学建筑系学子的庄图南去古城考察时,青葱少年与老师均身着素净的衬衫,胸前口袋还插着钢笔,大家光线条件不佳的废弃房间中用瓦楞纸和木板搭建古城平面图,这些都是当年艰苦条件的真实写照。
对开的木门上嵌有大片的透明玻璃,门前左右的灰砖上溅落不少泥浆,一旁还挂着一束艾蒿——既有时代风味,也有现实依据。衣着虽然朴实无华,却相当整洁明快,学子们脸上洋溢着对古城新貌的无限憧憬,也是对一个月来吃糠咽菜、餐风露宿的工作最好的收尾和展望。
带队的阮老师非常地宣布,将省出来的项目经费拿来奢侈一把,给大家买返程票是空调车,这让学生们结结实实地激动了一把。在电风扇都要凭票买的当年,长途客车或火车能坐上空调座位,那绝对是值得吹上一整年的新闻。在如今司空见惯的基础设施,当年却能成为难得的谈资,实在令人喟叹与心酸。
能够唤起时代回忆的不止这一处,当图南回到小巷时,林栋哲主动为图南的“二八大杠”做起了保养。自行车是当年著名的“三转一响”之一,家中有辆自行车,就证明日子过得不错,有些档次了。对自行车日常的擦灰、上油,调整链条,在座子外包裹一层棉纺坐垫,这些都是骑车人必修功课。对家用大件极致的呵护只因它来之不易,联想到前面的剧集中曾有过对黄玲以缝纫机换自行车的描述,更让人感受到小户人家经济捉襟见肘,不得不在重要物资上闪赚腾挪的辛酸。
实际上,全片中无处不在的暖黄光线也为这些本来就相当复古的元素增添不少韵味。这种类似于夕阳的昏黄调色仿佛一张旧照片,烘托起泪中含笑的小巷生活。
再说说道具还原度,搪瓷盆、蒲扇、缝纫机、座钟,当年极为风行的蓝白色海魂衫,“的确良”衬衣,月亮形发卡与大波浪,双马尾麻花辫,邻里围坐看春晚讨论红极一时的“晓庆衫”等,这些都是老一辈人心中念念不忘的旧日场景。在电视机尚属奢侈品的八十年代,电视机里面的春晚小品、奥运会等节目也是大家津津乐道的内容。在自媒体盛行的当下,年轻人可能很难相信,当年文娱资料匮乏,哪怕是电视电影中彰显时髦的一套服装、名演员的做派和口头禅,都足以引发一阵效仿狂潮。
从这部剧的拍摄手法,我们也能看到 “大时代”和“小巷生活”的大小对比——全剧大量采用长镜头与特写并用,前者用于展示小巷全貌,或俯瞰,或扫视,令人恍若跨越时光而一窥旧日苏州的清雅淡然;后者则专注于捕捉人物情感微澜,片中多次对主角团进行特写,帅气沉稳的林武峰,活泼跳脱而略显泼辣的宋莹,两口子的表情永远亦庄亦谐,构成精巧的对比;在庄家则对于户主庄超英和女主人黄玲多有近景描写,黄玲的眉眼常常显示出对日常操劳的忍耐和对婆家不公待遇的反抗精神,而丈夫庄超英则显得正派坚毅,脸上少有笑容,但面冷心热,为人真诚可靠。
正是不同人物脸上微表情的充分情绪释放,为剧集中营造亲切真实氛围提供了大量支撑点,也更真实了。
厚重人文底蕴:好邻居结下深情厚谊共克时艰提起上世纪,很多老一辈的人总是怀有莫名的情愫,认为当时的人心更加淳朴真挚。一言以蔽之,就是更有人情味。这一点在本剧中庄林两家好邻居之间凸显得淋漓尽致,在两家人刚搬到一起时,就有宋莹夫妇出外装沙袋并在暴雨时帮黄玲家门口垫沙袋防水倒灌屋内的义举。
而在最新的剧集中,我们也能感到宋莹夫妇对黄玲、庄超英的一子一女真正视同己出,真心实意为庄图南取得的学业成绩而高兴。
此时国内家电行业开始进入黄金时期,市面上的展销会几乎都能带来巨量订单。林武峰作为压缩机厂业务过硬的工程师,也在其中得到不少奖金绩效,他为宋莹买了新布料,还给孩子们(也包括庄家的子女)买了手表。手表在当年绝对算是稀罕物,这种礼物不能简单用金钱来衡量,尽管庄家夫妇坚持将购买手表的费用返给了林家,但其中毕竟蕴含着两家人彼此互助的心意。
尽管黄玲与宋莹性格迥异,却完全没有影响到二人的友谊。回想到多年前二人一起在小院中栽植蛇瓜,黄玲把积蓄借给宋莹添置冰箱,而宋莹则每次买了牛肉排骨都会想着让庄家的孩子一起解解馋,双方你来我往,情谊何等深厚。并且,林武峰是个心细如发、值得托付的居家好男人,他知道在庄超英和黄玲夫妇吵架时将庄家子女照顾好,也会适时陪着老婆过去劝架,默默付出却从不居功,网友评价他“是让人安心的存在“。
主角团四人在一起吃饭闲聊的场景,是最生动自然的“家庭联席会议”,平淡如水却纯粹可感,永远能让人心中安定。最难得的是,几位主演的面部表情和台词功底配合相当流畅,完全看不出表演痕迹,倒仿佛是在房间安装了一个高清监控,我们看到的就是他们最真实的生活剪影。大量涉及到人情往来、商品价格和时代大事件的台词信息密度非常高,据我观察,我平时三倍速看剧的朋友看这个剧,都完全不开倍速。
在第20集中,林武峰去民营企业技术指导生产的事情被告发。此时新年将近,林武峰在白昼阳光下感到迷茫,在昏黄的路灯下细细思索未来打算。大量的面部特写对演员李光洁的演技提出了高难度挑战,如何驾驭这个如群山一样可靠、如玉石一般温润的男性角色,牵动着我们的心。这一出戏安排在前述的“家庭联席会议”之后,在顺风顺水之后紧接着一场不期而遇的灾难,有张有弛的剧情更显出小市民在时代浪潮下的无所适从。
结语时代背景选取得当,年代质感真实厚重,人文特色生动自然,这就是构筑《小巷人家》时代画卷的黄金三角。通过前面这几个角度的剖析,确实能看出小巷人家的烟火气,恰恰来源于生活。